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29 12:56:06瀏覽5972|回應3|推薦7 | |
題記:這是畢某多年來綜合對兩岸彼此的政治生態、政黨運作、容忍底線、和發展趨勢等,做出的兩岸最有可能實現的整合形式的一種規劃和思考。日前在大陸發佈后,引起大陸朋友的關注和熱議。畢某認為,只要台灣取得了共識,兩岸整合的壓力就在大陸那邊。在台獨不存的時候,人們會更加反對“陸獨”,及大陸方面,爲了自己的政黨利益,開出不符合整個中華民族利益的條件,錯失多次和平架構的良機。這種思考方向,有很大的可行性:兩岸決策著,都不要為數十年之後的後人做出決定,在憲政和兩岸統一方面給他們充分的選擇。前提是,必須有排台獨選項。台灣如果想要取得主動,在兩岸整合的思路方面,必須以攻代守,主動提出自己的構想。 現在重發一次,希望更多的人能夠思考和推動。 民進黨先由謝長廷的“憲法各表”再到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初稿“憲政共識”,又到今天郭正亮的“憲法對話”均和憲法有關。兩岸關係的突破應該首先尋求臺灣藍綠最大公約數,然後再求得兩岸最大公約數。畢殿龍認為,用“未來一憲,近期兩府”,即“雙黃蛋”模式,可獲得兩岸關係的巨大突破,進而構建兩岸長期超穩結構。
所謂““未來一憲”,就是兩岸共同協商一些共同條款最終通過各自的程序,成為兩岸各自現行憲法的補充條款。近期兩岸政治談判的基礎,遠期是兩岸長期和平的保障,實際中又不至於影響到各自現行的制度,改變實質分治的事實。整體上,譬如是一個”雙黃蛋”,“中國”是其堅硬的的外殼,內部是兩個獨立運作的政府。
“未來一憲”從民進黨角度看,憲法對話比憲政共識更靠譜:憲政是動態的、更多涉及到兩岸政治法律的實際運作,因兩岸目前差異很大以至於等同刁難設限,短期內無法談判,達成長期穩定架構。憲法對話,則可在兩岸各自憲法中,找到歷史的聯結和共同的基礎。從而正視差異,約定步驟、消除焦慮。民進黨是兩岸架構長期超穩定結構最大的障礙,按照其思路,暢想一種政治模式,可以讓兩岸的共識儘早形成。按照短板理論“未來一憲”是從民進黨的“憲法各表”和“憲政共識”整合而來,經過一定的醞釀,應該能夠獲得其基本的回應和認同。
從國民黨角度看,“未來一憲”更不成問題。目前國民黨奉行的“中華民國憲法”比民進黨選擇性理解的中華民國憲法和中國大陸有更多的歷史、政治聯結,在主權上也有完全的覆蓋。只是因為兩岸內戰分裂的事實,而在行使各自的治權。如果大陸能夠正視和尊重這個事實,就可和國民黨一起將民進黨首先凝聚在和中華民國憲法的框架上來。臺灣藍綠對中華民國憲法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共識,才是“未來一憲”甚至是其他任何政治和長期和平架構的基礎。一個中國認同本就是大陸的底線,國民黨應該將之訴求民眾,維護中華民國憲法的完整性。這不但是政治理念的堅持,也是在民進黨沒有完全接受中華民國憲法之前,最好的選舉利器。
從大陸看,最大的疑慮是,這會讓自己在未來放棄現在的政治模式。大陸高層必須抓住歷史機遇,戰勝自己的政治思維定式,思考“未來一憲”現在制定的可行性,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沒有任何一種制度是千年不變的,要給人民未來做出各種選擇的可能性。
用“一國兩制”模式解決臺灣問題,不但在法律上無法給臺灣提供長期的政治保障,對大陸民眾也不盡公平:都是中國人,憑什麼臺灣就可以實行一個特殊的制度?而大陸人民就不能有其他的選擇?“未來一憲”不但可以滿足大陸民眾對未來有其他選項的希望,也是用法律提供“一中”框架的保障。
“未來一憲”從近期看,為憲法對話提供一個切實可行的方向;從長期看,為兩岸描述出一種憲政的暢想和希望。任何政黨或政府不能武斷地決定,數十年甚至數百年政治體制的不變,應該用法律的形式,描述根據社會歷史的發展,包括兩岸的統一的時間和方式,也應該未來由民眾自己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這種選項不但是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也是對後人智慧的信任。
“未來一憲”,在大陸方面,僅僅開放的是多年之後民眾對政治制度水到渠成選擇;對臺灣來說,獲得現實中包括獲取更多國際空間在內的實際發展利益,排除的僅是不可能實現的台獨選項。兩岸簽訂長期超穩定架構之後,可以在一個中國的外殼下,尋求國際社會開啟一個特例,讓臺灣自由參與到國際社會中。當然,應該包括臺灣改變現狀時,所享有的國際空間,由聯合國監督下自動歸零的制約條款等。
“未來一憲”要對兩岸的未來有包括排除台獨前提下,不以武力改變兩岸現狀,未來兩岸統一的時間和方式,由兩岸人民自由意志共同決定之。不會對兩岸現行政治制度產生任何影響,但對台獨選項會有明顯的、有法律效率的約束。同時也化解了兩岸長期分治可能導致隨時分裂的焦慮,讓急統順勢轉變成為更兩岸更長期和緊密的交流。
兩岸關係的發展,儘管都在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路,但因為兩岸高層的堅持和解決問題的思路所限,在歷史的各個階段總是相互間慢了半拍:兩岸最認同一個中國的時候,一個要解放臺灣,一個要反攻大陸;當一方不再高喊解放臺灣的時候,堅持一個中國但必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臺灣卻拋出的卻是兩國論;當大陸不再堅持兩岸一個中國必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時候,臺灣因為藍綠無法達成自己的共識,連“九二共識”的基本一中框架都難以認同。兩岸問題的真正解決,必須站在歷史的長河中,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下,超越黨派、超越政治制度,用更開放的思維來思考。
臺灣不同於香港,只有真正的融合才會有真正的統一,只有有法律的保障,兩岸關係的發展才不會因為彼此政治和經濟的原因,隨時可能發生特大的變數。兩岸關係的解決不但是兩岸裂痕的彌合,也是一個取長補短、互為鰻魚效應,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共同提升的一個過程。一個中國框架下,保持各自相對的獨立性和發展特色,未必不是中華民族發展過程中多了一個備份,猶如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仍以“雙黃蛋”為例,在沒有開吃,及沒有完全統一之前,就是一個中國下的兩個治理政府;如果決定開吃,雙黃蛋的兩個蛋黃如何融在一起,這就要看兩岸民眾選擇什麼樣的吃法。不同的吃法,會有不同的融合程度。這種整合要看兩岸憲政的差異性減少到什麼程度,否則,兩岸只要有一方不同意,就需要繼續等下去。只要不台獨和去中國化,大陸人民任何時候,都不會支持武力統一的。習近平魄力和對憲政的包容,如果能夠撐過去和既得利益的前兩波較量。大陸的改變的加速,會是這兩代人可以看得到的。 發現美洲新大陸的航海家麥哲倫將雞蛋在餐桌上沒有豎起來之前,每個人都認為不可能,但當他真正豎起之後,每個人都認為原來這麼簡單。兩岸長期超穩定架構的建立,就需要更多的智慧,更大膽的突破。 (“未來一憲”為筆者探索性思考,如有引用,請注明出處) 畢殿龍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