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12 22:01:32瀏覽91|回應0|推薦1 | |
沙盤推演, 迎向挑戰
假想台北發生同樣情況, 除了地震, 海嘯, 核能電廠災害外, 還有翡翠水庫崩毀之虞, 更勝於日本. 由日本地震後海嘯掩至, 地震預警只有十秒, 而海嘯預警則為十二分鐘, 很難緊急避難, 特別是老幼婦孺, 行動遲緩, 所以就地避難, 才是可能對策. 更何況在人口密集, 交通繁忙都會, 災難臨頭, 道為之塞, 不可能以汽車疏散, 也許在陸地以機車, 由空中以直升機疏運, 比較可能有脫險機會. 假想地震後發生海嘯, 海水將從淡水河口長驅直入, 將摧毀兩岸設施. 淡水和三芝地區民眾, 由於捷運停駛, 道路塞車, 除了往大屯山疏散外, 不可能有機會逃回台北, 在淡水河兩岸之高樓大廈, 必須緊急開放成為避難設施, 其樓頂應該規劃直升機起落平台; 附近所有便利超商和量販店, 所有食品由政府徵收, 免費供應災民; 所有醫療院所包括私人診所, 都得應召加入救死扶傷, 全額由健保支付. 消防單位要儲備水路兩用越野車和登陸艇, 以因應緊急情況 透過學校和機關, 發放防災卡, 登錄遠地親友聯絡方式, 避難集中地, 平時宣導與演習避難途徑, 強健體能, 淬煉意志; 家庭各自準備避難背包, 內含現金, 證件, 急救藥品, 電池, 收音機, 手電筒, 三日份糧食, 避寒衣帽; 家裡面加強家俱固定, 易碎物品收好, 檢點滅火裝置. 除此以外, 我們也從幾次災難現場救護中, 學習到相當經驗: l救難醫療要搶時間──災變發生後立即空運現場,建立野戰醫院,擁有全套發電,空調和淨水設備,很多重大傷害可以當場立即處理,可能治療效果就不可同日而語了。所以我們應設置專業的常設救難機構,招幕醫療、消防、軍警單位成立義勇急先鋒,不單對國內, 也對國際上災變提供援助。一旦有事,立即集結以直升機派赴最前線瞭解情況,再回報指揮中心以調兵遣將,面對大災難其處理過程要當作是一場戰役,唯有良好地組織, 包括前鋒、中鋒、後衛,經過精心籌劃地調度,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現今已有國家救難隊之組織) l急診醫學的新局面──面對大災難,影響廣泛,連醫院自身亦難以倖免,要有全體總動員的打算。對急診醫護人員而言,大災難的發生正是我輩憤發圖強,展現團隊專業的大好時機,急診從來被看輕被忽視,這正是急診同仁奮大辱之積志,好好表現一下的機會。急診醫師不可以看看急門診,以醫治小流氓打架,飆車酒鬼為足,應走出更為寬廣的天空來,這其中包括有醫療諮詢轉送,急救隊員訓練,大量傷患處理,心肺復甦術推廣,重症醫療,多發性外傷救治,特殊災害如化學、核能感染病等等,都是目前可以努力開發的課目, (災難醫學會而後成立)。 l檢傷分類的重要──在各國救難隊伍展現其搜救技術的同時,觀察力敏銳的多名記者已發現,這些義勇急先鋒「救生不救死」的差別待遇,一旦確認沒有生還跡象者,立即轉移陣地,有別於國內搜救隊不論死活挖到底的作法,還是為了增取搶救時效不得不為的決定,在急救醫學上稱為「災難現場的檢傷分類」。災難檢傷分類的意義是:「在於面對大量傷患時,現場混亂醫療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發揮醫療效果淋漓盡致,達到急救病患的目的。可是在實行起來則是問題叢生,所以一般是建議由兩人來負責,可以溝通意見在十秒內做出正確的判定。再者,檢傷不應只歸護士,醫師和護理師以及EMT都必須能擔任檢傷之判定,以決定急救之先後,把握搶救之先機;病患檢傷級數並非一次定案,而是隨時在變化,故二次三次檢傷是必要的;最終診斷並不能精確的判定檢傷正確與否,同時間的檢傷之一致性才是訓練的目的,所以簡單說起來,秩序和效率,才是檢傷分類的精髓。 l外傷中心的必要──我們瞭解到,在災變發生的第一時間內趕到現場,才是最能發揮救亡圖存效果的,還有人三天後才出發,或開始集結,在外傷醫療急救上,可說是沒有什麼大作用了。所以我想,如果各醫院能在急救成立外傷科,再聯合周遭的醫院共同設立一個外傷中心,平時專司外傷,調配外傷醫療加護病床,一旦事件發生,可以由這個外傷中心來整合指揮救難救援和醫療工作,就好像是總司令一樣,是個專業的工作,必須由具有專業背景的人才來領導,才能克敵致勝(日本已經設置救災一級中心, 隨時待命, 我國也開始有急診分級制度之創建)。 l設立救難專業團隊, 平時訓練, 一旦有事立即集結待命, 出發世界各地, 積極參與救災, 以增加救災經驗, 並且傳承所得, 在診療方面, 特別要注意壓傷症候群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應徹底了解其機轉, 及早診斷發現, 提早因應處理, 安排心理諮商, 以防後患. l救災工作的階段性與循環性, 災變發生後兩週,隨著挖掘工作終止與國外救援之撤離,給人一種塵埃落定的錯覺,事實非也。對醫療工作而言,災變後三天,是外傷急救期,需要外傷專科醫師的大量支援,三天後環境衛生惡化, 雖然不至於疫病蔓延,但確實是保健預防期,需要內兒科與公衛環境人才來幫忙,一個月後,是復原期,需要醫院管理和醫工人才進行醫院的重建和規劃。我們必須事先預估所需人力物力來做有效地規劃運用,在最好時機投入最適當資源, 才不會發生英雄無用武之地般的窘境。 l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對於大災難應抱持地態度是,寧可信其有的早作對策,有備無患,從物質準備和心理建設開始,慣常的急救訓練和防災演習,虛擬實境的設想意外發生時如何應對,小心謹慎檢視居家安全屋裡屋外環境的整備,隨身攜帶識別證和緊急聯絡人電話, 如是用心經營,積極作為,才是在一旦災難來臨時,自救救人,免於大自然的反撲受害。 l建築工法之改進, 鋼骨制震成為台灣和日本流行的做法, 對那些未曾遭遇震災的人民而言, 看到台灣建築之鋼骨與巨柱, 會覺得浪費或是不可思議. 遇到震災能夠及時斷電裝置, 可以防止震災後之併發火災, 乃至於防止新幹線之出軌意外. l地震警報裝置之研發, 海嘯之早期警報系統之安置
況且同樣的大規模傷害,不只地震而已,我們耳熟能詳的颱風,山崩,甚至最近接二連三的核電意外,潛在的恐怖活動, 大家早應有心理準備,未來的大災難,必然是更多元化更廣泛化,造成我人未來生死存亡的挑戰。即早準備,有備可以減害, 天災人禍必然會捲土重來。面對天災, 應更加專默精誠, 不屈不撓, 迎向跳戰, 才能絕處逢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