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飛機與陀螺對比的誤解
2008/02/02 05:25:32瀏覽859|回應5|推薦1

原文比較長,要完整一點的看出作者原先的論述,還是請在此看他的說法。以下指引出他將陀螺和飛機控制之間關聯性的誤解部分。

很顯然,飛機的高攻角滾轉與陀羅進動幾乎等價
在前面的飛機滾轉例子中,
飛機=陀螺
升力則對應力場。(嚴格說是升力言飛行方向的分力)

這種模型用起來很簡單,只要知道飛機得到怎樣的滾轉力矩,力場朝哪
一樣可以知道飛機會怎麼滾怎麼偏
甚至因為有陀螺的概念,所以整個物理圖像更為清楚。

////////////////////////////////////////////////////////////

不過我這種簡易的模型卻被基本教義派航空專家批得滿頭包
這幫人堅持在"升力與滾轉偶合"打轉,
"陀螺效應"被視為邪魔歪道,但是又說不出所以然


實際上,陀螺理論也不是我自己發明的
俄國試飛員佛羅洛夫在介紹"空中旋停,指向"這種超機動戰術時便提到靠
"陀螺運動"指向,其實我也是因為這句話的點醒而想到可以用陀螺進動解
釋高攻角滾轉。

此外,在大陸王牌試飛員李中華寫的一篇有關"眼鏡蛇機動"的操作過程的文中
提到在改出動作的"低頭"過程中要讓發動機產生推力差以對抗"陀螺力矩"

可見陀螺效應也早就是解釋高攻角滾轉的一種方法。

在這一段描述中,第一個主要的誤解是有關於作用於飛機的力量和陀螺的力量。

如果各位有機會看一下介紹飛行原理的書,一開始多少會有張圖標示出飛機在飛行時受到的力量,這些力量一共有四個:

升力,阻力,重力和推力。這四個力量的交互影響以及利用控制面就能夠達到對飛機飛行的基本穩定與控制的要求。

作者在描述高攻角飛行時以陀螺作為對比,可是,當陀螺進旋轉的時候,如果是以手給予的起始旋轉的力量,在這之後,陀螺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如果不算空氣阻力,只有一個重力的作用因素。

那麼,這兩個物體上力的交互作用型態都不一樣的時候,作為一種行為的描述說明還可以,要作為理論上的取代就不通了。

其次,作者在引述其他飛行員的感受時,這些飛行員的描述是對於在飛行中作用在他們身上的感受,而這些感受也是在透過飛機本身的控制系統(還是和控制理論有關係的)的簡化和作用之後產生的,這並不代表當時作用在飛機上面的力量能夠簡單的以陀螺來取代。

當然,以陀螺旋轉的型態來描述當時飛機的運動狀態或者是感受還可以,在理論或者是深度的描述上就要小心,要避開作者產生的誤解。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cobrachen&aid=1589070

 回應文章

dasha
討論潮大概不會有了......
2008/02/04 08:40

簡單的說,已經被大家認為不可信的人,想吵也吵不起來了......

老實說小弟真的很懷疑某幾個人的求學背景,很多問題沒有物理概念的......


wavecat
"這位作者"
2008/02/02 15:06

您說的或者是揚可夫斯基(小弟誤解您意思了)?

到時也許MDC就會又有ㄧ波討論潮了吧

mustang(wcobrachen) 於 2008-02-02 22:23 回覆:
是的,是這位作者。

wavecat
非常同意您的觀點
2008/02/02 15:04

您說的一點都沒錯,像TVC和離軸纏鬥飛彈的爭議,也是到了模擬實戰纏鬥才被平息。要不然這兩者大概也是吵不完吧

您所說的"這位作者"指的是YST嗎?

恩,若是的話,小弟強烈建議把他所寫的軍事科技類當自我檢討用的工具,真的要認真看待是會腦充血到死吧。MDC的許多評論也指出類似的錯誤了不是嗎?

只是建議這位YST兄,記得確定一下大陸版本的A-50預警機機背天線是真的長這個樣子嗎?


wavecat
回上篇
2008/02/02 12:42

對不起

是請YST別老說別人拿專有名詞壓人


wavecat
理論化問題
2008/02/02 12:39

小弟是在拜讀您在批評YST的文章時進來看的

那時候被這個半桶水弄的七竅生煙

雖然小弟在聯網當中沒有帳號

可是還是要支持您一下

基本上,最近NGC有時在重播戰機風雲周

您可以建議這個半桶水去看看

別拿專有名詞來壓人

另,小弟對您的這篇其實沒有惡意

小弟是學理論物理出身

基本上,沒實驗證據的東西,我們一概稱之為模型

您和另一位揚可夫斯基(無名上的)的爭論

都是可以化成數學模型

但是,脫離風洞與實體機測試的東西

小弟只有靜靜的聽

因為弄到最後,生出ㄧ大堆的數學模型

最終還是需要一個實驗去證實它

不知您覺得如何?

(這是小弟看多了許多粒子標準模型的爭論,結果都在等CERN 的LHC證明的一點小小心得)

mustang(wcobrachen) 於 2008-02-02 13:19 回覆:

謝謝你的意見。我很贊成你的說法。實際上,我對目前一些新的技術發展,在尚未有較為明確的運用或者是證實之前,抱持的是等等看也好的態度,畢竟資料太少的時候,想要分析判斷也有客觀上的困難。

既然有困難,就不會想要先下結論或者是認定一定會或者是不會成功,也不會要求別人需要和我的看法一致,反正過些時候就會知道了。畢竟我不是先知的材料。

後面還有一些這位作者在雜誌撰文上曾經出現過的問題,也請多指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