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1/28 10:29:13瀏覽1090|回應0|推薦6 | |
《左傳》的下一篇落在《桓公五年》。這一年發生了一個里程碑似的重大事件─名義上的東周王室天子,被赤裸裸地打倒在地下,動手的還是最支持王室的鄭國。
先是在夏天的時候,周桓王革去了奪去了鄭莊公在中央的官位,從此鄭莊公便不再根據慣例前往雒邑朝覲,以此表達不滿。這是在明擺臉色給上司看。 周桓王嚥不下這口氣,於是便在秋天,與蔡、衛、陳等國組成聯軍,一同討伐這不聽話的鄭國。天子御駕親征,在以前這是非同小可的事!因為已往的周天子,兵精糧足,通常兵馬未發,下頭的諸侯謝罪的表文已經送來了。 但這一次不同。周桓王要面對的是久經戰陣的鄭國,而且,鄭莊公並沒有任何讓步的意思,這口怨氣已經積得夠久了─還記得《隱公三年》的「周鄭交質」與「取溫麥」的事件? 《左傳》把這場戰爭交代地很清楚。布陣上周桓王親率主力周軍;虢公林父率領右軍,統帥蔡國、衛國的軍隊;周公黑肩則在左翼,統帥陳國的軍隊。 面對這樣的陣勢,鄭莊公不敢怠慢,於是召開廷議。大臣子元建議: 「我們也分成三部分接戰:我方左翼對戰蔡軍與衛軍,右翼則對戰陳軍。陳國正在動亂,軍隊戰鬥意志必然不高,如果先攻擊陳軍,他們必定奔逃。對方中軍周天子的軍隊看到這種情形,一定會混亂張皇,而牽動右方的蔡、衛軍。蔡國和衛國的軍隊支撐不住,也一定會爭先奔逃。這時我們就可集中兵力對付周天子的中軍,這樣就一定可以取勝了!」 鄭莊公從善如流,於是就以大臣曼伯指揮右翼,大臣祭仲足指揮左翼,鄭莊公自帶勇將原繁和高渠彌為中軍,同時擺出了一個叫「魚麗之陳」的陣勢。 甚麼叫作「魚麗之陳」呢?《左傳》只很簡約地說是「先偏後伍,伍承彌縫」。西晉的杜預在註解《春秋》時補充:「《司馬法》:車戰二十五乘為偏。以車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彌縫闕漏也。五人為伍。」簡單地說,布陣時前方以二十五輛戰車在前衝殺,車與車的縫隙則以五名步兵填補缺縫。我個人的解釋是:這樣就等於以左邊的戰車,加右邊的戰車,再加上步兵,構成了捕殺對方戰車的「魚麗」─《詩經小雅》說魚麗就是捕魚的魚筐;衝過己方戰車的敵方戰車,將不會有任何喘息的時間,馬上就會又被鄭方的步兵纏上。如此就像落入陷阱的魚,三面受敵。 雙方在「繻葛」地方展開大戰,鄭莊公命令左右兩邊方陣說:「大旗一揮,就擊鼓進軍。」鄭國的軍隊發起進攻,如同子元所預料的,蔡、衛、陳軍都崩潰奔逃,周方的左、右二軍都敗,中軍自然獨木難支,鄭國的軍隊從兩邊一齊夾攻,周軍終於大敗。 這時,鄭方大將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桓王也算是硬漢,仍然帶傷勉力支持,繼續指揮敗軍撤退。祝聃請求鄭莊公下令追擊,鄭莊公說:「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無隕多矣!」意思是:君子不希望欺人太甚,何況是天子呢?只要能自救,使國家免於危亡,這就夠了!讀到這裡,不由得由衷讚佩鄭莊公腦筋清楚,沒被勝利沖昏了頭:天子征討,他竟敢出兵抵抗,這已經是一條大罪了;現在如果再乘勝追擊,天子一旦有個三長二短,他姬寤生豈不是天降一條「弒君」的大罪? 到了晚上,鄭莊公派祭仲足去慰問周桓王,同時也問候他的左右隨從,讓雙方都有個台階下。 仗打玩了,周天子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也玩完了。一個諸侯國抗拒並打敗王師,還射傷天子,這是聞所未聞的事。周朝封建的秩序在加速傾頹之中。以前是「有德者居之」,現在則是「有力者居之」的時代了。 這一篇的亮點顯然是「魚麗陣」。歷史上沒有其他的例子,但《漢書》裡有一則「魚鱗陣」的公案,後來還牽扯出「羅馬軍團在中國」這樣的奇聞。根據記載:公元前36年,西漢都護甘延壽,副將陳湯率軍攻打北匈奴郅支城,發現郅支城採取「土城外有重木城」的防守方式,匈奴人並且派出一支長相奇特的軍隊,擺出「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陳」。而有人遂認為「夾門魚鱗陣」便是羅馬軍團頻繁使用的「龜甲陣」;而這些為匈奴打仗的「驪靬」兵士,事實上就是公元前53年被安息帝國俘虜的克拉蘇軍團殘部。 戰鬥的結果是漢軍勝利,但俘虜一千多人則不知去向。至於實情如何,留待有心人解讀。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