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節氣的影響
2010/10/16 21:49:30瀏覽2769|回應0|推薦2
端午節就要到了,在這之前很多重病者老人家就開始出現病症,古早人常說 : 家中老人常拖不過大節。農曆年,清明,端午,中秋,冬至這些都是很重要的節氣,身體差者常熬不過。
 
其實有人研究過,這些大節氣節日的前後,氣候的變化比較大,氣流、溫度、濕度不穩定,身心不健康者調適不來,身體就會出現狀況,像最近的天氣 : 溫度高又常伴有午後雷陣雨濕度大汗不易流出,人很悶熱體內濕熱,心肺功能差者容易喘,尿少全身水份代謝失調口渴卻愈喝愈渴,人嗜睡氣虛全身無力四肢睏倦呈浮腫,精神不濟沒胃口,此時家人除了注意冷氣空調濕度外,可給予中藥方劑裏頭的清暑劑 --- 清暑益氣湯.此方為生脈飲加五苓散補中益氣湯加減及一些清熱理氣健脾腸胃藥,正所以對症下藥。
 
雖然天熱口渴但濕度大,人體被騙分泌ADH抗利尿激素結果尿少,水份代謝失調不可一下子灌太多水,尤其冰水更傷腸胃,可給予清熱利濕的水果如西瓜 ( 帶白皮 )或綠豆 ( 帶殼 ) 薏以仁等。瓜類水果所以在此時盛產自有它的道理,也是為什麼推廣生機飲食者一直強調要吃當季當令的水果的原因。
 
祝大家端午節愉快!!!
 
( 有一說法 : 端午節正午是整年裏太陽最強的時刻,氣最旺,此時練功最易吸取宇宙能量,有心者不妨好好把握,或者試試正午直立蛋。)
 

炎炎夏季  提神解渴養生茶飲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秀枝/嘉義報導】 2008.08.20 08:55 am 
 
炎夏除了容易大量流汗外,悶熱的天氣讓人精神不濟、昏昏欲睡,白天提不起勁讀書或工作,到了晚上卻又累的難以入眠。大林慈濟中醫科醫師陳柏全表示,以中醫處方調理的「加味生脈飲」,除了可補人體的「氣」與「陰」,同時還兼具提神及解渴作用,是夏天不錯的消暑茶飲。
 
陳柏全醫師表示,以中醫的理論,悶熱的天氣會傷害人體的「氣」與「陰」,造成人體「氣陰兩虛」的情況,容易出現疲累、易流汗、口乾舌燥、胸悶、食慾差、難入睡等症狀。以「加味生脈飲」調理可見效用,材料包括黨參3錢、麥門冬5錢、五味子1錢、黃耆3錢、紅棗4、5粒,加入3~5碗水放入電鍋煎煮即可,1天1帖可當開水飲用。
 
陳柏全指出,黨參、黃耆、紅棗可健脾補氣,提高溫度耐受力及提升體力的功效,麥門冬、五味子有滋陰清熱歛汗功效,可解口乾舌燥及幫助睡眠。此方藥力平和,一般人皆可飲用,若患有感冒及其它急性發炎性疾病者,就不建議;患有合併多種慢性疾病者,需經由專業中醫師辨別體質後再服用。
 
陳醫師說,雖然「加味生脈飲」很適合炎夏當養生茶飲,不過還是要提醒民眾,服用前最好由中醫師個人體質下處方,才能喝得提神解渴又健康。【2008/08/20 台灣新生報】@ http://udn.com/ 
 
 
生脈飲有預防中暑、保氣養生的功效

最近這幾個星期常出見攝氏三十五度以上的高溫,如果不做好防曬的準備,一出門就是令人熱的受不了,一回到家就立刻有中暑或曬傷的情況發生;中醫師提供一個藥方「生脈飲」來消暑,是由三味藥方所組成,分別是人參、麥門冬及五味子,夏天時飲用有預防中暑、保氣養生的功效。
  
台北市立中醫醫院兒科在最近幾個星期,出現了將近二十位「傷暑」的病人門診,醫師說明這類傷暑的病人常誤以為自己是感冒。其實感冒與傷暑的治療方式並不相同,如果以為傷暑是小病,當作感冒來誤治,就會增加疾病的複雜性與嚴重程度。
  
中醫師申一中說,中醫在治療傷暑,經常會使用「生脈飲」來作為清熱解暑的方藥,在夏天時飲用,除了能預防中暑、也能保氣養生。最近天氣熱,攝氏三十多度的高溫,容易造成傷暑的情況,最近醫院門診中,就有部分「傷暑」的患者認為自己是感冒了。
  
中醫所謂「傷暑」的症狀,包括頭重、頭暈、身重、胸悶、口渴、汗多、食慾不佳、全身倦怠無力、煩躁易怒等。患者經常會感到口乾舌燥,一直喝水但還是無法解渴,這是因為暑熱損傷人氣,導致人體無法正常運用水分、輸送水分到細胞的功能異常,所以會一直感到口渴。
  
申一中說,傷暑和中暑不同的是,中暑在西醫定義是發燒四十度以上,傷暑的症狀與中暑很像,但是沒有中暑那麼嚴重,他也提醒,有傷暑症狀的民眾,最好不要喝青草茶或是吃冰冷的食物,容易產生腸胃症狀。
  
申一中指出,中醫在治療傷暑,多會使用「生脈飲」這類清熱解暑的方藥,遠在數百年前中醫就已經運用「生脈飲」,來解暑熱、益氣力、生津液、止渴消煩。他說,生脈飲包括三味藥,也就是人參、麥門冬、五味子。其中,人參含有人參皂甘,能強心氣、補肺氣;五味子具收斂的功用,能預防元氣耗散;麥門冬含醣體,能滋陰清熱。因此「生脈飲」在夏天既能預防中暑,也能保氣養生。
  
在臨床使用或實驗研究方面,生脈飲也常運用於治療慢性疲勞、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精神衰弱症及糖尿病等方面。
  
生脈飲的藥方為人參三錢、麥冬三錢、五味子一錢半,加入一千五百西西的水煮成一千西西,放涼後飲用。申一中也說明,生脈飲的好處是可以養陰益氣,讓人不會口乾舌燥,很適合在夏日流汗多時補充身體水分。
  
此外,他還提供一味藥飲,能預防傷暑,就是把西瓜吃掉果肉後,剩餘的瓜皮及白皮的部分,在中醫也是一味藥,稱作西瓜翠衣,把一顆小玉西瓜的瓜皮,加入一千五百西西的水,煮來飲用,也可以加入冰糖,放涼後喝,也有清熱解暑的功效。 


處暑早晚溫差拉大 須防感冒秋燥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08.08.22 08:44 am
 
 
明(23)日為傳統24節氣的處暑節氣,這時氣候往往依舊炎熱無比。中醫師曹雅惠表示,此時炎熱的氣候已接近尾聲,早晚溫度較低但白天氣溫較高,所以要注意隨天氣變化來增減衣服,並小心著涼感冒,同時慎防「秋燥」以便維護身體健康。

曹醫師指出,處暑後,天氣往往較為乾燥、少雨,人體皮膚可能會因此而變得緊繃,甚至起皮脫屑、毛髮枯燥無光澤、頭皮屑變多、嘴唇乾燥或裂口,或是產生大便乾結等症狀,這種現象就是所謂的「秋燥」,處暑的「秋燥」屬於溫燥,氣候變化差異大,常使某些疾病在這時候復發或加重,如氣喘、過敏性鼻炎等。

「秋燥」與人的體質有關,所以預防秋燥的最好方法便是增強體質,尤其是著重睡眠充足及睡眠品質。她指出,現代醫學將睡眠分為入睡期、淺睡期、中等深度睡眠期和深度睡眠期。當進入前兩期時人是處於朦朧狀態,容易被喚醒,後兩期則處於熟睡狀態,原則上熟睡時不易被叫醒。

如果能正常地進入睡眠四期,則人的大腦將能得到很好的休息,第二天就能夠保持最佳的精神狀態。曹醫師說,睡眠可消除疲勞,並使大腦及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睡眠也是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建議民眾應充分利用睡眠來調養身體。

處暑節氣中,上了年紀的老人家該怎麼調養身體比較好?中醫師曹雅惠表示,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都容易產生虧虛的情形,可能會出現晝不寢,夜不瞑的少寐現象,所以老人家在這時候要堅持有午睡的好習慣。

古人認為,睡的少是老年人的大患,所以當有睡意時就應該盡量好好的睡一覺,這樣才能符合養生觀點。曹醫師說,古人在睡眠養生法中強調睡「子午覺」的重要性,所謂「子午覺」就是每天在子時、午時入睡。

不過,民眾可能會很疑惑,為什麼在子時跟午時入睡有助於健康?她指出,古人認為,子午之時剛好是陰陽交接之時,這時候人體陰陽盛極而衰,致使氣血產生失衡現象,所以必須靜臥以對。

根據研究顯示,凌晨至4時為體內各項器官功能降到最低點的時候,中午12:00~1:00為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段,所以老年人睡「子午覺」可改善心腦血管的發病率。

曹醫師強調,老年人在加強睡眠時,除了應該早睡早起外,午休千萬不能少,最好在中午12:00~1:00間午睡,對健康會比較有幫助。 【2008/08/22 台灣新生報】@ http://udn.com/ 

 

2006年5月25日於Windows Live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rjobik&aid=45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