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22 07:52:23瀏覽4583|回應17|推薦5 | |
臺灣從民主和言論自由的角度來觀察,在世界上最出彩的,除了可以上演全套活劇的立法委員,如裸體、扔鞋、扇耳光、霸占主席臺、反鎖立法院議事廳大門等外;另外一道風景就是,臺灣的政論節目多,所以名嘴就大行其道。但真正的名嘴不夠的時候,要維持政論節目,或者要通過政論節目達到某種目的的時候,就衍生了除了“名嘴”之外的“大嘴”、“歪嘴”、“臭嘴”和“饞嘴”。 文章開始之前,得先做些名詞解釋。按照本人的理解,寫文章量大質量高,上電視參與評論多而又犀利的,應該稱為政治評論家,如果只會寫文章,而沒有或者不能在電視、電臺、演講場合發聲的,那應該叫評論工作者。如果語言評論明顯多於發表文章的,而且觀點全面深刻,即便是上電臺電視臺隨機評論,也很愛護自己的羽毛,評論客觀公正,並且不肆意發泄自己的不滿,能夠考慮到社會大局,既能監督政府減少弊端、提高效率,又不嘩眾取寵,增加社會的混亂和焦慮,這樣的人才配成為“名嘴”;“大嘴”,就是評論不乏閃光之點,觀點對、錯參半,對社會的影響也亦正亦邪,又因為過於迎合社會上獵奇、苛刻、偏激的風氣,少了一份對社會的擔當和責任,沒有系統思考和組織自己言論的系統和嚴謹,成也此嘴,敗也此嘴,這樣的嘴只能叫大嘴,很多政務官可能不怕名嘴怕大嘴;“歪嘴”,則是為了自己的政治立場,揣著明白裝糊塗,故意顛倒是非、混亂邏輯,就是要人接受他的意識形態。這樣的嘴,因為缺少客觀公正,並且不是因為無知和無意識,只能稱其為歪嘴。“臭嘴”,則比較容易理解,因為觀點不是用說理來證明的,是用詛咒和怒罵的方式來表達的。本人關於對臺灣名嘴現象的文章,醞釀已久,如果一周之前寫這個文章,還沒有“饞嘴”這個名詞,但是最近因為最近名嘴和臺灣的司法政商界名人吃飯,吃得新聞火爆,所以,也就多了個“饞嘴”的概念,如果筆者繼續懶下去,拖一陣子,真還不知到還會冒出什麼嘴出來的,趁其他嘴還沒發現或者形成之前趕緊成文,說不定是節省筆墨最好辦法。 做名嘴一般是從做大嘴-------即爆料開始的,也有從政的人物轉而名嘴(但歪嘴的時候多),也有名嘴轉而從政的,一般由寫文章出名之後而名嘴的屬於實力派。很多人認為做名嘴愜意而容易,所以,阿扁在任上,不做領袖,愛爆料;卸任後,到處發言、搶占媒體,爲了要做名嘴的事,不惜出賣自己子女的隱私,連自己的下一代都不斷向媒體投書,甚至要轉行做名嘴。盡管臺灣言論在華人世界是比較自由的,但在電視臺、電臺能夠露露臉、發發聲,針砭一下時弊、臧否一下人物,靠嘴吃飯並不難,但要做到名嘴的確不容易。臺灣產生名嘴多,除了言論十分自由外,藍綠長期對抗,阿扁一家也成就很多名嘴(可按畢殿龍搜索參看《阿扁自白,仔細看看,我渾身都是寶》) 臺灣的立法委員強勢,大家都已經領教過了,經常可以看到政務官員在立法院被修理得滿頭包。對臺灣官員來說,立法委員的質詢,畢竟有次數、有時候的,至少還有休會期。但名嘴等這些嘴們,因為要靠嘴吃飯,一年四季都不會停下來。為了讓人能夠請自己上電視、電臺,很多人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反正臺灣的言論自由真的很自由。在華人社會裏,恐怕就數臺灣的政務官難當。如果不是真的“為人民服務”,有點犧牲精神,比大學教授、校長多不了幾個錢的政務官還真沒有人願意幹。所以,臺灣只要不是怕自己吃案、玩案被調查、老著臉皮頻頻以任期保障為由不下臺的人,臺灣許多官員,也只要不是當官為了自己多貪汙、多點自己利益的,一旦幹得不好,他們辭職就成了家常便飯。政論之嘴,對臺灣的社會和政壇影響之大,可見一斑。如果兩岸進一步交流的話,倒是幻想有一天,兩岸制定交流計劃,讓大陸的官員來臺灣實習,看看什麼才是人民的公仆和為人民服務;也讓臺灣的名嘴去大陸呆一段時間,他們也許更能夠知道怎麼樣才能夠為社會負責任。 政論之嘴對執政者的監督、評論當然是民主社會的常態,總比有的政府只有一種歌功頌德的聲音要好。但是物極必反,如果臺灣去中國化還沒有特別徹底的話,應該知道有這麼一句古話“清談誤國”。言論自由固然是公民的權力,但如果政論之嘴只是分析事實,而不輕易判斷,即使做出判斷,也別咬牙切齒地要動輒要別人下臺,或者鼓噪民眾包圍了、上街頭了等,再退一步,即使自己有了判斷,但別把這些判斷包裝主流民意,必須要政府執行,或者他人不得有異議,不聽就開罵。其實,這也是一種強奸民意。另外,政論之嘴因為如此之多,而且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但又都能擁有足以影響大眾判斷的媒體平臺。一些低質量的政治評論,多數是看看報紙,沒有像寫文章那樣,有系統地思考或者可以讓人反復檢驗並能夠展開討論。好的評論,固然可以減少官員腐敗、提高政府效率,但那些不負責的評論則往往讓政府決策有父子騎驢的困惑,而對電視、電臺觀眾、聽眾來說,不是因為聽了多一些的政論之嘴的言論變得更明白,反而會更加焦慮和困惑。 民主的東西即便有缺陷也比專制的好,如若不然,自己的文章也說不定會被這“壩”那“霸”的給封堵了。我的意見不是反對大家發表言論,而是希望珍惜言論的自由,並對自己擁有比大眾有更多的話語權負有多一些的社會責任,別標新立異,更別用危言聳聽來嘩眾取寵,多一些分析,少一些結論;多一些研究,少一些道聽途說、人雲亦雲;多寫一些文章,少發一些隨機的牢騷;作為電臺、電視臺,應該少一些職業政論之嘴,多一些社會或專業人士;少一些收視率的考量,多一些觀察、報道視角。如果歪嘴少一些,社會就多一些是非和真相;臭嘴少一些,則可以引導媒體或者社會的更加文明化;少一些饞嘴,政治評論會更加超然公正。寧缺毋濫,名嘴多了,其他嘴少了,對政府的監督才更有效、有力。媒體上的發言畢竟不同街頭民眾偶爾聲嘶力竭地喊喊口號。 名嘴都是給別人挑刺,很少被人評論的,今天也讓他們嘗嘗被評論的滋味。筆者的感覺,臺灣的政論主持人李濤的風格是可以引導話題層層遞進,步步深刻,而不像單獨地曬新聞;李艷秋則輕松幽默又不失深刻,文茜則比較善於調動來賓情緒、讓來賓每個人都活躍起來無縫銜接,深入傳遞,平秀琳則是有十分強勁的冷幽默,對主持節奏也把握得很好。對於名嘴來說,胡忠信,電視評論盡管不是最明銳、深刻、全面的,但十分大氣、有自己的觀點而不偏激,加之他的文章是名嘴裏寫的比較好的,所以,從年齡等方面綜合起來,排在前面;沈富雄分析全面,八面玲瓏,老謀深算,不偏激,不大容易引起社會的焦慮。臺灣最讓人訝異的是,女人從政比男人的興趣還高,女人政論基本都很有見地,有名者很多。比如,陳鳳馨是女評論員裏最聰明的,分析十分全面、深刻、客觀、公正,反應機敏,言辭犀利,蘭萱是比較深刻客觀,但又不帶很大火氣,表述十分有層次。黎建南,深刻、犀利極富實戰的操作性和殺傷力,用詞簡潔精準;江瑉欽是學者型的名嘴,中正平和、冷幽默很厚重地全面分析、評論;黃創夏和董智森屬於方面和局域深刻、犀利但又十分幽默,不過黃創夏最近好像特別忌刻、咬牙切齒的模樣慢慢讓人改觀(文章更偏執,像電視中談話節目中的陳揮文)。陳揮文是諸多評論者中看問題最快、最透徹,也說的毫無保留的,欣賞他的分析不欣賞他的結論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觀點表述火氣再小一些、對待觀眾繼續理智克制更好,相信是評論界難得的奇才。如邱毅、張顯耀、孫大千等有政治任職的名嘴不在評論之列,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名嘴也沒有被提到。至於其他歪嘴、臭嘴、饞嘴(不僅僅是指被特定人或團體收買性的吃飯,也包括其他利益交換),相信民眾自己會找到適當的人頭,那些嘴們也自可對號入座。至於本人,如果也要對號入座的話,那就認領個“多嘴”好了,不是多嘴,人家是什麼嘴,關你你啥事?話說完了,我也趕緊“閉嘴”。(畢殿龍) 相關文章:代馬英九答蔡英文書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