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本末 • 平仄 • 韻譜》/ 醺人
2019/09/16 08:56:42瀏覽1881|回應0|推薦8
《本末 • 平仄 • 韻譜》/ 醺人

(一)

一位朋友傳訊問醺老兒:『如果不抄錄幾闋詩詞作例子,結篇時也不題一對聯,能不能照樣寫出文章來?』
這位朋友很有趣,他的問題更有趣,一定是練瑜伽時,頭下腳上想出來的。
通常問人能不能如此這般,做的應該是難度更高的事。醺老兒文章都寫來了,不舉例不題聯,只要抽掉就完了,有什麼能不能的?所以朋友這問題實在是本末倒置!
現在就寫一篇沒有詩詞對聯的文章,既讓這朋友開開眼界,又樂得替自己省點氣力。想找一些適合文題的詩詞來當例子,或是擬撰一對循規蹈矩的聯來收結一篇文章,都要費不少心思,不像一般人想象中那麼簡單。省掉這些手續,求之不得!
拙作如今通常投稿給《南瀛吟社網頁》和《大眾論壇》。替吟社寫東西該談有關詩詞的題材,論壇的稿件則必須稍含理論性,且就這個方向處理本篇。
自從醺老兒涉足傳統詩詞以來,最常碰到的問題是:『怎麼分平與仄?』答案其實很簡單:『第1、2聲是平;第3、4聲是仄。』
查字典每個字除了讀音以外,都還註明是1、2、3、或4聲,或在上方加代號:空白或平劃(–)是1聲;向上符號(/)是2聲;先下再上(v)是3聲;向下(丶)是4聲。
教發音的書本往往舉許多例子來幫助讀者分辨這四聲,最常看到的有「山、明、水、秀」,「風、狂、雨、暴」,「妖、魔、鬼、怪」••••代表「1、2、3、4聲」。
寫傳統詩詞,如果單靠字典來決定平仄,尤其是現代新字典,可能會發生問題。
下面有幾點十多年來的心得,也許可供同好參考。


(二)

唐宋到現代相隔一千多年,其間,中國語言無論發音,或是聲調,都有許多變易。
香港詩人戴天發現用國語(現稱「普通話」。感謝周恩來總理廢除了官腔)唸許多唐詩押韻都不對,必須用粵語才對(「啱哂」)。醺老兒完全同意他的觀點,而且要補充,用閩南話也有同樣現像。由此可見,語言不但有變易,而且幅度北方應該比南方大。
唐代安、史之亂,很多中原人士都舉家南移逃難,其中有一大部份就在廣東、福建定居下來,包括醺老兒的祖先。在唐代,詩仙李白跟這些南遷移民的語言是完全一樣的。
不同民族廝混是語言變化的一大原因。十七世紀時英文沒有 ricksha(人力車)這個字,是十八世紀英國人來中國以後才產生的。十九世紀也沒有 congee(粥、稀飯),旅華美國名作家賽珍珠 Pearl Buck 寫這玩意兒都用 porridge 或 gruel 。英國進駐香港後,二十世紀大英牛津字典才收進這個字,並附有許多粥麵館子英文招牌的照片合法化它。
最莫名其妙的是 congee讀音「空寂」,完全不像粵語說粥 chuck,而醺老兒走過中國許多地方,也從未聽過任何方言這樣稱呼稀飯的!
旅菲華僑多數是閩南人。北方的玉米,學名玉蜀黍,在家鄉叫「番大麥」,可是來菲律賓卻變成「螞蟻屎」。屎比本身大千百倍,螞蟻排泄的本事,難道就像花旗總統遢爛铺撒謊的誇大性?非也。螞蟻屎是「化人話」(西班牙語) maiz,後來又成菲語,意即玉米。
菲律賓人工便宜,華僑子女多的,就請「雅鴨」來照顧。雅鴨不一定雅,也不是鴨,是保姆,菲語叫 yaya,幾代下來,華僑就入風隨俗了。福建、台灣本屬同語系,可是華僑的「雅鴨」到台省又成了「歐巴桑」!這是小日本奴化的成績,日語 obasan 是「下女」。不過有一點必須特別注意:小日本不分大小都叫「歐」,短促是小,拉長就是大,他們如果說 oooobasan,是指尊貴的「老夫人」,說時還要鞠躬九十度!
中州移民在不同地域安頓千百年後,閩、粵語系就有差別了;中原地帶動盪大,人來人往打交道的結果,變化當然更大。不厭其煩說了這麼多,鋪路輔助推介《平水韻》。

(三)

《平水韻》是金朝問世的韻譜。金朝大部份在公元十三世紀,跟南宋同時期(因刊行地山西歸金管轄,故稱金朝問世),離唐代時差也不大,提供的韻吻合唐詩宋詞。可惜原本已佚失,現在用的是清康熙年間,有心人廣集原譜殘留下的蛛絲馬跡,重新編成,改稱《佩文韻府》,附在《唐詩三百首》的書末。後人多數還是稱之為《平水韻》。
這新《平水韻》把天下的聲韻分成五部:上平聲、下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前兩聲屬,「平」,後三聲屬「仄」。大體上來說:韻譜的上平聲等於現代字典的1聲;下平等於2聲;上聲等於3聲;去聲等於4聲。中間當然有許多混淆,尤其是二平、二仄之間。
整體大起變化的是最末的入聲。入聲又稱「破音」,且試從拼音結構上分別古今的差別。先做三點聲明:一、因為新的《漢語拼音》很難拼註入聲字,英文將採用舊英語拼音法。二、因為南方變化比北方少,換句話說,南方語言更保留住古風,將採用閩南語表達古聲。三、同理,將採用「普通話」表達新聲。
入聲古音由三部份構成:子音+母音+子音。例如「國」=k+o+k,讀 kok。
現代中國語法已不作興有尾後那個子音,能拿掉的就盡量拿掉。所以古代「國」kok是入聲,屬仄;現代去掉第二個 k,讀 kuo,第2聲,屬平。
入聲字拿掉末後「破音」後,大多改編入3、4聲,維持原來的仄。像上面「國」由仄轉平,是極少數的例外。
另一個奇怪的例外是「一」字,古音 it(讀法如英文吃 eat),入聲,絕對屬仄。新聲去掉 t 以後唸 yi,可平可仄,共有1、2、或4等聲。通常跟平聲字合用時「一」是仄,跟仄聲字合用又是平。例如:一部(一2聲、部4聲),「一」是平;一封(一4聲、1聲),「一」是仄。
最後,也許有人會問:『寫詩填詞,跟古聲還是新聲比較好?』
就醺老兒所知,一般吟社都還循著傳統的路線。除非又逢盛世,出了一些像李、杜、東坡、屯田、重光、稼軒....這樣的奇才異士,用現代字音建起新秩序,還是隨從已經證明可行得通的老方法比較務實!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y7308&aid=12934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