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30 23:23:06瀏覽1847|回應4|推薦13 | |
既然讓選,當然是要選個既好又能的人來當市長比較好。但是,文章這樣一個題目似乎一開始,就沒有給五都選舉的民眾有太多的選擇,事實上,選舉實務中,也同樣沒有提供給大家更多的選擇。以台北市來說,藍綠都只各有一個候選人,即便實際參選中多一些其他黨派或無黨派的人參選,但最終當選的,還是要從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候選人中來產生。如果藍綠提供的候選人不能兼具好人和能人的全部品質,或者即便有稍微能者,其能也不足以讓公眾忽略其品質,那麼我想大家寧願選擇一個憨厚的、笨拙一點的。因為古話告訴我們,品質不好的人,能力越強幹的的壞事越多。如何才能去偽存真判斷一個人是好是壞,或者,社會需要什麼樣的品質才不至於繼續沉淪?五都選舉,作為首善之區的台北民眾的選擇,對整個台灣未來價值的引領,具有很強的指標意義。 台灣民眾是華人社會被政治化最高的,而台北經濟文化,最發達,按說也應該是政治判斷力最好的地區,選擇一個對台北乃至台灣未來發展最有利的人應該不是難事。但台北市目前國民黨的候選人郝龍斌和民進黨的候選人蘇貞昌,在目前的選舉民調中,一直處於絞著狀態。為什麼會膠著?按照台北藍遠大於綠的政治版塊來說,蘇貞昌從人格、能力要比郝龍斌好出很多,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果真如是嗎?這需要對兩人品格和能力等方面做個盤點和比較。 選舉,要看個人的品質。郝龍斌和蘇貞昌都看似憨厚,樸實、務實,但誰更多口是心非,對關鍵問題迴避或者是擅長兩套標準?在以往的執政中應該背負更多的政治責任和對待貪腐、暴力的態度更缺少反省的態度?誰是真的質樸憨厚,誰更嫌大奸若忠? 選舉,從個人能力看,郝龍斌有執政壓力,在在野黨善於雞蛋裡挑骨頭的問政監督下,郝龍斌自然處於劣勢。但蘇貞昌的能力的確比郝龍斌好很多嗎?蘇貞昌以往的執政經驗能否玩轉這樣的大都市,或者在做和郝龍斌同樣的工作時能夠保證比郝龍斌做得更好?或是更少問題出現? 以目前台北市政府購買盆栽報價過高,疑似有弊“花風暴”來說,蘇貞昌無論做縣長還是做行政院長時,屬下是否也有弊案發生?蘇貞昌也是否應該和郝龍斌承擔同樣的責任?當時蘇貞昌的態度是否比郝龍斌更好等等。 選舉,要看所在陣營的品質。郝龍斌和蘇貞昌在競選台北市長時,看似是兩個人的角逐,其實誰都離不開本黨的牽絆。郝龍斌和蘇貞昌相比,誰更會緊緊得被黨的意識形態綁在一起?即使對台北有利的,也會按照黨團的利益割棄?比如,和大陸著名城市的合作(目前有人就嗆蝦蘇貞昌不敢去大陸),對 ECFA 的立場等問題。誰當選后,會和現在的中央政策保持一致? 如果民進黨以往的街頭運動是對的、社會需要的,民進黨拿下台北市之後,唯一的好處就是,以後即便辦個幾萬人的街頭運動,無需一車車從台南拉來那麼多阿公阿媽,在台北就地動員成本更低,影響更大等。 說到這點,讓人很容易想起無良建商。他們建設了一批住房,被發現偷工減料,被暫停資格后,轉個身換個行號,甚至字號都懶得換,就去再承攬工程 -------- 管理、專業技術人員等,所有的人員和制度都沒有任何改變。但因為其善於公關經營和善於廣告營銷,比忙著修補器爛尾工程的建商,能夠承攬到更多的工程。這是否對合法的建商公平?如果買房者買到這樣建商建設的房子,發現問題后又能怪誰? 選舉,用虛假的資訊、捏造或誇大的事實,來愚弄選民在台灣南部比較流行而且有效。而目前,這種選風又被惡質政黨、黑心政客、無賴媒體在北部販賣,難道這些在北部也同樣有效?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脫褲教授、吃牛糞的博士、打人耳光的政客,都被視為被陣營的英雄,這對社會價值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日前鬧得沸沸揚揚的清華大學學生讓座風波,豈僅僅是學校教育的缺失? 選舉,揭弊、監督對手是民主政治的常態,也正是這種機制才能夠讓社會不斷進步,讓政府更加清廉有效率。但是,如果有的陣營要用虛假的事實、兩套標準,試圖愚弄,不是靠給民眾提供實實在在的服務贏得選舉,而是靠廣告打得好、靠抹黑對手,比爛的方式贏得選舉,而自己沒有任何改變的,也不需要改變 --- 這實在背離了民主選舉的真諦。所以,民眾在購買房屋和商品時,一定要看品牌和廠商的以往誠信歷史,對有不良記錄,有沒有根本改變的建商蓋的或者承諾蓋的住房,一定會質疑,或者對他的承諾打個折扣。 誰家更在意或者更善於做廣告,就更要看看光鮮廣告背後物品的品質。一之謂甚豈可再乎?被廣告欺騙一次也就罷了,如果一再關注廣告、忽視品質,就只能自作自受了。 在選舉中很多人都會以愛台灣或台北自居,但像古代有官員判定,兩個婦女都稱自己是嬰兒母親時,讓兩個自稱母親的人去爭奪嬰兒。假的嬰兒的母親,也許比真的嬰兒的母親還要感人,但真的爭奪時,反而是嬰兒真正的母親,不忍心用力搶奪。從選舉中,看看誰不擇手段,傷害台灣或台北都無所不用其極,就知道誰真誰假。有些政客爲了奪取政權,即便惡意破壞也不讓對手有政績。真正愛台灣的人,是下不了這樣的狠心的。這種辨別賢良、好壞的原則,不但適合台北市,也適合五都市所有的選舉。 一個壞人不能因為辦了幾件好事,或者說了一堆好話,就自然變成了好人,這需要對其心理歷程和實際表現進行觀察;也不能因為好人辦了一兩件蠢事這人就成了壞人,這要看他是無心之失還是刻意為之,並且繼續為之。只是那些都市的民眾對這樣的選舉,更具有準確的判斷罷了。 畢殿龍 五都選舉專題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