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7-315. 分享「洪蘭:教出高EQ孩子 要從幾歲教起?」
2017/11/29 08:33:13瀏覽732|回應0|推薦18

孩子的EQ應從小培養,不該忽略學前教育。(老漁翁攝影)

  

  震驚社會的台大潑酸案告訴我們,孩子的EQ應從小培養,不該忽略學前教育。但一切的前提,是先給老師一個好的教學環境。這是

天下雜誌636期 「洪蘭:教出高EQ孩子 要從幾歲教起?」的一篇好文章,特別整理出來,分享與傳播。

  自從台灣連續發生高學歷的恐怖情人事件後,社會開始注意學生的EQ教育。

  最近西雅圖兒童醫院發表一篇早期介入(四歲)對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包括抑制控制、工作記憶和注意力調控)的長期追蹤研究,發現愈早介入,對弱勢家庭的孩子幫助愈大;而在各種介入方式中,教師EQ教育和閱讀的培訓效果最強,也就是說,老師是所有補救措施的靈魂。

  這個研究定期訪視參加計劃的老師,教導老師正向經營教室的技能,並用繪本閱讀、角色扮演、對話來教孩子EQ,讓孩子了解什麼是憤怒、什麼是悲傷……,而當這些情緒出現時,該怎麼處理。

  在情緒教育中,執行功能中的抑制控制最重要,它的神經迴路需要從幼年開始逐漸強化,所以《顏氏家訓》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二○○○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赫克曼也說,自我控制是成功的三個條件之一(其餘兩個是品德和毅力)。

  而閱讀則提供了各式各樣的腳本,讓孩子可以透過表演,達到感同身受的同理心目的。

  好老師是弱勢孩子唯一出頭的機會,愈是偏鄉,愈需要好老師。最近教育部在修改「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採用強制性的綁約(六年),來填補偏鄉師資的不足。

  這方式有待商榷,因為教學熱忱無法被強迫,只有給老師安定的生活、足夠的薪資,他們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從事正規教學外的EQ教育。要留住偏鄉教師,至少要給他們可住的宿舍(屋頂沒漏水、牆壁沒壁癌、窗簾沒生霉),先安居才能樂業,許多老師要下山,因為宿舍不能住「人」。

  大腦研究顯示,幼兒教育比大學教育重要,因為執行功能的所在地——前腦,在幼年期特別容易受環境影響,它跟後來的暴力和反社會行為有直接的關係。如果打地基是蓋大樓最重要的一環,那麼為什麼在教育上,我們要忽略學前教育呢?

  菁英是國家的競爭力,但把一般的孩子教好了,社會才會穩定。社會若不穩定,菁英縱有十八般武藝也不能發揮,因為沒有人會來不穩定的社會投資,這反而造成人才出走、為別人作嫁,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現象。

  閱讀「洪蘭:教出高EQ孩子 要從幾歲教起?」一文,感觸良多:一、優質成熟的情緒,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情緒教育是要安排及規劃的;二、情緒受教育及規範,是可以控制的;三、情緒是可以教出來,情緒教育很重要,卻難以在課程上實施;四、情緒教育課程和升學考試沒有直接關係,常被學校及家長忽略;五、情緒教育須從幼兒開始。

  對『最近教育部在修改「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採用強制性的綁約(六年),來填補偏鄉師資的不足。』肯定洪蘭的看法之外,然而「流浪教師」中不乏情緒教育熱誠的高手,可試著從中甄選出優秀師資,從流浪」到 「正式」教師,他們一定很珍惜,綁約幾年都沒問題。

  如有人問我情緒教育,其具體課程是什麼?在我的專業認知裡,我會建議選擇一個管理嚴謹的運動團隊,有計畫、有恆心、有毅力的參加訓練,磨練其堅強意志、接受失敗、犧牲小我、團隊合作、吃苦耐勞、培養責任心及榮譽感、消耗過多的體能等。

 

攝影、整理及感想: 翁志成 2017.11.28

資料來源: 2017-11-20 天下雜誌636期 「洪蘭:教出高EQ孩子 要從幾歲教起?」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gcc3129&aid=109220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