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7-325. 分享「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別成為外鮮內腐的人」
2017/12/09 08:17:33瀏覽608|回應0|推薦13

要讓身體保持鮮度,精神維持振奮,我的經驗是不把工作帶回家,關掉電子設備,不帶手機,到有樹有草戶外走走,有山川湖泊畔更好,想想美好的事物,吸收正能量,以洗滌工作的疲憊。(老漁翁攝)

   

 

    這是一篇天下雜誌摘錄自時報出版《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的一篇好文章,值得與讀者共同分享與深思,其內容整理摘要如下:

 

    「她還活著就已經開始腐壞」的話卻深深震撼了我。某種角度來說,人也是一種生鮮物體,不只是身體會失去鮮度,就連我們的精神也很容易枯萎、腐壞。遇到不如意或煩心的事情時,精神很容易就會萎靡不振,失去活力。所以,我常想如果世界上有一種能讓人類的精神心智永保活力的保鮮劑就好了。

    我其實是個悲觀的魯蛇,尤其到了冬天,往往從早上開始就被悲觀的思緒纏繞著。雖然我常常想用清朗的心情面對每一天的開始,但很少能如此。多數時候的早上,我的心總像是被憂鬱的繩索綑綁,無力欲泣地從被窩中爬出。

    一天中最讓我期待的往往是吃飯和睡覺。對於不菸不賭、沒時間,又沒有什麼興趣的我來說,這是生活中最美好的時刻。

    我愛吃的食物不少,不挑食的我也愛吃生魚片。不過,我小時候卻吃過鯖魚的苦頭。人們常說鯖魚是「外鮮內腐」的食物,所以自古以來日本人似乎就沒有生食鯖魚的習慣,甚至有句俗諺形容鯖魚「還活著就開始腐壞」,可見它有多麼容易讓人吃壞肚子,所以我到現在還沒吃過生的鯖魚。雖然常想著「總有一天要吃吃看」,但我去的都是偏僻的廉價居酒屋,那種店裡根本沒有賣新鮮的鯖魚生魚片,而如果我繼續做現在的工作,我想我大概永遠沒機會吃到吧。

    突然接到一個請我去搬運遺體的工作,地點是醫院,內容是把過世的病患從醫院運回自家裡。我匆忙準備了一下,便立刻衝往現場。

    當我趕到病房,往生者已經斷氣了一個多小時。我看見床上長眠著一位身材瘦削的年長女性。她的臉上沒有蓋著白布,有幾位家人相擁啜泣,有一位像是往生者丈夫的年長男性站在一旁,目不轉睛地瞧著往生者的身影。

    當我碰觸往生者的遺體,發現並沒有出現死後僵硬的情形,背部也殘留著體溫,這種情況反而會令人懷疑往生者為何沒有了呼吸,只是她的口鼻已經飄出了遺體特有的異味,家屬似乎也聞到了這股味道。

    通常我會盡快冷卻遺體,但面對這種情況,心裡卻有幾分猶豫。因為把乾冰放在還有餘溫的遺體上,很可能會對那些正在傷心至親離去的家屬造成二度打擊,但是不這麼做的話,又會讓遺體腐壞得更嚴重。我無法一個人承擔如此重大的責任,只好要家屬自己決定。

「剛剛才過世的,異味已經這麼重了啊……。」

「不過,這也沒辦法……,癌細胞已經轉移到全身,她的身體早在活著的時候就已經腐壞了……。」

    往生者的先生如釋重負般地說出心裡的感受,可以想見,往生者和長期照護他的家人不論是在精神上,還是身體上,必定都受盡了病魔的折磨。儘管離別令人哀傷,但是對往生者和家屬來說,此時不都是從痛苦折磨中獲得解脫的一刻嗎?

    而他那句「她還活著就已經開始腐壞」的話卻深深震撼了我,只是,我有著不同於他的另一種詮釋。

    某種角度來說,人也是一種生鮮物體,不只是身體會失去鮮度,就連我們的精神也很容易枯萎、腐壞。遇到不如意或煩心的事情時,精神很容易就會萎靡不振,失去活力。所以,我常想如果世界上有一種能讓人類的精神心智永保活力的保鮮劑就好了,可惜沒有。但如果問我什麼可能具有類似的效果,我想或許是了解生命是有限的吧。

    每個人都必然迎向死亡,但我們可以選擇人生的每個當下,究竟要活得萎靡不振或是神采奕奕?我想基本上沒有人想要浪費大好時光,過著萎靡的生活,但卻又無法讓自己鬥志高昂、永保活力。

    看過無數死亡的我,總覺得深陷委靡不振的泥沼時,不妨「把每一天都當成是人生的最後一天」來過,甚至可以拉長到一星期、一個月、一年。雖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但將每天當成最後一天來過的「保鮮思維」 倒是很能提振人心, 把握當下。而要讓這種想法不只是流於「假設」,就必須下定決心,相信心靈的巨大作用。

    我在痛苦的早晨總是這樣提醒自己:

「不要想太多……。」

「先好好過完今天。」

「把全副心力放在今天吧。」

「盡力過好今天就是成功。」

    我們生來帶著一身容易腐壞的肉體與精神,而我們究竟能讓自己的人生活得多麼飽滿昂揚?我相信,我們多奮力,就會看見多美好的人生。

   人活著確實應該盡情享受人生的美好滋味……。

   嗯!今天也要在心裡注入一道保鮮劑,好好過完今天,和下一個、下下一個今天!

 

整理者後記: 看完這篇文章,那句「她還活著就已經開始腐壞」,同樣令我震撼,如同作者所說,某種角度來說,人也是一種生鮮物體,不只是身體會失去鮮度,就連我們的精神也很容易枯萎、腐壞。遇到不如意或煩心的事情時,精神很容易就會萎靡不振,失去活力。讓我想到幾件事情: 一、身體和精神是一體的,身體有病痛,精神就易萎靡;二、精神要枯萎或要振奮,是主觀、是心態的問題,別人無法幫忙或左右,唯有靠自己才能振奮起來;三、要讓身體保持鮮度,精神維持振奮,我的經驗是,不把工作帶回家,關掉電子設備,不帶手機,到有樹有草戶外走走,有山川湖泊畔更好,想想美好的事物,吸收正能量,以洗滌工作的疲憊。

 

照片、整理及感想: 翁志成   2017.12.09

文章資料出處: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天下雜誌 特掃隊長 2016-06-25「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別成為外鮮內腐的人」。

: 本文屬公益分享及推廣,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gcc3129&aid=10935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