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21 02:33:33瀏覽5125|回應2|推薦43 | |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件事?現在不管是洽公、聯誼、小憩,我們常常都會說:「喝杯咖啡吧。」而不是「吃清粥小菜、嚐點肉乾水果乾」。
後者聽起來,很怪。確實,我也從沒有用這些「內容物」跟人約會過。
之前在《紐約金融時報》中文網上看過一篇報導:「讓中國人愛上瑞士巧克力」。內容指出,中國與印度在經濟力崛起後,瑞商Barry Callebaut看好這兩個國家的巧克力甜點市場。儘管目前中國人均巧克力食用量僅有100公克不到,遠低於日本的
Barry Callebaut不僅在蘇州設立第一座工廠,還開辦了「巧克力學院」,以求進一步瞭解中國市場。一片巧克力背後,隱含著如此大的商機。這商機自然是奠定在穩定的經濟條件上。
我也愛吃巧克力。大概是最近半年,我發現多數7-11的店面特地設置了巧克力專區。上頭不僅放著一般而熟能詳品牌的產品,而且三不五時還會有特別的、嚴選的獨家代理經銷商品。這讓嗜吃甜食的我,找到一個合理安心的理由:一定很多人都愛。
於此同時,儘管不是故意撩起某些矯情的思緒,但兩個畫面始終盤桓在我腦海裡:
第一,前年去了一趟尼泊爾。由於此行目的是「採訪」,之前聽過很多關於農村貧窮的模樣,包括一大群孩子會跑來要錢要糖果,我於是決定身上不帶任何東西,以免模糊了工作目的。
同行的朋友們多是信徒,他們早備有一大袋一大袋的糖果。說明一下,這些糖果是多數台灣孩子看不上眼的口味。當然不是說,尼泊爾的孩子,就要吃的比較差,而是貧窮太多太大,偶爾來造訪的外地人,真的只能以量取代品質。
看到尼泊爾的孩子,每人手上開開心心分得好幾顆糖的歡悅,我也重新檢討:下回再造訪這樣的國家,我也會準備些「伴手禮」。如果下回造訪,連伴手禮都不需要,當然最好。
第二,幾年前去烏魯木齊近郊有個叫做五家渠的地方。那時借住朋友親戚家,朋友的親戚家住公寓,經濟狀況普通。他們帶我騎著腳踏車,去農村裡另一個遠親家拜訪。這個遠親的家,就讓我有點瞠目了。
一進大院子,滿是蒼蠅。屋內,由水泥牆簡單做了三個隔間,中間是客廳,兩旁是房間,顏色都是灰色的水泥。有種家徒四壁的寫實。
他們很熱情,砌了壺茶,也招待瓜果子。但那個水壺裡的水,我其實不太敢喝,除了水質問題,還有水壺蒙上的一層垢叫我望而卻步。盤裡的瓜子和糖果,我看到他們熱情地用著那雙布滿皺紋和沾了泥污的手,一點一點把東西塞給我,當下,還真不知道該怎麼回應。想吃,沒勇氣,不吃,又怕失禮。
事隔多年,我也忘了當時是怎麼個結局。
若巧克力是經濟成長的指標之一,我這兩次踏訪幽僻角落的經驗,確實說明了:世上或許仍有不少人,終其一生從來沒機會知道「巧克力為何物」?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