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陸對川普個性對政策的影響研判錯了嗎?
2018/09/20 09:03:20瀏覽2780|回應1|推薦7

中外學者中不乏對美國向北京的不斷全面施壓帶來的安全影響表示悲觀,尤其是美國對北京進口商品的持續增加關稅的做法,讓一些學者判斷,北京面臨“進退都是輸”的局面。更有學者認為中國對川普的個性對政策的影響研判失誤。這種判斷顯然是僅僅是從戰術而非戰略層面觀察的結果。美國一系列的動作僅僅是讓北京的發展遲滯、困難,卻沒有打亂北京發展穩健的腳步,對北京長期的安全的許多政策恐也難以持續。

 

美國目前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政策看似效率很高,在威逼利誘之下,一些國家和大型企業不得不迎合屈服。川普在美國的民調也曾經一度躥升新高。但這些政策充滿川普個充滿了川普的單一考量的商人特質,和急功近利取得顯效來化解國內包括“通俄門”在內的矛盾的無奈。

 

經濟上,川普不單單對北京開徵高額關稅,也對包括歐盟、加拿大等盟友下手。這種單邊主義對世界貿易規則重寫的過程,不但遭致很多反對,其工程也不是一屆政府能夠完成的。這種訛詐式提振美國經濟的做法“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負面效應和就業形勢短期改觀的成效一樣明顯。

 

美國外交上則是遭遇歷年來最為尷尬的時期。過分強調美國利益和急功近利的做法,正在削弱美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就是通常所說的,川普短期內也許可以讓美國強大,卻不再讓美國偉大。川普頻繁“退群”退出包括“巴黎氣候協定”、“伊朗核協議”朝令夕改和不斷以美國利益為名,放棄大國的擔當和責任,相互矛盾的承諾和行為,讓美國變得更不可信。

 

軍事上,美國在世界各地人為製造熱點,赤裸裸地強勢推銷武器,徹底戳穿了美國道貌岸然的形象。美國一些缺少系統的政治經濟政策,讓中俄包括北韓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密切。中俄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不是被削弱而是被強化。

 

有些觀察指標更能明顯看出,美國對北京的高壓已經失敗,北京以柔克剛、以不變應萬變的東方智慧正在發揮著諸多事務的主導作用。

 

最明顯的例子是,美國接連幾波的對北京進口商品增加關稅並沒有讓北京服軟。拖下去北京的經濟固然受影響,但時間卻並不在美國方面。高開低走的美、朝無核化談判,監管發揮北京最理想的效能,但沒有按照川普的設計的節奏進展。川普最後不得不一再下調自己對北韓的期望值來掩蓋自己的失落和挫敗。川普的臺灣牌非但沒有從北京的多種談判中得到好處,反而讓北京解決臺灣問題和突破美國的各種高壓提供了“殺手鐧”。

 

之所以認為美國對北京的高壓還不足以影響北京整體的安全,是因為北京沒有美國改選和連任的壓力,政策的延續性和執行力應對美國造成的安全困境,有更多應對機制和手段。川普的年齡和“通俄門”帶來的執政的不正當性任期內都會如影隨形;其“推特治國”及個性的缺陷,讓團隊合作空前困難。民調的提高還不足以抵消民眾對其性格和身體狀況的疑慮。不要說連任即便順利完成自己的四年任期都困難重重。

 

北京在美國的施壓下,保持自信、增強自身體質的同時,對“一帶一路”要更加穩健推進,和商業化運作。對川普的貿易戰以拖待變的同時找到足以影響選舉的疼點集中發力。和美國用非經濟手段應對美國的經濟挑釁。加強非洲、南美等美國無利兼顧區域的合作發展,跳出美國劃設的圈子。川普因為過早和頻繁使用“臺灣牌”,北京除了讓民眾避免陷入其設置以主權激化北京民族主義情緒外,更可能會將臺灣問題的解決做自己的戰略“底牌”,在各方面難以突破,或臺灣當局踩踏紅線時,引誘美國在臺灣打一場足以影響到川普繼續執政的局部戰爭。

 

總之,舉目世界之內,如不是北京內部有問題,近期內能夠影響北京安全和穩定發展的唯有美國。而川普不是美國,但川普的個人特質足以帶偏美國。北京也許比以往更困難,但並不比以往更危險。即便美國對中國的高壓政策還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但這和對川普個性的缺憾對美國的影響的判斷並不衝突。故並不認為川普有連任的優勢。

 

畢殿龍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xinluzhiyin&aid=116281569

 回應文章

何中屏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9/22 08:34
以2017年的貿易赤字3750億美金來說,大約有1/3金額實際上是其他地區的產出──包括美國。
所以中美貿易實際逆差沒有表面上呈現的數字那麼大。
...
在馬基特市調公司(IHS Markit)估算出來的237.45美金iPhone出廠價格當中(以2016年底上市時為準),我們發現中國真正賺到的只有8.46美金,相當於出廠價的3.6%。這當中包括由中國業者供應的電池組,以及組裝勞力費用。 
剩下的228.99美金,全都落入了別人口袋。美國和日本分別賺走約68塊美金,台灣賺走了48美金,還有不到17塊美金是南韓廠商所有。iPhone 7初上市時32GB版本售價649美金,我們估計當中至少283美金的毛利是由蘋果獨享。
簡言之,中國做了很多低薪工作,利潤卻流往其他國家。

透過iPhone的成本分析,比較理性看待美中貿易的方式應該是僅計算中國加值的部分,也就是8.5塊美金,而非把240塊美金全部算入中國出口額。 
不少學者發現整體美中貿易數額也有著同樣的問題,只不過偏差不像iPhone這麼明顯。以2017年的貿易赤字3750億美金來說,大約有1/3金額實際上是其他地區的產出──包括美國。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0714inttradewar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