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56年前歷時22個月大乾旱目前還不到一半
2021/04/19 20:12:40瀏覽259|回應0|推薦3
56年前歷時22個月大乾旱目前還不到一半

56年前大乾旱,是1965年6月16日黛納之前至1963/9/(8-12日),葛樂禮超強颱風之後,歷時22個月,黛納帶來強烈颱風大雨解渴。這次自2020/5/(26~28)連日豪雨之後,迄今,只有不到11個月,卻已經休耕、供五停二,這不只是極端氣候影響而已。

2021/4/1,鄭明典局長臉書PO,北半球赤道附近,熱帶輻合帶有提早活躍的趨勢。範圍不大的就是台灣,這可以看出,這次乾旱好像很有針對性,就衝著台灣來。

1961起太平洋與台灣颱風數變化觀察
(每十年為單位統計,1961~2020共6個單位依序)
太平洋颱風數:・295󠄀・・265・・276・・266・・230󠄀・238
颱風入侵台灣:・27・・・25・・・36・・35・・・45・・・21
※太平洋颱風由295逐漸減少,到2001~2010突然大幅減少(266-230=)36
個,次十年增加8個為238個;
※入侵台灣數由27逐漸增加,在2001~2010(含)以前逐漸增加(45-27=)18
個,次十年大減24個;
顯然20年來,台灣島氣候乖離太平洋大環境氣候。

同時期。依台灣颱風警報觀察(每十年為單位統計)
颱風警報代表,以颱風路徑推測,可能入侵台灣。
台灣颱風警報:・49・・71・・55・・72・・・63・・91
颱風入侵台灣:・27・・25・・36・・35・・・45・・21
入侵颱風數占警報,最後十年(2010~2020) 占比暴跌(91-21)=70,警報雖最多,只是能登陸台灣的,卻少到只有21/91=23.08%。

這些現象與近年來,鮭魚返鄉之初,媒體、企業都曾提點台灣五缺,希望政府妥善應對;台灣由農業、觀光產業轉向高科技發展,創造了半導體「護國神山」,經濟政策巨大改變,企業環境自必改變。半導體是高耗能產業,當然需要提高發電量,發電方式除了水力、風、太陽能等發電不會釋出熱量外,只有核電釋出熱量相對較少,但是核廢料處理無解;為了「護國神山」只好將就採用火力發電。

四年後的如今,發電量增加,當然也增加等比例的二氧化碳(CO2),工廠用電能轉化動能生產二次生熱;前此氣象報告,預測氣象溫度,還附隨體感溫度,大約比氣象溫度高2~3度,說明島內人類活動範圍的溫度,比大氣溫度高2~3度,調節室溫需求增加,發電量需求繼續擴大,如此惡性循環,台灣遂成熱浪島,具有高溫的金鐘罩,阻礙大環境變化,颱風大雨難以入侵。

氣象專家・李富城主播於(107/6/7)便指出:這個(107年)梅雨季為何沒有大雨,說穿了一點也不奇怪,台灣的上空太熱,熱到空氣無法對流,離開地面50公尺吹的都是西南風,即使有鋒面南下,東北風也太淺簿,雲層難以發展,雲的厚度不夠,自然也就不會下雨。簡單的說,台灣不下雨(大雨)原來是用燃煤發電,結果二氧化碳(CO2)過多,產生溫室效應,台灣上空太熱,形成雨季不會下雨。

這些發電廠及「護國神山」,大部分存在中南部,區域內也有18個水庫,可調配平衡供水,可是,新竹科學園區:寶山水庫、寶山第二水庫。台中科學園區:鯉魚潭、德基、石岡。台南科學園區:白河、曾文、烏山頭:高雄科學園區南化、阿公店等。真的是打破紀錄,這麼多水庫都快歸零了,這種現象,當然與發電廠及「護國神山」,脫離不了關係。

更早的不提,2015年8月蘇迪勒颱風之前,經過12個月乾旱; 2018年8月臺灣暴雨之前,經歷13個月乾旱(就是李富城主播說明二氧化碳(CO2)過多那次);政府竟然那麼健忘,為了「護國神山」不擇手段無上限發電,卻沒有為產業事先規劃安全的發展環境,預期調配資源;據說很多工廠早已買水度日,政府面對乾旱,只能緊急成立救災中心,撒錢補助受災戶,再往後呢?如果像56年前大旱22個月,只怕「護國神山」也得停工待水,就不知政府有沒有前瞻設想一下,將要如何處置?
( 興趣嗜好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sx7613&aid=16168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