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名家》以積極政策促進經濟轉型
2011/09/01 16:20:25瀏覽122|回應0|推薦2
2011/09/01 | 巴曙松、華中煒

中國經濟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投資動力正緩慢減弱,以消費為驅動力的經濟增長模式正蓄勢建立。一般來說,貨幣政策重在總量調節,財政政策則側重結構調整,更具針對性、節奏性和靈活性。擴大內需是調整經濟結構的主要手段和途徑,有效的擴大內需有利於解決消費與投資之間的失衡,糾正內需和外需的「錯位」,也有利於彌補區域之間的差距。

加大消費性投資

整體而言,在通貨膨脹仍居高的經濟形勢下,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實現經濟順利轉型,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僅在規模上需要增加,更重要的是在方向上實現轉變,最終建立一個內需拉動型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首先,財政政策應加大消費性投資力度,尤其是為消費提供完善的基礎條件。投資分為「生產性投資」和「消費性投資」,大陸過去3 0年,投資始終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且生產性投資占主要地位,固定資產投資每年持續在高位,但負作用卻不斷顯現,例如經濟過熱,通膨攀高,消費低迷等。

而未來5年,大陸經濟增長應加大「消費性投資」,因其兼具消費和投資雙重屬性,在經濟轉型期間,既可促進經濟穩定增長,也可為下一步以消費為核心驅動力的經濟增長,提供有利的環境。

其次,應提高城鄉居民收入與消費能力。缺乏消費能力是近幾年大陸經濟消費萎靡不振的主因。一方面,收入差距大,邊際消費增量小。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字顯示,2004年中國的基尼係數為0.45,超過國際公認的0.4警戒線。高收入者消費飽和,低收入者無力消費,「啞鈴式」的社會結構難以形成消費型經濟。

另方面,社會保障能力不足,使得人民怯於消費。財政政策應多管道增加人民的收入,以補貼形式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以增加培訓投入的方式提高專業技能,增強提高收入的能力;以扶持中小企業提高就業機會,增加收入;以公共服務均等化來提高對未來收入的預期,解決住房、教育等問題。積極的財政政策應當著眼於提高人民的收入水準及對未來穩定收入的預期。

再者,積極財政政策還應大力支持和培育民營經濟,如此既能拉動內需,還能提供就業。民營經濟在大陸經濟體系中,已占GDP的60%以上。由於大陸越來越多的投資集中在不能吸收就業的資本密集產業,而真正吸收就業的產業例如金融、教育、鐵路等則門檻過高,結果部分民營經濟既享受不到資本密集產業的資本投入福利,也難以進入容易營利的生產性服務業,結果游資不是炒作商品就是放高利貸,加劇經濟金融風險,又形成新的「二元結構」經濟。

應注重分配公平

大陸政府要加大對民間投資的扶持力度,打開投資管道,而這裡有一個關於政策職能轉變的問題,未來政府職能的轉變應從「經濟建設型」到「公共服務型」,破除「與民爭利」的思維,調整GDP的官員政績考核目標。總之,發展民營經濟是大勢所趨,沒有民營經濟的參與,擴大內需就缺乏主體角色,經濟結構矛盾會加劇。

最後,積極的財政政策也應注重分配公平,這也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手段。大陸雖然連續數年經濟增長率9%,但居民的收入增長率卻跟不上,並衍生出低消費率、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居民收入低主要體現幾個方面:一、在國民收入中,大陸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重較同時期的發達國家低30%,比其他國家低15%至20%。二、大陸在過去十幾年中,經濟增長率9%,而居民收入增長率只占7%。三、想要擴大內需,必須提高居民收入,收入增加居民才有消費意願和能力。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調整,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消費對經濟拉動作用的內在要求。因此,積極的財政政策應加大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調節作用,建立調節個人收入差距的有效機制。

(作者巴曙松為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華中煒為華創證券研究所宏觀分析師)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tdaily&aid=5602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