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08 06:52:33瀏覽306|回應0|推薦8 | |
三年前,[台客]一詞引發爭議,這是那時候有感而發寫的一篇稿子.
學英語簡直像天堂。波語中,硬、軟音,過去、現在及未來式中還區分一次及重複性動詞;陰、陽、中性外,還有主格、直、間接受格、所有、工具、位格加呼格。混起來,名詞 21 種變化,動詞加「條件式」至少也 21 種。還不包括5以上數量詞及非生命名詞的差異。 波語「台灣男人」叫 Tajwańczyk,帶點兒「小稱」味道。如同英語字尾是ese,據說有貶抑的意思。但不用緊張,跟俄人 Rosjanin 及美人 Amerykanin 的 in 字尾相比,yk 字尾小稱,雖不夠尊重,但有時有「親近」味道。多年前,波蘭還流行 Kitajec 這詞,源自俄國,為貶抑中國人的用法,現今多數年輕人已不知此詞彙。 語言及詞彙,是概念的表達,反映某族群的分類邏輯,也會變化。如「左、右派」源於歐洲政治社會,右派指代表資產的,維護傳統的「保守」政治勢力;左派指無產,改革「進步」的。但在中國,左派可當批判極左教條的標籤;在台灣,更有論者將右派指為執政者,左派為在野。又如漢字「番」:番代表外族,指未受漢文化薰陶,非「文明」漢人的民族,具區分他我之功能。閩南語形容詞「番番」指不懂禮節;但番有「滋生」的意思,氏大責備後生「番番」常帶疼惜:不守規矩,但活潑。 語言有生有死,詞彙也會為民眾淘汰,成歷史印記。台灣已不用「番」稱呼外族;「哇賽」、「酷」、「炫」更為不同世代的記憶。詞彙是中性,重點在於其背後所的社會歷史脈絡及異己關係。禁不禁,不重要;重點在於使用這詞彙的「人」是否有族群偏見。如果為了「台客」能吵翻天,那可能「番茄」、「番薯」、「番鴨」還有閩南語的「番麥」,都得拿來好好檢討。(原刊於中晚) |
|
( 心情隨筆|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