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9/26 23:52:14瀏覽2088|回應3|推薦6 | |
銅鑼灣山村之滄桑 去年深秋,行友在網上看到一輯造訪銅鑼灣廢棄山村的游記,最誘人的是樹景。決定根據描述去玩一次,同時來個想當年。 但吸引我們來的樹景,完全沒有讓人失望。走進村民所植不同品種的榕樹林,深深感受到變化滄桑。 不論是今天仍然有人居住的鄉村,或者像這些已廢棄數十年的山上寮屋區,榕樹是最普遍的品種,其次是竹及樟樹。但余所不解的,政府這半個世紀間在各個郊野公園廣為植林,卻從來不種植這些品種。每次十號風球過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郊野公園裡一定見到被風吹倒的樹,往往更印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但各處山坡上廢棄之木屋區,這些所謂能獨木成林之榕樹,多年歷次打風,依然屹立。 虎豹坑最上游離澗位之上方,又有非常明顯之民居痕跡。從植被觀察,看來荒廢年代比上面描述兩村更為久遠。 帝國斜陽 話說回來,麥理浩訪問北京後,知道鄧小平要收回整個香港而不只是“租約期滿”的新界,隨即按照自二戰後殖民地部(Colonial Office,雖然隨著大部分殖民地於60年代失去,殖民地部已併入外交部)在失去殖民地之前的一貫手法,逐部放寬管治手腕,把部分順民在撤離前培養成刁民,並竭盡所能製造分化。麥理浩訪京後一兩年發表地方行政綠、白皮書,內容包括區議會。不太久前的新聞報導關於毛里求斯與英國在Chagos Islands的爭端,不能不佩服英國處理殖民地獨立前的手段。手段是高明抑或骯髒,就視乎從西方人的角度看,還是從被西方剝削的人角度看。英國、美國在這事件聯手與聯合國對抗(https://www.un.org/press/en/2019/ga12146.doc.htm)。英國、美國亦在香港回歸後處心積慮培植港獨分子,成就同樣有目共睹,黑暴正酣時之區議會大獲全勝。早前讀到特區政府說MAC已完成歷史任務,這是因為40年間無數大廈成立了當年政府開始推動的業主立案法團(IO, Incorporated Owners)。特區政府DQ黑暴區議員,癱瘓區議會,分區委員會之影響力頃刻間又回復到40年前的高度。世事輪流轉,但卻不是完全回到原點。第一,居民基層組織由MAC變為IO,之前無產階級的租客很多都可以在MAC擔旗,現在的IO則必須是業主。第二,當年港島及九龍的民政處,分區由行政主任負責,後來跟隨原新界理民府的編制,改為由聯絡主任擔任。行政主任及其上級政務主任乃至專員全都是“一般職級”,會調任到所有政府部門,民政處是最典型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聯絡主任則是民政處獨有的職級,現在變成鐵打的衙門及鐵打的官。這兩項改變是進步抑或退步呢? 當年最熟悉是芽菜坑村,一來該村的村長曾佳同時是該村MAC主席及分區委員,更重要的原因是政府選了芽菜坑村作為東區第一條『寮屋區改善計劃 Squatter Area Improvement (SAI)』。計劃由房屋署負責,但民政處仍有大量聯絡工作要做。每月(甚至試過每星期)要到此村走動至少一次。老朽記憶力退化,只知道網上遊記寫錯為芽菜坑村。大坑舊村的名字是請教當年的下手唐智強才回復記憶!記憶中大坑舊村沒有MAC,所以兩年裡到訪只一兩次。政府後來又改變政策,從改善寮屋區變為差不多全面清拆。筲箕灣當年大概有10條寮屋村,包括成安村、淺水碼頭村、聖十字径村、橫坑村等等。與銅鑼灣四村清拆後山坡成為茂密山林相比,筲箕灣可說地盡其用,變成了今天的耀東邨、東熹苑多條公屋居屋邨。表面上,解決了以前“木屋區貧民窟”。但貧窮問題卻從沒有解決,只不過從與樹木為鄰、新鮮空氣變為不見天日的劏房戶。又孰優孰劣呢! 社區之發展有其必然性,以前山邊幾乎無孔不入的木屋區,或者沒有像香港第一個徙置區拆卸後保留其中一座“美荷樓”的價值。余認為,最起碼應該成立公眾容易查閱的資料庫,記載曾經存在的村落名字及位置。消失了的不只是有礙觀瞻的貧民窟木屋區,也包括因興建大型水塘 (https://news.mingpao.com/pns/作家專欄/article/20220215/s00018/1644861159853/世紀-二元對坐-罕旱環塘記 明报网站以外也刊登在余的网誌 https://classic-blog.udn.com/xingwanlilu/171058554 )及赤臘角機場而搬遷的古老村落。但政府部門網站,包括古蹟辦,有關資訊一概欠奉! 高官與名人 上面提及的唐智強,可不簡單,仕途堪稱典範。在任職行政主任時繼續投考政務主任,獲取錄,此後青雲直上,一直高陞到常任秘書長,即是公務員可至之最高職級,前年六秩榮休。當年的上司包括撰寫南朗亭門聯的呂孝端先生(https://ol.mingpao.com/ldy/cultureleisure/travel/20180725/1532252906221/【吾鄉吾土】南朗山-海洋公園的靠山 明报网站以外也刊登在余的网誌 https://classic-blog.udn.com/xingwanlilu/119672985)及後來貴為政務司長的張建宗大紫荊勳賢。1981年他從高級新聞主任獲內部晉升為政務主任,負責東區的筲箕灣及柴灣,雖然位在專員之下,卻最有官威,綽號張大人。余1983年離開政府后與張建宗完全沒有聯繫,他官運亨通,媒體時常見到。2009年他任勞工處長,就最低工資立法向勞資各方徵詢意見,余代表業界商會,沒想到暌違逾四分一世紀,他仍然認得我這個九品小吏。 薄扶林歷史淵源 在置富花園東邊不遠的山谷中,也有類似不知作用為何的構築。相片可見,是陷入地下並有窄梯引下,只部分有窗。看來不是住人的,行友猜測是蓄水池,但附近見不到有住人的房子。希望有識見之看官,不吝指教。 香港第一個水塘於1863年建成於緊鄰薄扶林村之北,原來之管理員宿舍及薄扶林水塘道跨越幾條溪澗的拱橋都成為法定古蹟。 上面提及之瀑布灣,其上游水源充沛。 只今懷樹更懷人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