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29 17:00:52瀏覽898|回應2|推薦2 | |
提要 伊朗如果不在核武上采取更多的讓步,美、以、伊之間在不長的時間內發生軍事沖突,已經沒有什麼懸念了。國際社會除了繼續做最後和平的努力外,更多地會關注,美、以、伊之間什麼時候打響這場戰爭、這場戰爭最可能的形式是什麽?彼此間最忌憚對方的是什麼?會對他們彼此以及國際社會産生什麼影響。 美以對伊朗動武面臨窗口期 近日,隨著俄羅斯協助伊朗興建的核電廠正式投産,以及伊朗針對國際制裁其核能力連連試射新式武器所表現出來的強硬態度,讓反對伊朗擁有核武中堅力量的美國、以色列,逐漸失去了耐心。 8 月 1 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克爾•馬倫表示,美國確有攻打伊朗計劃,盡管其同時聲稱,軍事手段並非美方的優先選擇。但面對伊朗的強硬,和快速加強自己的核能力形勢,動武似乎成了最後的選擇。盡管無法精確推算美以對伊朗動武的時間,但可以根據其軍事部署、和輿論氛圍大致能夠看出,這次動武的時間選擇,窗口期不會超過 4 個月,否則就會再等另一個窗口期。換個角度說,即便不能准確推定美以攻擊伊朗的時間,但卻可以看出不被攻擊的時間。 首先從軍事部署上看, 8 月底到 9 月期間,美國在波斯灣集結了足夠多的軍隊,爲軍事打擊隨時開始,提供了基礎。其次,在輿論上,與以往明顯不同的是,中東一些以往保持同情至少是沈默的國家,開始公開對伊朗擁有核武的擔憂。如阿聯酋有評論說“任何國家攻打伊朗肯定是災難,但讓伊朗擁有核武器更是災難!”沙特阿拉伯等國,越來越越多的輿論開始認爲“攻打伊朗是唯一的辦法”。最後,美國軍事情報部門預測,伊朗再有一年即可制造出核彈,更讓美以感到時不我待。奧巴馬政府今年七月簽署的,對伊朗曆來最嚴厲的制裁,一方面說明美國隊伊朗問題的焦慮達到了極限,另一方面,表示其非軍事手段已經用盡。軍事手段即將提上日程。美國在東亞進行的系列演習,誰知道是不是一種聲東擊西的戰術呢?(參看拙作《美國軍事戰略興許是:聲在東,擊在西》) 有評論說,美以軍事集團,面對伊朗動武的條件屬于“無聯合國授權、無法速戰速決、無法徹底摧毀伊朗核設施”的“三無”,就此判斷美以進攻伊朗的時機還不成熟。對此本人是無法苟同的。不要說,對伊朗軍事打擊,是美以固有的選項並做了長期的准備,從美以要對伊朗采取的戰爭形式和要達成的戰爭目的,按目前的軍事部署,已經具備了隨時可以開始這種軍事行動條件。讓其進攻延遲和顧慮不是軍事打擊的手段和能力,而是,其希望國際輿論對其更加有利、軍事部署上盡量周全,以減少伊朗反擊的副作用。更要盡量完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 盡管希望淼茫。唯一有效推遲美以軍事打擊的因素之一是,伊朗在軍事打擊前夕,驟然讓步,讓國際社會能夠對其核設施有讓西方認爲信得過的檢查和監督。 採用點穴戰還是大規模“外科手術”式打擊? 之所以判斷,以美國現在在波斯灣的軍事部署,即可進行對伊朗開始軍事打擊,是因爲美國並不想和伊朗打一場陸戰,而是要對其進行點穴和外科手術式地打擊。如果美以的情報夠准確的話,美以會集中對伊朗核設施飽和轟炸,在伊朗沒有反應過來之前,就達成摧毀或大部摧毀伊朗核設施的目的。如果核設施被摧毀和大部分被摧毀後,伊朗只是進行適度的、條件反射式的回擊,而不即時擴大報複,這對美以,甚至伊朗都是最好的收場;一旦核設施被瞬間摧毀後,伊朗升級大規模的報複,美國就會對伊朗進行全面的外科手術,對其軍事、經濟目標進行全面性地摧毀,讓伊朗相當長時間內無法對美以形成真正的軍事上的威脅。 美以並不需要,一下子就將伊朗的核設施連根拔起,只要摧毀絕大部分,就可遲滯伊朗制造出核武的時間,就已經達到了階段性的目標。伊朗不從內部裂解,美以地面進攻伊朗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美國情報部門長期在伊朗從事分裂活動,但收效甚微)。完成這樣的軍事打擊,單單靠美國本土的飛機和導彈轟炸是不夠的,有沒有做好軍事打擊的准備,只看波斯灣美國以色列等國,軍艦集結的數量,就可做出判斷。也就是說,美國等在波斯灣有足夠多的軍事集結,並不表明每次會進攻伊朗,但要是進攻伊朗,該處就一定需要足夠的軍事集結。 軍事行動對交戰各方和世界的影響 對于美國可能對伊朗采取的軍事行動,伊朗早就做好了准備。日前,伊朗除了頻繁進行軍事演習外,正如卡塔爾《東方報》 8 月 21 日刊登該報對伊朗總統內賈德的專訪時,內賈德所說:假如伊朗遭到攻擊,他保證將展開“全球性”反擊。關于伊朗的反擊,本人並不認同,中國大陸少將、軍事評論員張召忠的判斷:美軍航母進入波斯灣會被伊朗關門打狗。不要說伊朗未必有這個能力,即便有這樣的能力,也不是美國最擔心的,因爲這樣的能力,是可以被迅速摧毀的,即便付出部分代價也是短暫的。美國在軍事打擊時,造成的損失也許微不足道。但一旦打擊開始後,如果伊朗的反應超出了美國的預期,對整個波斯灣地區,以及美國的盟國的災難則是長期和巨大的。 伊朗總統聲稱的全球反擊是否包括人肉炸彈之類的恐怖襲擊不得而知,但伊朗會襲擊東亞過來的商船、油輪,美國盟國的船只尤其是被重點照顧的目標,所以,美以等國,在對伊朗軍事打擊後,在伊朗的情緒平複之前。或者還有足夠攻擊商船的海空力量時,波斯灣必須有足夠的軍艦護航。 美國最好用點穴的方式達成有限的戰爭目的,而無需對伊朗更大規模外科手術的攻擊,否則,一旦伊朗被擊潰,伊朗的軍隊就會和難民潮,湧向周邊國家,特別是攜帶部分重武器的軍隊湧向伊拉克和阿富汗等這些有美國駐軍的國家,並一路喊著:只打美國人,不打伊拉克、阿富汗兄弟。果真如此,剛剛從伊拉克撤出戰鬥部隊和兵力深感不足的阿富汗的美國,就不得不和伊朗陷入一場其不想打的陸戰和持久戰,以色列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擁有武器的難民比軍隊讓美以更頭疼。諸如此類,讓美以比摧毀伊朗的核武器,難以應付得多。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隊在對待伊朗的軍事打擊中,不但發揮不了多大作用,還有可能被攜裹成伊朗的人質。 沖突各方沒有贏家 美以對伊朗的軍事打擊,今年年底前處于最危險的臨界點之一。中俄的立場盡管可以對雙方軍事沖突産生部分影響,但問題最終的解決還是要看伊朗和國際社會配合的程度,除非伊朗能夠說服國際社會,自己比以色列等國家更有資格擁有核武器。否則,不要說美國已經有很深的擔憂,單單就以色列而言,也會在其制造出核武之前,對伊朗采取哪怕是玉石俱焚、同歸于盡的軍事行動。美以對伊朗軍事打擊解除警報的標志是,波斯灣軍艦的數量的大幅度減少。但是,一年內完成集合、解散的部署在美國來說,並不太難。在美以認爲伊朗可以制造出核武之前,這樣軍事打擊的窗口期不會多于三個。伊朗的確應該繃緊了神經了。源于伊朗特殊的地理位置,一旦雙方打紅了眼,受害最深的恐怕不是美國,而是需要這個黃金水道的所有國家。這場戰爭一旦開打,無論輸贏以色列將更加被孤立,也將成爲美國最大的負資産。 畢殿龍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