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07 14:29:45瀏覽115|回應0|推薦0 | |
2011/09/07 | 李英明世界銀行總裁佐立克(Robert B. Zoellick)9月1日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出,中國大陸若要避免掉入「中等收入的陷阱」,以及經濟失去成長動能,就必須進行經濟結構的變革,不能再依賴出口和投資,而必須通過「擴內需、降儲蓄和增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 今年是大陸「十二五規畫」的開局年,但全球經濟卻進入嚴峻階段,美債危機後,美國經濟復甦步伐放緩,歐盟國家債務纏身,日本經濟持續低迷,新興經濟體遭受通膨壓力,經濟成長也趨緩;在這樣的外部總體經濟環境制約下,中國大陸勢必需要以「擴內需、降儲蓄和增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的力道。 在微觀經濟層面,要民眾降儲蓄和增消費,關鍵在於要讓民眾能無後顧之憂。據日前一則報導指出,大陸有位民眾5年前因為腦溢血,進行腦部手術,取出血塊,需要15萬元人民幣,這場手術花了他全部財產還不夠,還要去舉債;而接下來要把顱蓋骨縫回去,還需要再花 2萬元人民幣,以全家每月收入僅1千多元人民幣的他,不可能再有多餘的錢負擔這額外的2萬元。動一個大手術,不但花盡他的積蓄,還要靠借貸,這種情況在大陸比比皆是。 1億人未納入醫療網 在大陸衛生總費用中,個人衛生支出占近50%左右,個人承擔醫療的比例過大。據世界銀行相關報告指出;迄今大陸還有近1億的人口未被納入醫療服務網。提升醫療衛生覆蓋率,降低醫療費用,甚至透過補貼或保險方式來減少民眾的醫療負擔,才能改變民眾高儲蓄的習性,而敢於消費。大陸政府應在「十二五規畫」期間,完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體制。 另一方面,大陸許多城鄉家庭儲蓄的目的,是為籌措子女教育費用,希望子女能受好的教育,找到好工作,才有機會翻身。大陸許多年輕人翻省越區去擠重點高校,耗費巨大的社會和家庭成本。與其他國家相較,大陸政府對教育的投入相對不足,在總教育經費中,政府的負擔迄今都未超過7成,而大多數國家,政府負擔都在75%以上;政府教育投入的不足,只好多依靠家庭投入,讓子女受教育成為大陸許多家庭的巨大負擔。 教育預算比例應確保 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例過重,使許多家庭沒有餘力進行其它消費,這是大陸內部消費不振,內需不足的結構性因素之一。再加上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許多農村家庭將孩子送到城市或重點學校讀書,也降低農村家庭的消費能力。要改變這種現象,大陸必須立法保證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使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達4%。 此外,應重視技職教育,將其提升到與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應徹底取消重點中小學制度,實現教育經費人均分配的原則,並由省級財政統一支付中小學教師的薪資,以彈性薪資鼓勵教師願意流向偏遠地區。 在醫療和教育兩個領域,讓城鄉家庭和居民無後顧之憂,民眾才會敢於消費,才能真正拉抬消費力,擴大內需;大陸在不斷刷新外匯儲備存量的同時,更要加大對醫療保險及教育的投入力度,這樣才能讓大陸重新蓄積經濟成長的動能。 (作者為中華科技大學副校長)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