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29 21:23:12瀏覽1933|回應4|推薦25 | |
外籍配偶子女在國小人數激增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教育現象,目前台灣平均每六個國小學童就有一個來自外籍配偶家庭,這樣的情形在未來少子化的社會中將更顯著。通常「家庭教育」是塑造孩子的人格、語言發展、價值觀念、行為型態的重要關鍵,而孩子的行為偏差也大部份起因於家庭,顯現於學校,惡化於社會。這些外籍配偶來台灣後,常因為語言、文化及生活習慣上的差異,衍生出許多社會問題並影響至下一代的教育問題,也因這些家庭,多數屬於社經地位較為弱勢的一群,其所養育的「新臺灣之子」,正一步步衝擊我們未來的人口素質及教育發展。 根據相關研究報導,外籍配偶中屬於大陸籍女子即佔三分之一強,而一般人會以為大陸籍配偶與台灣同文同種,在教育子女上應該不成問題;其實不然,雖然大陸籍配偶與我國語言溝通上沒有障礙,但大陸與台灣的拼音系統不同,字體亦有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差異,尤其在國小剛入學的一年級,許多課程大都以注音符號抄寫,使這些大陸籍的母親在與老師聯繫或督導子女課業上,與其它國籍的外籍配偶都面臨相同的困難及障礙。也因他們國語文能力不足,親職功能無法完全發揮,也無法有效指導子女的學習,家庭環境也缺乏傳統文化刺激,易使孩子的學習成就低落。尤其國語文是所有科目學習的基礎,若國語文學習不佳也將影響其他學習領域科目的學習成效。 因此,面對這些外籍配偶家庭,教師應主動和家長建立多元溝通管道,建立互信,共同合作協助孩子的學習及成長,加強語文學習補救及課後輔導,輔導自我認同及建立不同文化的價值觀;多尊重及欣賞這些相對弱勢的孩子,給予適當的期望及鼓勵,期待他們長大後也能盡情揮灑自己的一片天空。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