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24 02:14:18瀏覽456|回應0|推薦4 | |
這章作者認為象徵符號和參考物是強有力的分析工具,作者為什麼要下這樣的定論?他以宗教與心靈為例子,並認為適當的名稱、人像的再現、其他個人符號被詮釋為參考物,則思考與行為的傳統是具有宗教的性質;而個人符號被詮釋為象徵符號,就是屬於心靈的境界。作者認為象徵物及符號是處於同一個連續性的狀態,所以當觀者經驗到象徵符號時,也同樣的經驗到象徵物。 在這章中,作者提到一個概念叫“無意識”,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概念,一般的人在很多時候其實是被無意識在操縱著生活的一切決定,但都以為是自己是有意識的狀態下呈現。也就是在人們看到足以讓自己潛意識浮出來的事物時,就會依據過去所接受到的經驗來反應及選擇。大家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就是看到某樣東西就會有莫名的喜歡或討厭的情緒反應,然而卻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這在佛教中是很關注這樣的概念,尤其是一個嚴謹的修行者,因為這個概念是主導著在生活中的一切行動,如果不能夠在結果之前察覺到它的活動及存在,那就會一直在某一種狀態中循環,也就是造成輪迴的一個基本模式。 在筆者的宗教經驗裡,這是一個很深刻的體驗,在未學佛前只是覺得很困惑,為什麼在不同的時間空間會有相同的狀況、有相同的結果?這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呢?在學佛之後,才發現當某個環節中抱持著相同的想法,即使時間空間都不同,但因為本質沒有改變,自然就會有同樣的結果啦!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疑惑,同樣的因,卻有不同的果產生,是否因為上天對人其實是有不平等的嗎?是對也是不對,同樣的因到果是不會改變,最大的不同在於緣,這個當中有很多的因素,重點在於本身的想法及選擇一發生變異時,其所發生的果也就不同。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