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殿龍:馬英九三年尚需邁過三個坎兒
5月20日,是馬英九連任後的一周年。這一周年的表現,反應在民調上,就像世界經濟那樣,提振乏力。但無不堅定地向前行進著,並期待著大環境和自身的轉機。與初任不同,接下來除了踏踏實實地苦心經營,難以給人更多的驚喜,而且還至少有三個大坎兒需要他一一邁過。
說馬英九接下來的三年,尚有三個大坎兒需要邁過,是摒棄了島外包括兩岸事務,以及島內的突發事件中的天災及自己人做錯事和別人給自己制造的麻煩等。擺在前面的,靜態的難關,就至少有三個之多。
其一,“核四”如何過關的問題。核四盡管是藍綠共業,其處理的結果盡管不會直接沖擊馬英九,但會直接影響到其整個執政團隊。江宜樺是馬英九很難尋覓和他人難以獲得如此信任的大將。核四處理的稍微不當,就可能堵上又一任內閣。
馬英九第一任期間,劉兆玄的專業內閣,經過八年之後重拾政權的摸索和整治陳水扁對整個體制系統摧毀的重建,完成了其“趟雷”使命,為吳敦義內閣奠定了不錯的基礎。而擁有豪華陣容頗為看好的陳沖內閣,沒有了“趟雷”使命,卻成了世界經濟整體疲軟和馬英九個性的犧牲品。無論是從執政取得成績還是迎接後來越來越密集的選舉季。馬英九都難以再承受執政團隊更大的和頻繁的變動。
其二,2014“七合一”選舉能否守成之後更有新的斬獲。所謂“七合一”就是,臺灣的五個直轄市市長、五市市議員、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與村裏長等,共七項選舉,將於同一天舉辦。
“七合一”選舉,盡管看上去不像2016年大選那樣,是象征性地改地換天,藍綠變色。但諸侯之戰,民意代表數量的消減,則是更有實質性的,短期內難以撼動和改變的政治生態和執政基礎,也會對2016的大選帶來根本的影響。
“七合一”選舉因為牽扯到民代和地方諸侯的個人切身利益,所以都會各自死戰。但這並不表示國民黨不需要馬英九釋放更多的黨政資源。對於其他人來說本屬常態的資源釋放,設若馬英九堅持自己的政治潔癖和個性。選舉之時,除了其賣力不討好地助選之外,能夠釋放多少黨政資源,不得而知。目前看來,七合一選舉守勢多於攻勢,以攻為守,國民黨也只努力於保持自己的本分。能否不失故地,就成了馬英九最大的挑戰。這方面不僅僅從結果來論,從排兵布陣的過程,就有得馬英九的破費躊躇之處。
其三,2016年的大選,是馬英九完成自己歷史定位的最後的政治背影。2016年大選的結果對馬英九已經不再重要,但卻影響到國民黨數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政治版圖,更關乎到兩岸關系的長期發展。
馬英九的使命不在於等待結果那一刻,而在於他為可能的結果做了什麽。從候選人的拉擡和培養,到整個國民黨士氣的提升。勝敗與否其實無需看最後那一刻。其整個的布局和執政的成就,即能在前半年或更長時間綜合研判出,其能否率領國民黨邁過他任內的最後一道坎兒。
就像大家公認的,馬英九是個好人。肯定其為好人的同時但多數人並不首肯其是一個有魄力和超強能力的人。但也別忘記,在藍綠惡鬥的政治生態下,馬英九能夠走到今天當非幸至,而是馬英九自有其超人之處,比如細部猶豫,整體堅定、執著(甚或有點固執),看似抗壓力低,但十分堅韌,對終極目標即便階段性停歇,但整體卻鍥而不舍等等。更重要的還有兩點,就是馬英九在政治上一直都是很有運氣甚至是福氣的人,關鍵時刻都有如神助;另一點就是,在臺灣本就不需要有美國那樣的政治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臺灣的政治生態,比如比爛之下,馬英九及其團隊也足以卓爾不群了吧。
畢殿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