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城郭起源與道教
2022/07/22 10:40:57瀏覽258|回應0|推薦2
. 最早記載造城古籍,『淮南子』.卷一 原道訓記載‒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註:古代以兩手張開為一仞;約今日1.8米,三仞城高約5.4米,約兩層樓高度〕。
. 『淮南子』作者為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臣工、門客集體著作,成書於西元前139年以前,原書名「鴻烈」。
. 前164年,劉邦三個孫子封王,原淮南國一分為三,劉長的長子.劉安繼承淮南王王位,次子.劉勃封衡山王,三子.劉賜封廬江王。
. 劉安(前179年-前122年),都於淮河南岸.壽春(今安徽淮南市壽縣);臣工及門客大部分是江南人士,因此「鴻烈」(淮南子)編撰,許多都涉及「當地」口耳相傳的古代故事,沒有政治色彩。
. 『淮南子』成書52年後(公元前87年)漢武帝歿,司馬遷的『史記』才得公諸於世。司馬遷是儒家史官,依據儒家傳承的華夏正統,將各地蒐集的傳說,忽略故事存在的時空,以華夏主體納入歷史,以致扭曲江南人文典故。
. (984年)宋代李昉编修『太平御覽』中有記載,『吳越春秋』曰: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說明「鯀」是史上創造城郭第一人。

鯀為洪災發明堆土築城
. 彭頭山文化,位於湖南省澧縣.澧陽平原中部,可能是距今9000—8300年,最早八十壋具有城市規模的遺址 (包含長江南北岸),外圍有環壕,可能防洪禦獸,也可供捕撈、灌溉及生活用水等,由環壕可知,時人已經具有集體保護安全的災害防禦概念。
. 到了距今6800‒6300年,「湖南湯家崗」遺址居民,也許是不堪經常遭受汛期洪水災害,在壕溝內方水岸,環壕堆積土堤,那只是未經夯築的土垣;時人尚處於「新石器」時代中期,可以想像,智慧開發有限,初次構工阻水「土垣」,尚不知道「夯實工法」。依照歷史所描述「鯀以防堵治水」,這應該就是他發明「三仞之城」的遺跡,那麼「鯀」應該存在於6800年 (公元前4800年) 前後年代,所在地是「湖南湯家崗」遺址。
. 未夯實「土垣」再遇到洪災時,很容易局部沖毀,反覆修補經過500年,就「新石器」時代而言,發明「三仞之城」已經是豐功偉業了。到了距今6300年,同為長江南岸的「城頭山古城」,位於湯家崗遺址之西偏北65km,終於發明「夯實工法」,並且陳現內有城外有郭的構造,內城可分陶窯區、工藝加工兼物品交換區、住宅區及祭壇,外郭為農耕區,有農舍、水田、菜園;西南城牆發現,曾經過四次大規模築城才完成,從下到上逐次加高,最下層是原有未夯實堆積的土堤,可能是為了加高土垣,第二層以後便使用「夯實工法」。施工技術有所改進,能保存到現在,更是成功的治水,但是除「土垣」及農耕灌溉系統外,沒有發現導水壩或河堤等疏洪導水遺蹟,顯然並不符大禹偉大治水工程。
. 1000年後,距今5300年至4700年 (公元前3300年—前2700年),在浙江杭州市餘杭區・良渚古城,也出現城郭構造的「土垣」;外加龐大水利工程(詳見良渚遺址- 維基百科) 。 迄目前止,這是史前˙唯一符合「大禹治水」的偉大遺跡。
. 其餘已知中國十大古城之中,只有河南・商丘古城,有4500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前2500年) ,比浙江・良渚古城早200年,但是沒有發現「治水」的遺跡。其餘含山西・平遙等古城,都晚於良渚古城。
. 從6800年前湖南湯家崗堆築「土垣」,到5300年前的良渚古城,時差1500年;就算由創造城郭構造「城頭山古城」起算,時差也有1000年。兩地相距千公里,鯀與禹難為父子。

禪讓之說只是儒家虛擬政治理想
. 古時人類,受三大江河兩岸之間隔閡,(詳如部落格:漢武帝為何賜死司馬遷),欠缺渡河舟具,難以往來溝通;在已發現遺跡中,最早出現舟具,應該算是的武夷山「懸棺」,獨木舟加蓋的棺木遺跡,陳現約三尺半直徑、八尺長以上原木,製成棺體棺蓋、還要刳除木心成舟,這是「最早伐巨木加工」的遺跡,可推算至公元前1700年。
. 砍伐前述巨木所需工具非比尋常,絕對不是石器時代所有,中國金屬冶煉技術,長江中游地區,約始於公元前3000年。北方以甘肅馬家窯文化,最早發現青銅小刀遺跡,也是公元前3000年間。伐巨木加工製材,須要「雙人長鋸」,鑄造這種特殊伐木工具,必待冶煉技術成熟,這已經是夏朝末期二里頭一期文化,因此可推論公元前1750年前後,才能可能製造舟船、大跨度橋樑、車輛。
. 杭州良渚古城的大禹遺蹟,年代在公元前3300年間,金屬冶煉技術都還沒發明,舟船、大跨度橋樑、車輛都無從生產。
1. 山西臨汾的「堯」,怎能授命遠在「湖南湯家崗」的「鯀」治水?
2. 孟子稱舜「舜生於諸馮(今山東諸城),如何度過黃河及其支流去山西臨汾的「堯」禪讓,又遷居於夏 (今山西夏縣西北) ?
3. 禹如何能走遍天下,三過家門而不入,定九州?甚至於大禹之子「啟」,怎能由餘杭跑去今河南登封境.嵩山,在「攻益之戰」殺「益」?
禪讓及夏朝開國等相關人物,時空地都無法兜攏。禪讓之說,只是儒家虛擬政治理想吧!禪讓及禹為夏朝開國之君的故事,也是虛擬的元宇宙吧!

南方人的權力起源
. 「彭頭山文化」的八十壋遺址裡,還沒發現祭壇巫覡遺跡,到了「城頭山遺址」時發現一座祭壇,幾乎與一期築城工程同時起建,已發現,最完整祭壇和眾多的祭祀坑。祭壇構建基地經過徹底清理,先鋪墊一層經過火燒的紅燒土參雜碎陶片,然後再鋪一層黃褐色土壤,由構建過程可知,構建祭壇之虔誠及祭壇的神聖地位,也代表所祭祀的神靈信仰由來已久。祭壇較高部位有5個圓坑,排列成三、二兩線,坑中置放有大塊卵石,大塊卵石間距離相等,應該是象徵祭祀的神靈,可能是「土裡公」祭祀土地神的進化版,由巫覡 (首領) 領導祭祀 (詳如部落格:「土裡公」的起源) 。
. 祭壇東側發現數量甚多的墓葬,其中有一座墓的骨頭,葬於一大圓坑中,坑內隨葬「牛下顎骨」和「鹿牙」,有學者考證,認為墓中人是一位「巫覡」。
. 在遺跡中,發現一只小型穿孔石棒;是古代代表「巫覡」身份的飾物。
「巫覡」就是當代從事巫術和藥物,進行精神和人體病痛醫療行為的醫生,他們以神通和靈界、鬼魂溝通,祈求指點艱難困苦或對病痛遂行治療,被後人稱為「巫術」。由於能解除人們疾苦,成為人們追逐對象,所以「巫覡」雖不是部落「領導人」,卻透過「巫術」實質領導部落,醫治成功人數越多,名氣越大,追逐的部落就越龐大,因此「巫覡」有大小之別,小部落會求助大部落巫覡,所以上古時代,南方人社會組識,是急難救助的能力形成的,沒有王或首領之類,政治性領導人。直到約公元前1035年,周成王為了南疆邊界空虛,沒人敢或意願接受封賜,為了安邦定國,決定親善昭和,封漢地原住民.「熊繹」「子」爵,賜古越地區南蠻化外所有田地,居丹陽(今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熊繹」成為百岳區第一個「諸侯王」。
. 湖南湯家崗遺址的巫覡就是「鯀」,湯家崗境內(長江溪南岸35m,洞庭湖沼澤區)屢遭洪水災害,為了解救民間疾苦,便向當時長江南岸最大「巫覡」求解,經施法得到天神指點,阻水的法門。於是「鯀」以堆土阻擋洪水,洪水過後,被沖毀再局部補土修復,從此大幅減少洪災損害。當時已經是了不起的功業,在民智未開的災民心目中,那個「大巫覡」就是「天神」。這個方法度過500年歲月,那個「天神」與鯀堆土阻水事蹟代代口耳相傳,三千年後傳入中原,「大巫覡」被命名為黃帝五代孫的「堯」,再傳回江南時,「堯」變成「天官」,反正天神與天官差不多。深知地方民俗巫術。
. 張道陵曾任巴郡江州令(今重慶市),對官方百般欺壓百姓十分反感,因而思索凝聚可用民意,推翻不義政權,終於辭官隱居洛陽.北邙山,專研老子道德經.長生術。
. 漢順帝時,重回巴郡在鶴鳴山,創立「正一道」,修煉長生不老為號招,以巴郡民俗巫術,醫民救世行善累積「道行」。巫術源自「鯀」時代那個「大巫覡」,已有約5000年歷史,所以「正一道」廣受民間歡迎,因暫時不影響官方利益,因此迅速擴散到大江南北。傳到北方,融入魔術變成法術。到了張道陵之孫.張魯時,創「三官手書」才將天神土地神水神具體化,變成天官地官水官,正式變成通神儀典,就是後世道教的法術及符祿派起源。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sx7613&aid=17590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