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疫苗緩打潮 反應了什麼
2010/01/04 00:36:16瀏覽573|回應0|推薦2

疫苗緩打潮 反應了什麼

  • 2010-01-03
  • 中國時報
  • 【陳美霞】

     疫苗是預防傳染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它在世界公共衛生史上已經作出重要的貢獻。台灣光復後幾十年來,人民健康有明顯的增進,其中,衛生機構大力推動預防接種,功不可沒。即使到今天,疫苗如白喉、破傷風、百日咳、B型肝炎、小兒麻痹、麻疹、日本腦炎等等疫苗,仍然是台灣公共衛生體系促進及維護人民健康不可或缺的方法。

     面對新流感全球大流行的威脅,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各國把接種疫苗當做預防新流感的重要措施。因此,世界各國公共衛生體系莫不全力投入H1N1新流感疫苗的預防接種,例如,美國已掌握到一.一一億劑新流感疫苗,已有四千六百萬人接種,其中包括一千八百萬兒童。台灣早在六月初就啟動疫苗採購作業,規劃疫苗接種安全監測系統,疫苗在十一月初開打,校園學生接種後,新流感疫情明顯舒緩;十二月十二日開放全民接種,接種人數已經超過五二○萬。

     但是,受到近日大眾傳播媒體對疑似疫苗接種不良反應的聳動報導的影響,許多民眾因此裹足不前,明顯出現「緩打潮」。為什麼衛生機構拚全力推動的新流感疫苗接種這項十分重要的公衛工作,竟演變成今天許多民眾對疫苗的安全性產生疑慮、讓主管傳染病防治的疾病管制局公信力折損、讓公衛人沮喪的局面?

     筆者認為,這是因為多數民眾公共衛生知識不足,不知道如何理性的分析相關的科學證據,「無知比病毒更可怕」,他們因此容易捕風捉影、受到謠言或媒體似是而非的報導的影響,甚至讓謠言到處流竄。而要增進民眾的公共衛生知識,衛生機構需要做紮紮實實的、細水長流的社區衛生教育工作。這樣的工作必須由基層衛生機構或民間團體的公共衛生人員與民眾面對面、細致的、用心的、與民眾共同討論分析。

     以近日影響民眾施打疫苗意願的、包括「孕婦施打新流感疫苗,三周後胎死腹中」及「國小男童接種新流感疫苗,六日後死亡」兩則媒體報導為例,「接種新流感疫苗」與「胎死腹中或國小男童死亡」之間,只是時間前後的「巧合關係」,並沒有「因果關係」,但是民眾若缺乏分析因果關係的知識,他們很有可能因此就誤認為「接種新流感疫苗」是「因」,而「胎死腹中或國小男童死亡」是「果」。而讓民眾擁有這樣的分析方法的最有效管道,就是面對面的社區民眾教育。

     這次「緩打潮」現象反映了衛生署在民眾的教育方面,過分倚賴大眾媒體及專家。衛生署為了提振民眾對新流感疫苗的信心,發動疫苗、流行病學、臨床醫學等等專家|幾乎台灣所有重量級的專家都傾巢而出,經由大眾媒體告訴民眾:新流感疫苗是安全的。但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過分倚賴大眾媒體及專家的效果還是有限的。

     台灣公衛體系過去長期對社區民眾衛生教育吝於投入資源、缺乏一步一腳印的社區耕耘,因此,今天會有「緩打潮」這樣令所有公衛人沮喪的局面,是必然的。而衛生機構之所以吝於將資源投入到社區民眾衛生教育,可能因為這個工作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也可能因為這個工作引不起大眾媒體的關注。

     筆者建議,衛生署必須有更長遠的眼光,除了應急的、運用媒體及專家的措施之外,必須痛定思痛,下定決心,投入更大的心力到社區民眾衛生教育工作;與其倚賴幾位疫苗、流行病學或醫學專家,倒不如讓全民也變為能自主分析、判斷的專家。

     (作者為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理事長,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kwo&aid=365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