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1/09 17:00:20瀏覽3617|回應12|推薦140 | |
11月5日擎天崗賞芒花返家途中,前去嚮往已久的大文豪「林語堂先生故居」參觀。這兒是語堂先生最後十年定居台灣的住所,台北市政府為紀念先生的文學成就,得林夫人廖翠鳳女士捐贈大師的藏書、著作、手稿、及遺物,於大師舊居成立紀念圖書館,於民國74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 其後,台北市文化局成立,有意擴充活化原有圖書館功能,朝「名人故居」及「文學生活館」之方向規劃,94年10月東吳大學受託經營。成為結合展示參觀、藝文講座、餐飲休憩的多元空間,呈現語堂先生的思想格調、發明創意、生活態度與文學成就。
前院左手邊幾枝墨綠色陽傘和涼椅,供休憩或午後流連喝杯下午茶細細體驗先生品茗的樂趣。雕花鐵門內屋子一致是白牆崁著圓角窗櫺,意境典雅精緻。從西式拱門穿過迴廊,可見透天中庭,西班牙式螺旋柱在和煦陽光照耀下弧度更加動人,感覺整體設計必出自富涵靈韻氣質的藝術家之手,令我駐足良久,品味緬懷,不忍離去。 語堂先生曾對故居有過愉悅的描述:「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陽台是先生生前常來的地方,晚飯後最喜歡坐在桌旁的藤椅上,含著煙斗,欣賞夕照沉沒於觀音山際。 (小魚池左邊大理石椅是先生喜愛的地方) 先生愛竹、愛石,園中另闢一隅栽種翠竹、楓香、蒼蕨、藤蘿等植物,與奇石營造出可愛的小魚池,常坐在池邊大理石椅上享受「持竿觀魚」之樂。 故居是民國55年先生親手設計,以中國四合院架構融合西班牙設計取向,兼具東、西方風格,現代感與古典美。歐風建築正是他年輕時夢想的上海樓房形象,故居地點則選擇貌似福建故鄉山景的陽明山,在這兒,最讓他欣慰的是可以聽到親切的閩南話一解鄉愁。 (客廳汗牛充棟) 室內不允許攝影,規劃擺設符合先生生前起居型態,分為客廳、餐廳、臥室,佔地不廣,不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客廳桌椅、廚櫃簡約大方,牆上掛著許多先生的畫作,全是水墨,畫竹、畫馬居多,運筆有力,又不失風雅,還有蔣宋美齡女士致贈的蘭花水墨。客廳四周幾座書櫥,藏書泰半是英文書籍,一半是中國歷代史書,可窺先生學富五車,英文功力深厚。 (英文藏書) 臥室簡樸小巧,擺置一張單人床,一旁掛著先生生前最喜歡的馬褂,據說他不喜歡穿西裝的束縛感。床上立有一塊小排子解說先生喜好臥床讀書,這與我慵懶的習慣不謀而合。先生曾說:「人生最大的樂趣是蜷起腿臥在床上,用軟綿綿的大枕頭墊高,身體與床呈三十度角,一手或兩手放在頭後。這種姿勢詩人寫得出不朽的詩歌,哲學家可以想出驚天動地的思想,科學家可以完成劃時代的發現。」不妨試試這舒適又啟發思考的臥姿。 (臥室,翻拍自手冊) 屋內的舊式傢具依然散發光澤,彷彿見到好客的夫妻和朋友談天說地、杯觥交錯的歡樂景象。餐廳木質桌椅也出於先生親自設計,椅背和桌沿花紋精緻,顯然先生平日喜愛動手創作不限於文字,還有生活上的發明,令人佩服!窗櫺與傢具同採古典深咖啡色系,清一色圓弧無稜角西班牙風,意象流暢優美,能在這屋裡生活的人,心情勢必愜意開朗。 (餐廳右面牆懸掛 匾額「有不為齋」) 餐廳牆上掛著先生手書的匾額「有不為齋」,象徵處世哲學,不隨流俗的精神。還有一個展示櫃擺放墨寶,包括好幾款硯台、粗細不同的毛筆、各式刻工精細的奇石印章,和貼身物品。睹物思人,牆上先生笑容可掬的照片,思緒倒轉入時光河流,歷歷目前。最驚人的是曾於民國36年成功地發明「明快中文打字機」。 窗外濃蔭綠影,山下台北盆地的縮影盡收眼底,迤邐的陽光灑在地板,沁涼迷人的環境,如詩般流瀉。室內一隅闢為對外開放的餐廳,可享用簡式套餐。還規劃了史料特藏暨閱讀研討室,供學術研討或藝文活動租用,不過當天沒入內。 (西班牙螺旋圓柱) 先生認為:「一個建築、一場演講,只要能給人美感,引發共鳴,能讓人心靈昇華擴大,就是藝術的價值所在。」故居除了文學靈魂,最能感受大師的藝術氣息,令人狂喜、悸動也有沉醉、低迴與讚嘆。 (後院露臺, 墓園在柏樹下) 民國五十五年,落葉歸根的思鄉之情促使先生離美返台定居,民國六十五年三月廿六日去世於香港,四月移靈台北,長眠於故居後園中,享年八十二歲。後園可自由參觀,我也來到墓前瞻仰。抬頭可見屋後露台與窗櫺,一景一物都有先生的影子與足跡,循線漫步,遙想先生幽默智慧的話語,令我陷入沉思。「不做文人,還可以做人。一做文人,做人就不甚容易。」;說讀書目的有二,「面目可愛」和「語言有味」而已。先生讀書並非為了做學問或鑽研大道理,而是為了生活的樂趣,博覽群書又懂得品味人生的學者,找到快樂與真理。「智者閱讀群書,亦閱歷人生。」 先生碩士在哈佛研究比較文學,民國12年,年方29,獲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博士學位,任教北大。一生創辦過三本雜誌,《論語》半月刊,《人間世》《宇宙風》。是二十世紀將中國文化精神向西方引入的最重要人物。《吾國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蘇東坡傳》、《朱門》、《老子的智慧》等都是以英文書寫的經典名作。集語言學家、思想家、文學家、旅遊家、發明家於一身,1940年和1950年曾兩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扎實的中國古典文學功底外,還有很高的英文造詣,致力於現代白話文研究推廣,一生筆耕不輟,留下豐富且涉獵廣泛的中英文著作。文章除具古典文學修養,亦顯露忱摯的真性情。筆鋒犀利、筆力剛勁,見解深刻、言辭恣意酣暢不拘一格,行文隨意隨情隨性,痛快淋漓處讓人喝彩,幽默詼諧處使人莞爾,真情流露處令人動容,嬉笑怒駡間發人深省。 (導覽手冊與贈送書籤)
秋是代表成熟,對於春天之明媚嬌艷,夏日之茂密濃深,都是過來人,不足為奇了,所以其色淡,葉多黃,有古色蒼蘢之慨,不單以蔥翠爭榮了,這是我所謂秋的意味。大概凡是古老,純熟,薰黃,熟練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樣的愉快。或如一本用過二十年而尚未破爛的字典,或是一張用了半世的書桌,或如看見街上一塊薰黑了老氣橫秋的招牌,或是看見書法大家蒼勁雄深的筆跡,都令人有相同的快樂,使我最佩服的是鄧肯的佳句──世人只會吟詠春天與戀愛,真無道理。須知秋天的景色,更華麗,更恢奇,而秋天的快樂有萬倍的雄壯,驚奇,都麗。 想親近一代文豪身影,踩同樣的步伐懷想古今,值得到此參訪,必然有更新的體驗。引用先生也喜愛蘇東坡的《遇永樂》,結束了一趟知性與感性之旅。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ㄉㄢˇ)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徧。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歎。 (圓角窗櫺) 註: 感謝林語堂故居官網 http://www.linyutang.org.tw/user/aboutlinyutang_1.asp 交通資訊: 1.公車:260 、 303 、小 15 、小 16 、小 17 、紅5 至永福(林語堂故居)站
地址:台北市仰德大道二段141號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