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懷念王耀文醫師
2009/11/21 16:11:35瀏覽3368|回應0|推薦2
 懷念王耀文醫師
作者: 大為 (---.hist.nthu.edu.tw)
日期:   2005-09-28 11:30


各位朋友,教師節愉快!

從中秋到教師節,一時興起,利用這個時段來紀念一位台灣婦產科的
前輩醫師王耀文好了。

這一年來,台灣的婦產科醫界似乎頗為感性、頗為歷史的。短時間內,
我們又多了一位「播種者」(陳庵君回憶錄)、一位「舵手」(魏炳炎
教授紀念集上、下)。特別是後者,一口氣出了兩大冊集子,這位戰後
台大婦產科掌門人的紀念集,其份量似乎可以是過去「台大婦產科百年史」
的兩倍吧。

這些回憶與紀念,當然提供了台灣婦產科醫學史不少新的資料。我們也許
可以期待有甚麼新的研究會出來。不過,在我翻閱兩冊的舵手集子時,我
偶而注意到上冊的附錄五,中間竟然有王耀文教授生平共十頁,令我有點
驚訝。原來王教授去年就過世了!但關於他的一點生平與紀念文字,很奇
怪的附在舵手上下冊的附錄裡。我翻遍舵手集裡面的各種序言、說明等,
都沒有解釋為何把王教授的生平紀念放在魏炳炎紀念集附錄裡。

魏炳炎也許是台大婦產科教授王耀文的前輩,但後者的紀念文,沒有必要
在前者的兩冊紀念集裡以附錄的形式出現啊?

我特別提到王醫師,是因為他曾對我說過點他自己的醫師生涯,我在寫「亞細亞
新身體」時,他關於抹片篩檢、子宮頸癌治療的中英文論文,也一直是我重要
的參考對象。一直到出書後,最近探討戰後台灣剖腹產與VBAC 的歷史時,
才又發現,王醫師在六零年代就對台大戰後的 VBAC 案例,有過仔細的研究。
所以,我近來一直有個感覺,應該要重新請教王醫師,請求他的協助,因為
他五六零年代的研究興趣,其實與我們今天「性別與醫療」的議題蠻相投的,
這是我當年與他聊天時沒有注意到而感到很可惜的部分。但沒想到,2004年
王醫師已經過世了,他享年87歲。
(註:VBAC 是 Vagina Birth after Cesarean Section 之縮寫)

感慨與婉惜之餘,不禁想起過去和他談天時的種種情景,還有他的真情
流露,所以興起了在這裡寫一點懷念文字的念頭。

王醫師的父親王倫光,也是醫師,在王醫師的幼年晚上出診看病,不幸
因意外跌落水坑溺死。而由王夫人透過貸款,一手把王醫師還有兩位
哥哥、兩位姊姊一位妹妹辛苦帶大。最後,三位兄弟、兩位女婿都是
醫師。而王醫師自己的子孫,醫師也很多,其中兒子王國恭,還是馬偕
有名的婦產科醫師。對於這樣的醫師世家,我能夠說的不多。但是這樣
的世家,多少都是王夫人一手建立的,不能不令人想多聽聽其中的故事。
記憶所及,王醫師對其母親十分的尊敬,而他當年帝大畢業後,沒有
出外開業,繼續在台大服務一生,不計名利,據說也與王夫人當年的
教誨有關。王醫師當年曾很感性的對我複述過那幾句教誨:
「你大學若畢業,以後不要想賺錢啦,咱們人有飯吃就好,
一輩子就要從有意義的代誌去做。」

在這裡,我對於王醫師過去的行誼,也許可以有三點可以說。

一,在我回憶裡,王醫師一直強調過去台大不輕易動刀,對開刀的
適應症把關很嚴。他對九零年代台灣剖腹產率的高漲很不以為然,
對婦產科目前的情況感到遺憾,但他完全沒有提台灣「迷信」婦女
的信仰與態度(這是九零年代媒體上流行的神話)。當時,王醫師
順便提了好幾個小故事,評論一些外地的醫師、或後輩醫師朋友
對於開刀、對於使用產鉗的輕忽。例如,他在婦產科作實習醫師兩年,
才被准用產鉗一次,但他的同學在羅東開業眼科,沒兩年就用過
產鉗兩次。在這裡,可以看到王醫師對台大婦產科「少動刀」傳統
的維護。但是我當時並沒有直接詢問他說,在八零年代,台大剖腹
產率就跳躍了百分之百以上。王醫師是1985年自台大婦產科以教授
退休的。有趣的是,當王醫師的兒孫輩醫師在寫紀念文時,反倒會
特別強調他所擅長的「經由陰道」的手術功夫,可見時代之不同。

二,在五六零年代時,王醫師就十分重視子宮頸癌的治療、也去研究
子宮頸抹片的檢驗作用。他可能是台灣戰後很早就開始注意 Pap smear 的
先驅研究者。但作為醫師,他比較是從治療的角度來看,而較無從預防
篩檢的角度來看問題。同時他也承認徐千田的開刀治療技術很好,而且就
治療結果上也比台大放射性療法的要好。這些觀點,都是我在寫五零年代
婦產科的手術技藝時的資訊來源之一。

三,王醫師除了在子宮頸細胞抹片檢查上是先驅外,其實他也是
台灣對剖腹產與VBAC 的研究、還有鼓勵 VBAC 實踐的先驅。
在六零年代初,王醫師發表過對台大132個VBAC案例的深入評析,
並且研讀相當多西方的CS/VBAC文獻,審慎的表示VBAC的重要性而且
值得提倡。當然,台大醫院後來放棄了對CS嚴格把關的傳統、VBAC的
實踐後來也沒有在台大發揚光大,這也許是令王醫師遺憾的地方嗎?
又為什麼會這樣?這段歷史,至今仍然並不十分清楚。

當年我和王醫師聊天時,很慚愧對他過去的研究並沒有那麼清楚,
而只專就我自己的興趣來請教而已。但是他那時仍然非常熱心,
真情流露,並且毫不遲疑的推薦我許多可能訪談的對象,令人感謝。
想想我的幾位學界朋友,訪談後還常與受訪者聯絡、幫助她們的困難、
甚至在921後還特別去探望。雖然脈絡很不同,但我之於王醫師,那次
會談之後,倒很少對他有甚麼進一步的表示,真是相差太多,只是
有時在心中會謝謝與尊敬他吧。今天適逢中秋前後,我花點時間重新
寫幾段懷念的文字,去紀念一位委屈在舵手醫師紀念文集「附錄」裡的
王醫師的生平,也算是我對他的一種尊敬與懷念吧。

最後,因為我寫「亞細亞新身體」一書,雖然對台灣醫學史是採取一個
略微批評性的立場,但是我所尊敬的醫師前輩們其實蠻多的,今天
有機會來懷念王耀文醫師,心裡上就覺得頗心安而高興。

大為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kwo&aid=3518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