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憂傷的卡夫卡
2010/02/18 20:11:20瀏覽2978|回應2|推薦50

 

 

 

 

「你去過布拉格嗎?多年前想去,是因為米蘭昆德拉;現在看了卡夫卡,心更神往之。」

「她很迷人,是嗎?」

從米蘭昆德拉到卡夫卡,如果還能誘發出對布拉格的綺想,那絕對不是浪漫。而是一種深邃的憂傷。

布拉格是什麼樣的一座古城,使得文字堆砌出來的,從百年前到近半世紀,是類似的,無法承受之重。

是重,不是輕。我卻為著這沈重,深深著迷。

 

張愛玲的《小團圓》,不過是重蹈了八十年前卡夫卡的情況。不只張愛玲,也許不少名家都有著同樣處境。

「卡夫卡死前叮囑好友把他的作品全數銷毀,好友承諾後又違諾,所以我們今日得以閱讀卡夫卡。後人都會謝謝這位好友,卡夫卡該會原諒他吧?」

 

卡夫卡的摯友布洛德(Max Brod)在卡夫卡過世後翌年即開始陸續出版了他的長篇小說,也因此,我們有機會更進一步閱讀這位早逝的憂鬱青年。

布洛德自己也是當時文壇的優秀作家,發跡又比卡夫卡更早,卻仍無妒無私地鼓勵卡夫卡創作。這樣的情分,又怎是感動二字足以形容了得?

《變形記》的超現實想像,大怪蟲成了鬱鬱寡歡的主人翁葛雷戈最安穩的寄託,但親愛的家人卻因為葛雷戈的怪模樣莫不驚恐、憤而將一切厄運歸咎到他身上,甚至欲除之後快。

最後,葛雷戈的死相當戲劇性。他原本為了捍衛家人而想盡辦法要把惡房客趕走,卻遭致反效果。他最疼愛的妹妹首先發難,指責成了大怪蟲的葛雷戈,並表示再也忍受不了他,接著,父親跟著認同妹妹的論調。這冷酷的父親,儼然是卡夫卡現實生活的父親寫照。

變形以來的葛雷戈,直到上一刻,還未曾放棄關愛家人,但就在聽到家人陸續數落葛雷戈帶來的災難後,一個轉身,葛雷戈呼出最後一口氣,死了。

他死的並不痛苦,甚至有種解脫的飄飄然,因為他終於明瞭——徹底地——家人待他的態度。有著怪蟲外形的他,「與家人共度難關」僅僅是一廂情願的想像。哀莫大於心死,莫過如此。

卡夫卡的《變形記》和卡繆《異鄉人》,同樣訴說著人最深層不為外人得知的疏離感。我以為我所做的,不言而喻地可以被理解,但外在排山倒海而來的質疑——甚至包括該是最親近的親朋——才敲醒夢中人:知己,是不可能的。

 

「我們其實就像迷失在森林裡的孩子一樣無依。當你站在我面前,看著我,你哪裡知道我心中之苦,而我又哪裡知道你心中之苦。假如我撲倒在你面前,向你泣訴,你能知我多少?」

(摘自卡夫卡《變形記》,卡夫卡語錄,麥田)

 

 

是這份疏離,使人難以承受;也是這份疏離,讓人得以存在。

孤獨並不恐怖,恐怖的是,想盡辦法否認孤獨、進而驅逐孤獨。夢魘因此而生,並永遠相伴。

 

 

卡夫卡曾居住過的「黃金屋」小巷。照片╱鍾文音攝影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tchirene&aid=3780884

 回應文章

大老鷹姐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布拉格一直是我想去的地方
2010/02/19 17:50

腦海裡不禁想起蘇軾

"願兒生得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有時覺的太冰雪聰明不是好事,

那麼深的靈魂悸動必須保持對人群的疏離,犧牲雍俗的歡樂

而最終地寂寞是否可解?是孤獨的不朽?還是要庸碌腦滿腸肥過一生?


陳心怡(witchirene) 於 2010-02-28 10:14 回覆:
不朽和庸碌,真的是無法共存的冰火兩極嗎?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因著疏離, 而來到此處
2010/02/19 00:22

倒數第二句, 擊中了要害, 疏離的必然與必要, 相較於人的恐慌徬徨。我不同意卡氏的憂傷, 他不輕啟悲情, 也不輕薄歡欣。

且祝您新春愉快!

陳心怡(witchirene) 於 2010-02-28 10:13 回覆:

人所有的困境,正來自於這個昭然的事實:疏離的必然和必要。時而恐慌,時而平和,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