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社會型態改變,網路資訊發達,語文環境的多樣化,我們學子多為圖像式思考,較少文字閱讀,多以片段溝通替代完整表達。商業周刊曾發表有關我們語文能力的現況,如小學生到博士生,表達能力衰退,多辭不達意,有高中畢業卻依然不識字。語文能力下滑是臺灣教育界普遍公認的現象,如今的「文盲」指的是沒有語文能力的人。
語言和文字是人與人之間溝通思想,表情達意的工具,是陳述史實、傳遞文化跨越時空的載體。我們若希望表達的語言文字不致陳腔濫調,而能引人入勝,首先要能創新。無論是說話或寫作要從能表情達意,到能獨到創新,便要努力奠定好閱讀的基礎。
親子天下雜誌曾做過臺灣國中生閱讀力調查,我們的國中生只有約四成的學生經常看課外書,近兩成五的學生閱讀純文字書會覺得吃力。而愛看的書籍以漫畫為首,其次是奇幻和愛情小說。國中生閱讀的喜好,深受卡通漫畫和電玩影響,在升學壓力下,閱讀對學生而言不是生活習慣,也不是愉悅的來源。我們的危機是:越高年級的孩子花越多時間學習閱讀教科書上的內容,但卻越少有時間去享受閱讀一本好書的樂趣,影響語文能力的閱讀力事關重大。
閱讀,應從小做起,父母和教師最關鍵的影響是在啟蒙階段。閱讀教學不只是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也要培養孩子閱讀的策略和技能,才能促進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唯有這樣才可讓孩子透過閱讀進而具備更多的知識,且真正享受閱讀的樂趣。
先進國家非常強調孩子必須被教導「閱讀策略」,因為有些文字包含模糊複雜的意涵,甚至有些是「說不出來的」。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是需要透過有效的閱讀教學才能達成。例如:日本在西元一九九八年提倡「晨間閱讀」,學校不要求學生寫讀後心得,讓學生純粹享受閱讀的樂趣。朝鮮時代負責世子教育的侍講院,每天清晨會讓世子大聲朗讀自己喜歡的詩歌或者文章,做課前喚醒大腦的熱身運動。
九年一貫新課綱計畫從小三開始將課外閱讀納入定期評量。在「微調」的基本原則下,還是留給學校與教師自主的空間。讀後心得或上臺報告都可以,並非一定得考試,不會對學生造成太大的負擔。學校或班級可定期舉辦全班共讀與討論,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家長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陪孩子閱讀。教師、家長與孩子分享閱讀心得,每讀完一本書,應該有信心孩子會讀下一本書,這才是成功的閱讀策略。
加強寫作要從國小開始,透過廣泛閱讀,增廣生活經驗,並重視之後的表達、口說討論,以及勤練文筆相當重要。
寫作教學的重點整體應該包括表達、思考、邏輯、組織結構、想像、觀察及整合等各項能力。帶引孩子尋找作文的源頭,如充實生活經驗、培養觀察能力「看到」(觀察力、關心周遭事物)、啟動想像力「想到」(取材、組織、美化文章的關鍵)、加強閱讀能力。拓展課外有益的閱讀,增長知識,豐富語言,因為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而寫作是閱讀的發揮。平日要做有效的閱讀筆記,累積抄錄佳句美詞,多讀誦記憶運用。練文筆時,可把說的寫下來,引導抓特點,依順序寫通順,從閱讀中仿寫。例如:文章寫第一次做飛機,孩子們第一次賞雪、第一次騎腳踏車等經驗,提供圖片引導看、說、寫,充分發揮聯想、想像,記述所見所想。如寫共同的經驗──校外教學,可善用小組討論、書寫,再共同觀摩討論,發現趣聞奇事,從最精采處寫起,避免成為流水帳。
英國文豪蕭伯納說:「一個人必須花一輩子的時間,才能精通自己的語言。」可見語文的學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使它成為一生努力的目標──終身學習培養語文表達能力。與孩子們在聽說讀寫的互動交流中,應避免操之過急,抹煞了孩子最初求知的渴望,澆熄了孩子剛剛萌芽的興味,那就得不償失了呢!
※相關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