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格式 • 過門 • 先後》/ 醺人
2019/08/17 18:25:53瀏覽1716|回應0|推薦7
《格式 • 過門 • 先後》/ 醺人


(一)

寫《七律 • 詞譜 • 演變》一文,醺老兒說:『詩的格式,絕對不止四種,以後有機會••••。』刊出後,收到兩位朋友來訊。第一位朋友希望『進一步討論這問題。』另一位朋友問了兩兩個問題:一、什麼是「過門」?二、為什麼七律和《鷓鴣天》誰先誰後不能決定,七律和《定風波》卻能估計「可能性比較大」?
第一個問題最簡單,先回答:「過門」是吟奏詩曲時,穿插在兩部份中間的一頓或短短樂聲。舉兩個例子:一、「力拔山兮氣蓋世」中間那個「兮」(念「啊」)是一頓「過門」;二、《西廂記》紅娘唱《拷紅》,『一不該』和『再不該』中間那段sol sol mi re do re(即音樂簡譜 553212 )是樂聲「過門」。
討論詩格式之前,先說十多年前醺老兒開始涉足傳統詩詞時,多承探長王斐兄惠賜兩個表格,說是「五十六字真言」兩通,包含唐詩「全部格式」。二表初看之下真是如讀天書,頭昏腦脹,叫苦連天,但日久用慣後,了然於胸,受益良深!不敢自珍,抄錄於下:

仄起: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起: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二)

除了兩組「真言」表格,探長兄還傳授六個使用步驟:第一、詩的首字若是仄,用「仄起」表格;平聲則用「平起」。第二、兩個表格就是現成的五韻七律。第三、兩個表格前四行是現成的三韻七絕。第四、兩個表格後四行是現成的兩韻七絕。第五、後四行連用兩次是四韻七律。第六、兩個表格刪去頭兩字,成為五言表格,用法與七言相同。
探兄賜傳的完全正確。但醺老兒有一點補充建議:因為詩詞有「一三五不計,二四六必遵」的不成文黙契,就是說第一、三、五字容許平仄更改;第二、四、六字才一定必須恪守格式;所以第一步的「首字」可能被改掉,不穩定,不如改「第二字」更加準確。
第六步刪兩字產生兩組新表格,可能是某些論者說「唐詩只有四種格式」的依據。
把「唐詩」(嚴格一點該說「五、七言詩」,像逸峰兄、探兄、醺老兒寫的,怎可硬說是「唐詩」?)區劃為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四種,不理會「平起、仄起」之分,和「二、三韻」、「四、五韻」之別,勉強還說得過去。但五、七言詩只有四種格式嗎?
單以大家最熟悉的《唐詩三百首》為例,四種之外,就還有「古詩」、「樂府」。
「古詩」是不依照律詩、絕句格式的另類詩種,等於當時的「自由體詩」。
「樂府」其實不可自成一類,因為單憑眼睛,根本看不出它和「古詩、律詩、絕句」之間的區別,必須麻煩耳朵來聽,吟唱出來是「樂府」,唸誦則是「詩、律、絕」。
如果再參考《千家詩》和歷朝詩賢遺世的個人選集,不難發現《唐詩三百首》有嚴重的疏漏:它只收集押平韻的律詩、絕句,完全忘掉還有押仄韻的。
算上仄韻的,是不是應該再加四個表格?所以醺老兒大膽說:『絕對不止四種。』

(三)

醺老兒不像老頑童嫉惡如仇,常常得罪人,必須慎言以防人反擊。醺老兒與世無爭,詩酒自娛誤人,但說話之前還是先想一想比較好。像那位朋友問,七律和兩支詞牌《鷓鴣天》、《定風波》,如何決定誰先誰後的問題,答得出來是「硏討詩詞」,如果答不出來就必定是「一經詰問,啞口無言」了!
其實詩詞都是詩歌的類型,本就很難分得清,說「唐詩」、「宋詞」只因某朝某類比較踴躍蓬勃而已。試看戰國末期,虞姬引劍成一快之前的絕唱:

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這詩歷史《楚漢春秋》有明文記載,創作時間在平劇《楚王別姬》之前,是五言「古詩」,詩是唱出來的,又可稱「樂府」。假設就以《何聊生》為題,請古今輕生的一干騷人雅士,像屈原、王國維、周璇、林黛、老舍、樂蒂、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照這格式每人來一首,糾集群力,可能就成詞牌了。再看醺老兒最近填的詞:

《生查子 • 酒頌》/ 醺人

古賢釀仙醪,細品千秋事。每邀雅士嚐,唯見癡人醉。

武二除大蟲,太白詩悠邃。貴妃寵有加,端賴其恩賜!

《生查子》鐵定是詞牌,但如果上下片合在一起,跟仄韻五律又有什麼差別?
《浣溪沙》七字六行,跟七言古詩又有什麼差別?
想鑑定問世先後,必須考證先例,詳加分析,才偶有所得,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詞牌《鷓鴣天》七行七個字,一行3字、1點、再3字;又限定兩個3字對仗。這種七言夾雜一行313的型式,《唐詩三百首》也常見,像杜工部《兵車行》七言詩中夾有「車轔轔,馬蕭蕭,」李謫仙《將進酒》的「五花馬,千金裘,」都是33對仗;謫仙《行路難》的「行路難,歸去來!」《長相思》的「長相思,在長安,」都是33又不對仗••••。
既然詩和詞有這麼多相似又噯昧的章法,實在很難理出誰先誰後的頭緒來。
比較七律和《定風波》卻有蹤跡可尋:以律詩為底,在末字仄聲、不跟全詩押平韻的第三、五、七行各加兩字押仄韻,添增情趣,先詩後詞的可能性當然比較大。正是:

探討詩詞生困惑
研談典故釋疑團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y7308&aid=128576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