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8-038. 分享:真正的自信是「養出來的」!
2018/02/07 10:16:02瀏覽593|回應0|推薦11


 「自信」是我們在生活中極力追求的一種狀態。與自負、自我感覺良好不同,自信給人的感覺比較沒有銳利的稜角,是相對溫柔,可以讓人感受到正向能量的一種氣質。

  所以當我們說:「你是一個很有自信的人」時,確實是表達正面的肯定。但是回過頭來,「有自信」究竟是什麼意思?似乎既不能像「有錢」、「有學歷」一樣被量化評斷,也不能像「有禮貌」、「有領導特質」一樣被質化認定。

  我們只能主觀地感覺──感覺對方是不是對自己過去所做、正在進行或是即將開始的事情有十足把握,並散發出「我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的氣勢。

  自信的構成其實也有結構上的因素,家庭背景愈雄厚,社會階級愈高、通常較容易有多於一般人的社會資本,使他們成功的機會更大、更可以容許失敗,這群人通常都比較有自信。

  只是這種自信的來源太過理所當然了,以致於本人可能因為沒有經過太多挫折,而對一般人的徬徨和掙扎感到不解,這種「優越感」其實就是自信的濫用。

  相反地,明明擁有比平常人更多的資源和機會,卻始終拿不出自信,動不動就妄自菲薄,則是一種「裝弱」的表現。

  我們不喜歡散發優越感的人、也對裝弱的人感到失望。我們希望自信的產生可以更貼近人性、更操之在我。如果可以,我們也希望自信能帶給別人力量,但是該怎麼做?

  嚴格說來,自信其實是很不穩定的狀態,時有時無,可多可少。

  有時候我們看完一本好書、聽完一場震撼人心的演講、或是進行了某次觸動心弦的交談,都會以為「找到了」自信,事實上這種突如起來的下定決心之感,雖然當下感覺很強烈,卻很容易淪為三分鐘熱度,很快就會回到原點。

  關鍵在於,你到底做了什麼改變?如果沒有新的嘗試、沒有新的學習,當然也不會有新的體悟,那麼這和昨天的你究竟有什麼不同?

我們可能也對自信有點誤解,認為一個人會有自信是因為他覺得自己能搞定任何事,所以遇到自己可能無法搞定的事情時就會說:「不行,我沒有自信能做好。」

  但是天啊,世界上我們無法搞定的事情也太多了吧!東躲西閃,久而久之就會困在舒適圈裡,變成一個容易沒自信的人。

  真正有自信的人,是因為他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而知道自己能做什麼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無數次的嘗試。唯有親身實踐,你才會知道自己究竟行不行。

   實際試了發現自己做得到,自信加一分;試了發現自己做不到,但是了解自己不擅長或不喜歡的事情、甚至找出自己可以加強的地方,難道自信會扣分嗎?當然不會!知道自己要往哪裡走、知道自己如何變得更好,對自信的加乘才是最大的。

  因此,每一次的嘗試,無論成功或失敗都會給予我們養分,聽起來像是老生常談,但最難的部分是如何面對長期累積的挫折和失敗而不失去信心。

除了持續反省、作出修正之外,當然還有一件事要堅持:永遠不要停止嘗試。

就像許多小確幸會累積成快樂一樣,許多小成就也會壯大你的自信,扎扎實實地把你往前推進。

(本文轉載自2017-12-16 天下部落格)

 

整理者感想:

一、      真正有自信的人,就是「自己能做什麼」,一定是無數次的嘗試而得來,肯定是後天培養出來。

二、      真正有自信的人,就是親身體驗得來的結果,較能持久而穩定,有別於自我感覺良好或自負、自嗨。

三、      運動競技場上的自信,是經過多次比賽的洗禮得來的結晶,是「球技」「經驗」「心理素質」的結合,是運動場上最可貴的東西,也是高手得勝的關鍵。

四、     挑戰性的休閒運動,走出舒適圈,自我挑戰與磨練,也是培養自信心的一種方式。

 挑戰性的休閒運動,走出舒適圈,自我挑戰與磨練,也是培養自信心的一種方式。(老漁翁攝影)

 

整理、感想及相片:翁志成2018.02.07.

資料來源:缺乏自信? 真正的自信是「養出來的」!周家緯 2017-12-16 天下部落格。

註:本為公益分享文章,如有侵權,請告知,當立即刪除。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gcc3129&aid=11017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