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09 05:42:42瀏覽627|回應0|推薦2 | |
馬英九日前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主觀上願意在2014年北京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峰會會議上和習近平相會。但結合大陸的明確表態,說“習馬會”無需借助國際場合見面。很多觀察家認為,這樣的會面不會發生或不應發生。大陸為何強調兩岸領導人會面無需借助國際場合?兩岸希望在習馬會上得到什麼?2014習馬會有可能成行嗎? 大陸堅持習馬會無需借助國際場合主要出於以下考量: 其一,兩岸各種層次的接觸已經不少,正式和民間的管道十分暢通,見面的禮儀和形式也不是問題,無需惺惺作態刻意在國際場合見面。 其二,兩岸領導人見面是家事,無需凸顯國際色彩。在國際場合容易被吃豆腐 其三,大陸特別重視兩岸領導人的會面,不想將兩岸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面安排在國際場合。這不但會淡化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意義作用,也會因為召開這樣的大會,忙亂中讓會面無法有針對性商談。從而使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意義徒具象征意義而不能深入系統從容會談。 大陸研判兩岸關係的發展需要有兩岸最高領導人的會面有一個實質性的推進和定位。單純滿足馬英九臺灣形勢的需要的象徵性、表演性會面如果影響到兩岸領導人會談的整體安排,就會堅持自己的考量。尤其是兩岸最高領導人會面的最佳窗口期越來越短、越少。“習馬會”一旦會過一次之後,下次的會面就頗難安排。故寧可不見也不進行一次無實質商談的“國際偶遇”。 馬英九在臺灣民調低迷,如果沒有準備好要主動和大陸談什麼,而是被動地看看大陸會要求以及希望自己談什麼,那麼像參加2014北京APEC這樣的會議,草草完成“習馬會”是較好的選擇: 其一,臺灣方面遭遇的壓力和阻力較小,不會給民進黨更多攻擊自己的口實; 其二因為這種場合無需整體系統地兩岸領導人長時間相對,也就難以成為兩岸問題的專題討論。避開自己的意願和準備等方面的不足; 其三,這是一個難得的世界領袖盛會,參加這樣的盛會,可大大提高臺灣和馬英九的能見度。不但滿足了兩岸呼籲習馬會的民眾的需要,而且也行銷了臺灣,打開了臺灣最高領導人加入這一俱樂部的大門。可謂一舉數得。 馬英九及其團隊顯然也並非不知這樣的會面,會與兩岸領導人單獨會面相比,對兩岸、整個華人世界的衝擊力和歷史定位的重要性、震撼性大打折扣。臺灣方面如果仍然希望“習馬會”的第一次會面是在國際場合。說明從時間安排談判的主題上都沒有足夠的準備,或者他們更希望儘管不能在開創歷史定位的宏大格局上,而留下濃筆重彩的一筆,那麼至少可以務實地達成多種目標。 兩岸在“習馬會”的認知上儘管有偏差,這是否在2014的APEC峰會上會面就沒有希望了?筆者看來,卻未必如此。兩岸對習馬會的安排都是本著自己的角度,選擇了最佳方案。假設採取中庸立場,合理安排可以最大限度彌補不足,均退而求其次,再進行相應的補強,習馬會還是可以達成的,其意義同樣具有劃時代和歷史性的。 北京的APEC峰會,儘管是國際會議,但卻是在北京開的,這和完全在中國之外的地點召開頗有不同。尤其是,馬英九可以借開會的機會提前來大陸,考察幾個城市,和習近平在北京或北京之外的地方先會面,後開會。不但不會被會議沖淡第一次會面的意義,還可成為這次會議的亮點和利用國際媒體加強擴散的契機。 即便不能在這期間提前安排習馬會,但可以事先溝通,在北京兩人會談期間,就宣佈第二次見面的時間和地點。 儘管大陸有關部門發言人範麗青說,兩岸領導人會面不必借助國際場合,但並不表示,完全拒絕這種場合。能夠爭取最好的會面方式,自然會選擇最佳方案。但當如果放棄這次會面,兩岸領導人的會面無法短期安排時,這種會面就會成為一種選擇。但要彌補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在這種場合的不足,兩岸就需要做更充分的溝通和更周詳的安排。尤其是,馬英九不能為開會而開會。要比其他領導人在大陸有更多的行程和參訪。比如到南京、上海、湖南甚至是香港走一走。 事實上,沒有太多的障礙可以阻止習近平和馬英九的會面。2014年,兩岸領導人會面可以期待,能夠完成實質性談判,敲定兩岸長期和平架構,則需要更多的努力。2014年是中國傳統的馬年。希望馬英九和大陸領導人的會面,能夠馬到成功。 畢殿龍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