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子宮頸癌疫苗報導之省思
2010/11/11 22:41:59瀏覽1769|回應0|推薦0

人類乳突病毒(HPV)是子宮頸癌發生過程中的必要因素,也就是一定要感染HPV才會有子宮頸癌,但是並不代表感染HPV就一定會發生子宮頸癌,有很多婦女有感染HPV,但終其一生沒有出現子宮頸癌。依美國癌症學會的資料,子宮頸癌患者除了曾感染過HPV之外,常常同時具有下列危險因子,包括抽菸、披衣菌感染、(少蔬果的)飲食、口服避孕藥等。

現今HPV疫苗也僅涵蓋四型最常見的病毒,約還有30%的病毒無法用此疫苗來預防,官方也都在建議施打HPV疫苗的同時,提醒婦女還是要記得進行子宮頸抹片篩檢。

疫苗試驗也僅僅一年多,因此目前我們所知的疫苗成效僅是就短期而論,也就是說,我們完全不曉得到底此疫苗的有效時間能夠多長;這需要時間的檢驗(畢竟也才剛核準沒多久)。

另外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檢驗,要如何去合理化HPV疫苗的施打的價值,也是一個問題。誠如目前醫療界的主要態度,HPV疫苗首要目的在於子宮頸癌的預防。實務上來講, HPV應被當作性傳染病來看,這麼看起來,應該要有的預防HPV公衛建議就不應是一味地宣稱疫苗成效鼓勵施打,而應是推廣一種新穎的性衛生態度,最簡單而有效預防性傳染病的方式就是:請男性戴保險套。[ 引用
不. 衛. 生部落格:複雜的「子宮頸癌疫苗」部份內容 ]

底下是子宮頸癌疫苗問世後相關之報導:

子宮頸癌疫苗問世 但子宮頸抹片篩檢應維持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吉隆坡六日電)子宮頸癌疫苗上市,婦女可以提前二、三十年預防子宮頸癌,目前疫苗歸疫苗,篩檢歸篩檢,已接種疫苗的婦女仍應定期接受抹片或病毒檢驗,至於未來是否須補種疫苗以維持預防效果,仍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才能斷定。

世界婦產科大會今天在吉隆坡召開,葛蘭素史克、默沙東藥廠下午先後舉辦研討會,由專家報告這二家藥廠子宮頸癌疫苗預防效果,這二個疫苗大同小異,都能預防人類乳突病毒(HPV)第十六、十八型引起的子宮頸癌,默沙東的疫苗另可預防生殖器的尖型濕疣。

子宮頸癌的好發年齡在三十五歲以上,但是病毒感染可能早在二十年前就發生,根據美國聯邦預防接種委員會對默沙東的疫苗(葛蘭素的疫苗尚未在美國上市)接種建議,最適宜接種這種疫苗的年齡是十一、十二歲,主要原因是這個年齡層在接種後,能產生最好的免疫效果。另外,資料顯示,此種疫苗男女適用。

兩家藥廠的臨床報告顯示疫苗的安全性,根據默沙東的報告顯示,在三劑式的疫苗接種期間,如果意外懷孕,疫苗對胎兒很安全,婦女不需要因此流產,但如果未接種完畢者,須等到生產後再行接種疫苗。

兩家藥廠都指出,很少婦女會感染十六、十八兩種高致癌性的HPV病毒,疫苗對這兩種病毒的預防效果可達百分之百,如果已感染了其中一種病毒,接種疫苗仍可預防另一種病毒感染,所以在接種子宮頸癌疫苗時,不需要事先檢測是否已感染病毒。

目前的子宮頸癌基本篩檢工具仍為抹片,愈來愈多的報告顯示,HPV病毒檢測也不失為良好的篩檢工具,美國聯邦預防接種委員會也認為,即使疫苗上市,子宮頸癌篩檢仍維持現狀,美國醫界並認為,有性生活的婦女,在首次篩檢無異狀時,每隔三到五年做一次抹片或病毒檢測即可。

子宮頸癌疫苗上市 建議國中女生施打

更新日期: 2006/11/06 17:10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國內第一支子宮頸癌疫苗正式上市,台灣婦產科、小兒科及家醫科等三大醫學會日前開會達成共識,建議12、13歲國中小女生施打疫苗,年紀太小者,則不鼓勵。

第18世界婦產科大會今天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辦,國內約有數10名醫師應邀前往參訪,有關子宮頸癌疫苗發展部分,成為此次大會中最熱門的議題之一,尤其包括了女性施打疫苗的最適當的年齡。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鄭文芳表示,衛生署不久之前於日前通過了國內第一支子宮頸癌疫苗,適應症為9歲至26歲,由於第一批疫苗已經到了海關,預計最快一兩個星期之後,台灣女性就能自費接種。

GSK藥廠臨床研究發現,年紀越小,接種疫苗的效果越好,從抗體濃度來觀察疫苗有效性,9歲至15歲接種疫苗,比16 至25歲接種的抗體濃度還要高,大約高出一倍之多。

鄭文芳指出,國內臨床研究結果也差不多,都證明年紀越小,接種效果就越好,但基於台灣女性第一次性行為的發生時間較晚,所以並不見得在9或10歲施打,就比較好。

子宮頸癌基因疫苗 可預防也能治療

更新日期:2006/11/07 16:50  記者李樹人/馬來西亞吉隆坡報導

為了研發子宮頸癌疫苗,國外幾家大藥廠投下了無數心血及預算,不過,相對經濟較拮据的台大醫院卻研發出一種可預防甚至治療子宮頸癌的基因疫苗。這項成果今天在第18屆世界婦產科大會發表時,引起了與會各國醫師熱烈討論。

代表台大醫院前往吉隆坡發表結果的台大婦產部主治醫師鄭文芳表示,該院在子宮頸癌的治療及預防上,總共有蛋白質疫苗、DNA疫苗以及細胞治療等三種,其中以DNA疫苗的進展最令人振奮。

鄭文芳表示,所謂的DNA疫苗是將某特定的DNA送至酵母菌或大腸桿菌中,在實驗室中製造、分解、純化,萃取出一種可以預防、甚至治療子宮頸癌的特殊成分。

在預防子宮頸癌方面,研究小組以老鼠為實驗對象,前後施打了兩劑疫苗,然後再將腫瘤細胞打進老鼠體內,之後觀察腫瘤細胞的生長狀況。結果發現,沒有接種疫苗的老鼠在20天後,就長出了惡性腫瘤,而接種過兩次疫苗的老鼠在追蹤了60天後,仍舊沒有長出腫瘤組織。

至於在治療方面的成果,則更為驚人,研究人員以靜脈注射方式將癌細胞打到老鼠的肺臟,鄭文芳解釋,母鼠不會得子宮頸癌,所以這項研究對像係模擬子宮頸癌轉移至肺臟的老鼠。

這批以人工方式致癌的老鼠再分成兩組,一組連續施打了四次DNA疫苗,一組則沒有處理,分別追蹤觀察腫瘤細胞的生長情況。

結果發現,沒有接種疫苗的老鼠在35天之後,兩側肺臟平均長出了100多顆腫瘤顆粒,至於打過疫苗的老鼠卻幾乎找不到任何癌症病變,肺臟完好如初。

鄭文芳解釋,基因疫苗的作用在誘發「毒殺T細胞」的反應,要是先前已經遭病毒感染,則有治療效果,如果沒有被感染,則可收預防之效。

鄭文芳指出,台大醫院已經順利完成了相關動物實驗,已經向衛生署申請第一期人體試驗,未來將與國光生技公司合作,一旦研發成功,將是醫界治療子宮頸癌的一大突破。特別的是,一般疫苗以靜脈或肌肉注射為主,台大DNA疫苗以「基因槍」直接打在皮膚真皮層,劑量只有注射疫苗的一%或千分之一,效果強三倍;「疫苗彈」是一次拋棄式,基因槍可重複使用,可望大幅降低成本,商品化後大有可為。 

抹片檢查偏重發現病變  想防癌針的也有效

更新日期:2007/05/06  記者蔡以倫/台北報導

根據衛生署統計,子宮頸癌高居國人婦女癌症發生率前茅,每年約有6,000名個案發生,並造成近千人死亡,危害婦女安全至深。

雖然透過子宮頸抹片篩檢,可早期發現並治療,但依據台灣婦產科醫學會資料,台灣子宮頸抹片的三年篩檢率,自2000年以來始終維持在五成左右,比例並不高,主要的原因,是婦女對於抹片檢查的知識所知不多、或是因為覺得麻煩,而忽略了抹片檢查。

彰化基督教醫院婦產科醫師陳子和表示,大部分子宮頸癌的發生,是經由性行為傳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引發的,所幸多數的感染,可透過人體的免疫力有效清除,僅有少部分持續感染者,在日後10-20年間,發生輕度和高度癌前病變,甚至子宮頸癌。

而隨著初次性行為年齡急速走低的趨勢,大幅增加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機率,使得子宮頸癌患者年齡層逐年降低。除了抹片篩檢外,近年來也出現預防型的子宮頸癌疫苗,衛生署去年曾核准一家業者疫苗上市,這也是目前第一個能預防癌症發生的藥品。

衛生署則建議女性民眾,接受疫苗後仍應注意安全性行為, 30歲以上婦女仍應定期接受抹片檢查,以期及早發現可能的病變。而且平時也要多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況,避免抽菸、多重性伴侶等,讓身體的免疫功能維持正常,才能抵抗病毒侵害。

子宮頸癌疫苗知多少?

更新日期:2007/05/06  
記者蔡以倫/台北報導

一位「性早熟」女兒的媽媽,憂心忡忡的詢問醫師,女兒才八歲,胸部已經開始發育,看到「社會那麼亂」,心中很擔心。家長試探的問,報上所寫的子宮頸癌疫苗,是否真的那麼有效?

彰基婦產科醫師陳子和建議,25~35歲是子宮頸癌前病變或子宮頸零期癌發生高峰期,提醒年輕女性有性行為前,就可以及早施打子宮頸癌疫苗。

目前已知,感染17種常見人類乳突病毒,都可能會導致子宮頸癌。而台灣的病理組織研究顯示,國內6至7成的子宮頸癌個案,屬於第16和18型感染。

日前衛生署核准上市的疫苗,可用來預防因人類乳突病毒6、11、16和18 型感染引起的子宮頸癌、生殖器疣(俗稱菜花)及其他某些生殖器癌前病變,預防子宮頸癌的效力約為七成左右。

成大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黃盈翔指出,美國(部分州)、澳洲等國家,已將子宮頸癌疫苗,列為常規注射疫苗。而目前國內核准上市的疫苗,則適合9至26歲的少女施打,若超過26歲以上女性,需向醫生諮詢。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兒科部醫師王仲興表示,年輕女性在尚未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時,及早施打可預防病毒感染。成年女性可先檢查確認是否感染病毒,若無感染再接種。

小於9歲的女童因免疫系統尚未成熟,50歲以上的女性則因進入更年期,都不需接種。所以許多在8歲前就開始發育胸部的女生,仍不適合接種。

許多家長關心,注射疫苗後,是否會對女生發育有所影響?王仲興指出,子宮頸疫苗的作用,僅針對乳突病毒產生的病變作預防,對成長與發育沒有影響。

黃盈翔表示,注射子宮頸癌疫苗,頂多可能出現輕微副作用,如發燒,或傷口紅腫,但都是短暫性的;除非是本身對疫苗有敏感的女性,一般女性施打不會有嚴重副作用。

衛生署表示,子宮頸癌疫苗的保護力,至少可達5年以上。但醫師指出,這是因為最早的臨床研究,迄今不過六年,但就疫苗的原理,理論值可以更長些,甚至長達20年。原則上,施打過一次(三劑)後,無須再注射第二次。

新預防子宮頸癌疫苗成效大
 
更新日期:2007/06/28 09:50 記者:盧瑞珠
 
(法新社巴黎二十八日電) 根據一項研究顯示,一種新研發成功的子宮頸癌疫苗,可有效保護九成婦女避免受到兩種致死的人類乳頭狀瘤病毒侵擾。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資料顯示,全世界有百分之七十的子宮頸癌都是由人類乳頭狀瘤病毒第十六型和第十八型造成,每年約有五十萬人發病。如果不治療,這種侵犯性子宮頸癌幾乎都會致死。

在一項臨床實驗中,超過九千名婦女接受這種實驗疫苗注射,另有一對照組接受A型肝炎疫苗注射。經過十五個月追蹤調查後,發現有百分之九十點四接受疫苗者,可有效避免癌前病變現象。

負責這項實驗的赫爾辛基大學教授帕沃尼指出,實驗結果顯示這個疫苗可在年輕成年女性中,產生有效免疫反應,同時副作用也非常小。這種疫苗目前尚未上市,未來將由英國著名的藥廠葛蘭素史克負責生產,以「美適康」(Cervarix)之名在全球通行。

另一種類似的疫苗,由美國墨克藥廠所生產的「嘉喜」(Gardasil),早已獲得許多國家批准上市。 帕沃尼教授指出,這種疫苗不是用來治療子宮頸癌,而是用來預防。對測試出已經患有上述兩種類型子宮頸癌的患者並不適用。但對那些已經受到一種病毒感染的患者,這種疫苗可保護她免受另一種病毒侵擾。或是對那些已感染兩種病毒者而言,可藉由疫苗「交叉保護免得再受其他類型病毒侵擾」。

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統計,子宮頸癌是女性第二大癌症,在過去十年中死亡率幾乎增加百分之二十五。英國政府在本月初宣佈將針對十二歲以上少女,全面施打子宮頸癌疫苗,以對付這種性行為傳染病。這項措施預計在明年底全面實施。

不潔馬桶 可能成為子宮頸癌感染途徑
 
更新日期:2008/08/28 15:06  記者蔡依婷 台中市報導

在台灣每五名婦女,就有一人罹患子宮頸癌,隨著民眾性觀念的開放,子宮頸癌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另外感染子宮頸癌的途徑,除了性行為之外,直接接觸不乾淨的馬桶或椅子也有可能讓婦女染子宮頸癌病毒。(記者蔡依婷台中市報導)

台灣每年有六千名婦女罹患子宮頸癌,讓子宮頸癌成為台灣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二名,中華民國防疫協會理事長王任賢表示,由於子宮頸癌是由人類乳突狀病毒(HPV病毒)造成,因此過去認為,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傳染,但現在臨床上也發現其實婦女如果直接坐上不乾淨的馬桶或椅子等物品,也有可能感染子宮頸癌。

目前子宮頸癌已經有疫苗能夠防範癌前病變發生,但因為三劑疫苗要價一萬多元,一般民眾不見得願意施打,因此衛生署日前提出將子宮頸癌疫苗納入公費,讓國一女生全面施打,王任賢也表贊同,認為施打疫苗的年紀愈早愈好。

防疫協會將在下個星期六舉辦子宮頸癌預防宣導活動,提醒婦女要有效預防子宮頸癌,除了要有健康的性行為之外,更要定期做檢查,才能達到雙重防護的效果。

人類乳突病毒疫苗與子宮頸癌    曾德運

許多婦女會擔心子宮頸癌會不會找上門?它是婦女的一個主要的健康負擔。行政院衛生署癌症統計資料顯示:子宮頸癌是國內婦女癌症發生率的第一位,平均每年有二千人罹患子宮頸癌,而每年因子宮頸癌死亡的婦女約九百人,佔女性死亡排行榜的第五位。很重要的是,它是可以預防的。因此,政府及民間團體都很努力的推展防癌教育,鼓勵婦女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以便能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減少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的關係

1.在子宮頸癌細胞中,幾乎百分之百含有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簡稱HPV。目前一致認為HPV是造成子宮頸癌的主要元兇,HPV有100種以上的不同型別,其中約有40種HPV型別會感染生殖器及肛門的皮膚及黏膜。而國內婦女高危險型別為第16、18、52、58型與子宮頸癌關係最密切;另第6、11型屬於低危險型別,與尖型溼疣(俗稱菜花)有關,

2.從眾多的研究發現,大部分的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HPV所造成,感染後約80%的人會在一年內自行清除掉病毒而自動痊癒,而有小部分的女性會持續感染,造成子宮頸病變,經過幾年後惡化為子宮頸癌。所以預防感染HPV和早期發現追蹤感染的狀況,就可以有效預防子宮頸癌。

●如何預防HPV(人類乳突病毒)的感染

HPV是經由性行為傳染,在年輕女性,尤其是性行為次數多、性伴侶複雜的女性特別多。因此,預防HPV感染必須注意:1.本人或性伴侶避免多重性伴侶。2.安全性行為,使用保險套。3.男性注意包皮清潔或割包皮。4.接種HPV疫苗。

●預防HPV感染-接種HPV疫苗

我們知道對抗傳染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種疫苗,經接種疫苗後身體內會產生對抗該傳染病的保護性抗體,而不會得到該病了。因此衛生單位鼓勵並積極推動疫苗接種,民眾如果是適合的接種對象,應該考慮接種,這樣自身的健康將可得到更好的保護。而HPV疫苗可說是第一個防癌(子宮頸癌)疫苗。目前有兩種研發成功的疫苗上市,其中四價HPV疫苗是預防HPV病毒型6、11、16及18所引起的感染,適合12~26歲的女性。但是對於疫苗有過敏的人、正在懷孕的女性及已罹患子宮頸癌的患者,醫學專家們不建議接種。另一種是二價HPV疫苗,是針對HPV16、18型的疫苗,建議接種年齡為10至55歲。此兩種疫苗可說是有效及安全的疫苗,可以降低子宮頸癌的病變,減少子宮頸癌的發生。

●接種HPV疫苗,是否可以百分之百預防子宮頸癌?

目前的HPV疫苗(子宮頸癌疫苗)只能預防60-70%的子宮頸癌。因此仍需要注意採取安全性行為,以及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作者/本會副執行長、副社長)

子宮頸癌疫苗致命?婦科學會:報導錯誤  

更新日期: 2008/02/24 12:32 (中央社記者陳舜協台北二十四日電)

日前外電曾報導,有民眾疑似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後致命,引起疑慮。台灣婦產科醫學會今天表示,經過美國、歐盟婦科醫學會查證後,這些在施打子宮頸癌疫苗一週內死亡個案,死因與接種疫苗無關。( 應該由不具醫療性質的單位來查證,這是球員兼裁判的查證,大家不要相信這種無公信力的查證。)

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蔡鴻德指出,美國的資料統計發現,美國有十七例在接種子宮頸疫苗一週後死亡,分析後發現,真正造成這些個案死亡的原因包括車禍、中風、自殺及其他疾病等,與接種疫苗無關;歐盟至今傳出兩例接種後死亡個案,原因則分別是自殺及外傷感染死亡。( 許多西藥與疫苗的後遺症就是自殺,至於外傷感染造成死亡,你又如何知道,不是因為注射疫苗後,人體抵抗力下降,於是一有外傷,就受到感染,於是產生敗血症而死亡。)

蔡鴻德說,事實證明,這些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後一週內死亡個案,死亡原因與接種疫苗無關;同時,目前全世界施打人數已超過兩千萬例,除有少數人因體質關係,接種後有接種部位疼痛、暫時性發燒等副作用,至今尚未發生任何一例屬不可恢復性的傷害。( 這兩千萬個笨蛋,是因為相信西醫學而去注射疫苗的,將來她們還是得到子宮頸癌時,西醫就會告訴她們,妳們的體質不好,所以是例外,於是就擺脫無效的事實瞭。)

評論

大家不要相信這種球員兼裁判的說法,西藥廠為了賺錢,是無所不用其極的,自己在說自己的疫苗無害,事實上已經有人因此而死,卻不承認,就像有人吃了克流感以後,就從辦公室中衝出去,然後跳樓自殺,這種無法治療流感的藥物,卻又造成人去跳樓,西藥廠死皮賴臉的不承認,因為他們認為無人可以證明他們的惡行。

許多的西藥與疫苗的後遺症就是自殺,西藥吃太多,就會讓人體的抵抗力下降,所以才會一出現傷口,就會受到感染,於是產生敗血症,終致因為無西藥可治而死亡。這都是西藥廠的傑作,我們不可以等到有許多人死亡後,再去反對,就太慢了。

西藥廠永遠不會承認疫苗無效的,因為多利益在其中,各國政府也不會反對,因為這些政客已經跟他們勾結在一起了,這個利益共生的團體,是不容受到傷害的,百姓的生命算什麼,在這些人的眼中,人命是不能跟利益相提並論的,就像小兒痲痺疫苗一樣,這種疫苗不但無法讓人避免得到小兒麻痺症,其副作用就是讓小兒得到腦瘤與血癌,還有人因為注射這疫苗之後,立刻就得到小兒痲痺症,不注射反而沒事,但是政客們明知其無效又害人,卻仍然不禁止使用,為什麼呢? 因為牽涉到的利益太大了。( 取材自美國漢唐中醫 )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rjobik&aid=459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