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0/29 18:00:03瀏覽3361|回應7|推薦133 | |
誰與戀情妄想症共舞?一場顫慄、驚悚之愛 妄想的戀與愛,充滿了顫慄的傷痕與驚悚的毀滅,癡纏者固然搏命演出,受戀慕者卻也被迫捨命相陪;這一場轟轟烈烈,只怕是誰也不願意沾上一丁點兒! 文‧圖/邱麗文 大多數人都認為,「被追求」的經驗很美,當心中所愛的人為你(妳)準備了最浪漫的約會,總能在事後回味再三,並不時神遊當時的情景,面露癡傻的微笑……。然而,當愛成為一種「病」時,將是件多麼無奈的啊!你能想像竟有人為了滿足對愛的妄想,不斷透過跟蹤、騷擾,甚至將所愛的對方強暴、凌虐、殺害,以成就所謂「完美」的愛情嗎? 通常,我們對戀情的想法,總不脫接受與拒絕,認為只要自己不想繼續,得不到愛的一方,就會在不久之後「知難而退」;然而,對患有「戀情妄想症」的人來說,他們實現愛的模式,只怕是不能依正常人的邏輯來推想了。 一場永無止境的糾纏愛戀 記得日劇《麻辣教師》中曾描述:某位男教師,看來謙謙有禮,對人更是禮遇有加;然而,私下的他卻偷窺、拍攝鄰座的女教師,並將其相片掛滿整個房間,以滿足其性幻想……。渾然不知已被偷拍、跟蹤的女教師,就一步步進入這場妄想的戀情中,並在對方預設好的情境下,成為被迷姦的羔羊……。此外,小說《蝴蝶春夢》也曾描述男主角因妄想對某女子的愛戀,將其綁架隨後凌虐至死……。 舉凡各種對戀情因妄想進而傷害對方的舉動,都是「戀情妄想症」的典型。 「戀情妄想症」是種強迫式的精神疾病,患者常深信受害人是深愛自己的,於是不斷跟蹤、窺視、騷擾,甚至攻擊、殺害受害人,以滿足其對愛的表達。所以,當人們被「戀情妄想症」的患者盯上,幾乎都是無時無刻地遭受到精神性的強姦。更由於,患者乃基於「因為我知道你是愛我的」妄想,而產生無限的能量來回報這份愛,甚至透過自殘、自宮來證明愛的壯烈與堅貞……。於是,一場場充滿驚悚的妄想之愛,就如同不定時炸彈般地在生活中引爆,造成許多難以挽救的悲劇。 在正常的愛情互動中,有些人會因單戀、暗戀而產生莫大的痛苦,而這樣的「痛」,往往會因新戀情的展開而得到平緩;就算他們對愛慕者始終無法忘情,還是會隨時間的久遠慢慢昇華這段戀情。然而,對「戀情妄想症」的患者來說,當找到愛慕對象的那天起,就註定展開一場永無止境的糾纏。近年,精神分析學才把「戀情妄想症」歸入精神病症的範圍,卻難以減輕病患對戀情的妄想。 現實生活中的顫慄愛戀 除了透過影集、小說,我也曾在真實的生活中,經歷過類似的妄想戀情:多年前,曾參加一場研習會,鄰座的男子因來不及上第一堂課,便向我借筆記。於是,兩人間有了短暫的交談。隨著研習會結束,我開始接到不出聲的電話,剛開始,以為是朋友在惡作劇,完全不疑有他。但隨著電話愈來愈密集,並間歇地傳來濃厚的喘息聲,我開始覺得害怕,卻也苦無對策。就這樣過了一年,精神與情緒都受到極大的影響。 接著下來,我開始收到一封封求愛的信,對其陌生的署名,完全沒有印象。隨著信一封接一封寄來,且字裡行間的猥褻言詞,已令人感到膽戰心驚,才開始認真思索這封信的來處,終於想起了一年多前的研習會,原來寫這些信的就是鄰座的那位男子。於是,我謹慎地回了封婉轉的拒絕信,希望他不要再寫信來,不料竟引起他更大的動作,開始寄一些用過的情趣用品,還附上一張卡片,寫著:「我已將妳種在我心中,現將心中的產物送給妳。」看著一箱使用過的保險套,還有無數撕毀過的女用內衣,我想,不能如此任其肆無忌憚,於是將整箱包裹託交友人存證,並透過友人的協助,向警局備案。 不料,已被員警口頭警告的他,竟開始夜夜打電話來辱罵,怪我失了他的顏面,並揚言要我「好看!」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必須由朋友送進家門,才解除對方會突然衝出來的恐懼,但是,對方的辱罵電話還是持續打來,令人心神不寧,後來,深覺不能繼續在對方的恐嚇中度日,決定換掉電話並搬家,才算平息了這場長達四年的騷擾。至今仍心有餘悸。 心理醫師的驚悚之愛 日前,當我看到「張老師文化」所出版的《心理醫師的驚悚之愛》,才徹底了解所遭遇到的,應該就是「戀情妄想症」的患者。這本《心理醫師的驚悚之愛》是精神科醫師桃鈴.奧瑞恩的親身經歷。剛踏入精神醫療界並滿懷熱忱的桃鈴,曾經細心地看顧疑似精神分裂症的「戀情妄想症」患者芙蘭.奈廷格,並努力幫助她舒緩醫療時的痛楚。不料,卻換來芙蘭對她長達八年的騷擾、尾隨,甚至躲在停車場偷襲她;後來,芙蘭雖被強制隔離並拘禁,仍不斷透過任何方式來騷擾桃鈴,如今這場官司仍在纏訟中……。 桃鈴.奧瑞恩以精神科醫師的立場,將「戀情妄想症」的加害者與受害者都描述得淋漓盡致,讓人在閱讀間,對該症有了更深的認識。本以為,「戀情妄想症」的患者應以男性居多,透過芙蘭對桃鈴的同性情愛妄想,可以發現該症的發生,不盡然是基於對外在形體的愛戀,更可能是基於一份好感的沿伸,或誤解了對方與人為善的熱忱。 據書中記載,「戀情妄想症」依發生的動機約可分成四類型: 「尋覓感情者」:這類騷擾者要的是心上人與自己的關係,但也承認那並不存在。例如約翰.辛克利迷上茱蒂.佛斯特,導致他企圖刺殺雷根總統以贏得心上人的歡心。他們多半為了證明自己具備某種能力或膽識,不惜挺而走險以表明心跡。 「尋求自我認同者」:這類騷擾者是為達自身目的而鎖定追求目標。例如馬克.大衛.夏普曼殺害約翰.藍儂是為了讓自己出名。這種人經常會做出驚世駭俗的舉動,以求快速被世人矚目。 「被拒者」:這類騷擾者追求的是對他們嗤之以鼻的人,他們不是想將拒絕扭轉過來,就是想施加報復。例如羅伯特.巴多看到莉貝卡.夏弗在電影上跟別人演床戲,自己又被拒於她的攝影棚之外,因而將她殺害。這種由愛轉恨的舉動,近年在社會版上已屢見不鮮。 「戀情妄想型」:這類騷擾者主要是因為精神異常,他們對被害人產生戀情妄想,並開始無盡的追求,最後因愛得過火而萌生殺機。例如亞瑟.賈克森幾乎致命的行刺了泰瑞沙.撒丹娜,其動機便是妄想撒丹娜的死是唯一讓他們結合的方式。書中的芙蘭就屬於此類型,對桃鈴不斷產生追求的動機,並妄想這是真實的戀情。 讓歎息變少,使快樂增多 經由傳媒的大力傳播,許多知名的藝人、公眾人物,多半都有力不可擋的偶像魅力。當正常人迷上這些名人,頂多成為「死忠」的粉絲;而當「戀情妄想症」的患者「愛」上某位名人,往往會發動致命的攻擊。有些更極端的患者,會先將所愛的人殺害,然後再自殺,藉以完成愛情中最極致的以身相殉。 也許,「戀情妄想症」患者多生長在缺乏溫暖及鼓舞的家庭裡,導致他們用過於激進的方式來表達內在澎湃的愛欲。就算被強制隔離、逮捕,甚至被囚禁也無法阻擋他們對認定的愛人示愛。這樣的心態,如果不及時加以矯正,不但會造成患者永遠無法獲得真愛,更讓那些無辜的受害者日日深陷危險的處境。 在正常的感情互動中,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伴侶、自由地談場不管世事的狂戀;而在「戀情妄想症」的世界中,不管是患者還是受害者,都必須活在致命的危機中,而無法掙脫。或許,我們鄰近的身邊,早已潛藏了「戀情妄想症」的患者,如果你沒碰到,真是該額手稱慶!如果你正經歷著,一定要向精神科或警局求援。當然,更積極的做法是讓這個社會更溫暖,讓歎息的人變少,讓快樂的人更多,進而使激進的愛欲融化成美妙的戀歌……。(2000,張老師) 後記:(2007,十月) 隨著社會的日益都市化,心靈空間被不斷縮小而導致過度擠壓,導致許多人的心靈,都失去了健康。同身體一樣,心靈的保健,也是相當重要的。如果長久忽略了心靈的健康,很容易導致行為愈來愈偏差,甚至,出現無法理解的行為或態度。 現今,可怕的情殺案愈來愈多,甚至非要到開膛、凌虐的程度,才會吸引媒體的大篇幅報導……。而雖然許多人都罵,媒體太嗜血,不宜這樣報導新聞,但是,卻又在收視率上給了相當的肯定,導致天天都要被大量的恐怖新聞包圍,而心理不夠健康的,甚至還會起而效尤,實在令人憂心! 台灣,負面思考的能量太強了,實在需要多一些正面的言語與態度來中和一下心緒,而我們,都可以扮演這個調和的角色! |
|
( 心情隨筆|愛戀物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