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08 23:05:17瀏覽185|回應0|推薦0 | |
人民將檢驗馬總統「環保優先」的承諾 如果,我們的官員不那麼麻木,應可感受到近來一股來自草根的環保力量,正逐漸匯集點燃,衝撞著「開發掛帥」的政策;我們必須特別提醒的是:如果政府忽視了社會環境的變化,嘴巴說「環保經濟並重」,實際執行則是「只有發展,沒有環保」的政策,這股社會力量必將反撲,可能讓執政者與社會都付出慘痛代價。 近一、兩月以來,環保與發展碰撞的事件,超過之前數年的總和。大埔農地案引來農民與環保團體夜宿凱道,也許,政府認為夜宿凱道人數不過是二千多人;但別忘了,網路上發出的支持聲音是數百萬人。接著中科四期徵收土地發生的彰化二林相思寮農民抗爭,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也在日前裁定中科第四期彰化二林園區開發案暫停執行,行政院因而釋出可能退讓的訊息了。 再來是國光石化與白海豚案,除超過千名學者聯署反對國光石化案外,也有十八位中研院院士聯署反對。保育人士發起的「守護白海豚認股活動」已完成,正式向政府遞交信託申請。金額不多,只有二.二億元,任何一個財團都可輕易拿出這筆錢。但,別忘了,這筆錢是升斗小民一元一元累積出來。參與認股的近五萬人,其實不擁有任何實質利益,這股來自基層草根的聲音,政府聽見嗎?是白海豚該轉彎、還是政府強推國光石化政策該轉彎? 其它如淡水河快速道路、東北角開發計劃等,都明顯與保育衝突,各地方保育團體與草根組織,加上學者專家,已不斷在串連、準備抗爭。政府,有知覺嗎? 經濟發展與環保,的確存在著本質、或是說宿命的衝突拉鋸。經濟發展的確重要,特別是已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後,追求經濟成長,是民眾願望,也有助於提升國民生活品質。不過,追求的方式卻不是不惜代價、不擇手段的追求;而且,因應不同經濟發展時期,亦有不同需求。 在資本的原始累積階段,出賣天然資源、犧牲保育、甚至犧牲勞工權益,是許多經濟體曾採取的手段,也許,也是不得不然的作法。但,過了此階段,經濟逐漸成長、國民生活品質逐步提升後─用白話文講,就是人民不但已可溫飽,更進入小康之後,社會即會開始追求其它價值,如環境保育、勞工權益、休閒娛樂帶來的生活品質提升。 以此標準看最近幾個爭議案件,國光石化的經濟效益的確不容否認,但其對環境與社會負面影響更須重視。當我們已有一個數百隻煙囟、近二千個被地方稱為「未爆彈」的油庫落腳雲林時,還需要在彰化複製這個景觀嗎?不談學者與開發單位間出入極大的評估報告,單看六輕爆炸案後對整個地方影響,就該思考國光石化的經濟效益,是否能抵得過其負面衝擊。或許,發展派者認為台灣石化九成出口,極度有競爭力,一定要發展;但換個角度看,正是有許多「外部性」未能內化為生產成本,石化原料才能便宜出口,在國際上「極度有競爭力」。這種作法,是把汙染留給鄉親,利益留給廠商,然後讓外國人享有便宜低廉的石化原料。值得嗎?這是我們要的經濟產業模式? 對科學園區的徵地爭議,我們固然承認科技產業對台灣的重要,但也必須指出,在許多工業區使用率仍不高情況下,政府動輒徵收數百、上千公頃土地,加上手法粗糙,實在缺乏正當性。再如東北角開發計劃,將破壞如田寮洋等珍貴的農地及過境鳥棲息地,換來的是幾家財團入駐的五星級旅館,那些一輩子著根在農地的農民,又將何所歸依?要發展東北角觀光、提振地方經濟,絕對不是只有這種大規模破壞性的開發才能達成。 如果,連平均每人GNP在二千美元左右的大陸,都開始注重保育,提升環保標準;平均每人GNP已達一萬八千美元的台灣,當然更該過了「只顧發展,不管環保」的階段。在此起彼落的環保與發展撞擊後,馬總統說出如果拚經濟拚到傷害環境,應以環境保護為優先。對馬總統這番話,我們深表贊同與佩服;同時,更希望馬總統的這句「環保優先」的承諾,能落實在施政中。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