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31 10:41:22瀏覽3061|回應11|推薦22 | |
1977年由台灣中影所拍攝的《汪洋中的一條船》在台灣全島上映,引起極大轟動,《汪洋中的一條船》實際上是採用真人真事的故事。講述的是雲林縣青年鄭豐喜自己坎坷的一生,鄭豐喜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症,幼年險些被家人拋棄,後在親戚的求情下活了下來憑藉自己堅忍不拔的精神和絕不認輸的性格在當時台灣還沒有實行義務教育的情況下頑強拼搏,努力奮鬥終於學有所成。並且與心愛的人在一起。但後因舊病復發英年早逝。 鄭豐喜將自己生前這一段不平反的經歷寫成自傳留傳後人,後為全台灣人所共知,無一不為鄭豐喜偉大的人格和堅強的信心而感動。以至於將他的故事拍成電影,後又拍成電視劇。當時鄭豐喜的自傳原名為《汪洋中的破船》,後鄭豐喜的故事驚動了台灣高層,連蔣經國也聽聞,深為感佩並將書名更改為《汪洋中的一條船》。 今天回頭看去,蔣經國當年的改名其實大有深意。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全台灣為之悲傷。當時兩岸關係一觸即發,跌落低谷。面對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台灣島內人人自危。而恰逢此時爆發石油危機,台灣雪上加霜。此時島內「反國民黨勢力」和「台獨勢力」又正在慢慢滋生,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蔣介石偏偏在此時又去世,蔣介石的死對台灣島內軍民士氣打擊就更大了。當時的台灣就正的猶如汪洋中的一條船,隨波逐流風雨飄搖,隨時都有可能被傾覆的可能。 當時的台灣急需要一個指標性的人或事來提振士氣,而此時鄭豐喜的故事在島內四處流傳,人們為鄭豐喜的人格魅力而折服,鄭豐喜的人生軌跡從側面就是台灣的寫照。天生底子不好,受盡外界的欺淩,這樣人常常都會自我迷失最終走向毀滅。而鄭豐喜卻不認命,他不但不認命還要用自己的努力來改變人生,因為他知道在這樣的情況下任何人的幫助都沒有自己重建信心更重要。 鄭豐喜的成功的關鍵是他有一顆不可澆滅的火熱之心。先天條件的缺失是上天開的玩笑,但自己的命運卻掌握在自己手裏,這和蔣經國當年所說「台灣的命運要台灣人自己掌握」。尤其是在危險關鍵時刻。一個人要勇於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不是坐在哪里怨聲載道,怪這個,怪那個永遠沒有出路。於其哀歎社會的不公,世界的不平不如想著如何靠自己的力量去改變一些。鄭豐喜就是這樣人,他嘗試著去改變一些,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而他在改變當中必定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與汗水。 在秦漢所主演的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中將鄭豐喜這個人物扮演的十分出色,將那種堅忍不拔,頑強毅力刻畫的惟妙惟肖,不僅僅是在對抗自身命運和生活中,即便是針對愛情鄭豐喜身上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超出常人的堅定。面對女朋友家有錢老爸的軟磨硬泡,鄭豐喜決不妥協,這表現了他對愛情的執著,對愛人的忠貞。也體現了鄭豐喜在任何一方面只要他認為是對的就絕不妥協。電影中的鄭豐喜是一個富有偉大人格的人物。他身上所散發出的那種精神讓所有人都感動不已,潸然淚下。並且使人有一種動力在催促著自己。 船在汪洋中的穿漂泊的年代,正是台灣從窮變富,從落後邁向先進的關鍵年代。在整個七十年代由蔣經國所帶領的「十大建設」直接將台灣躋身「亞洲四小龍」之首。汪洋中的船非但沒有被狂風暴雨所顛覆,反而柳暗花明又一村渡過了風暴迎來了光明。那時的台灣從無族群之分,所有人都是一家,共同努力打拼,信心十足。這才是真正的「台灣精神」。在困苦中不屈服,在危險中不害怕,迎難而上自力更生。今天全世界的華人都不得不佩服在七八十年代的台灣和台灣人,那一段時間才是真正的「華人之光」。他創造了一個時代的奇跡。而鑄造這個奇跡的正是這股「台灣精神」。而鄭豐喜無疑就是這「台灣精神」的最好代表和詮釋。朋友如果你不瞭解台灣精神,那麼你去看一下這部電影,去感受一下主人公那跌宕的人生,去體會那苦盡甘來的滋味,如此這輩子便也不再缺憾,縱有千苦萬難亦不會害怕。 如今的台灣,雖然沒有了暴風驟雨,但這條船卻日漸沉淪。待到風浪來時又有何能力抵禦呢?今天的台灣還有一點「台灣精神」嗎?今天的台灣還能誕生鄭豐喜嗎?是誰導致了今天台灣的迷失呢? 如果一條船不知道自己要駛向哪個港口,那麼什麼風都是對他不利的。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