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16 09:56:22瀏覽151|回應0|推薦1 | |
今年以來,在大陸舉辦的大型兩岸關係研討會確實不少,但是10月11、12兩日在上海舉辦的“首屆兩岸和評論壇”應該是最具有指標性的意義。這場論壇不僅藍營大老、學者踴躍參加,綠營方面的學者參與這場盛會,也不再是藏頭藏尾,更重要的是由辜寬敏所創辦的“新台灣國策智庫”掛名協辦,並由前“行政副院長”吳榮義率領該智庫的成員參與討論,這應該是中國大陸宣示要跟綠營智庫交流最實質的例子。 過去,兩岸協商只要碰到政治議題,大家能閃就快閃,但是自從馬英九提出想在任內進行“馬習會”以後,不只大陸涉台學界努力跨出政治的藩籬,大陸官方的國台辦,也不把討論政治議題當成是不可碰觸的禁區,這是兩岸交往最有意義的事。
同樣的,在台灣研究兩岸關係的學界,也都是以政治為主,過去為了避免觸及到政治的禁區,大家的言論還是偏向保守,但是這一次“首屆兩岸和平論壇”,由於都是政治議題,所以不僅發言踴躍,許多參與者想說話,還搶不到麥克風,這是參與者最大的遺憾之處。 事實上,一次成功的論壇,不在於參與者說多少話,而是能夠跨出過去的窠臼,讓討論的議題能夠引發參與者的興趣,參與者有興趣討論,就能夠創造許多新思維,有了新思維,自然能夠在兩岸議題,找出一些跟以往不同的新的研究旨趣,這樣兩岸議題就不會在兩岸交流中被邊緣化。 就以大陸的涉台研究中可以看出,這幾年大陸涉台研究,不僅把所提升為院,而且過去對涉台研究除了少數南京大學設有台灣研究所之外,比較有規模的廈門大學,也已經把台灣研究所提升為院級。 另外,過去總認為廈門接近台灣,所以由廈門大學開設台灣研究所,應該是理所當然,但是這幾年北京方面,除了北京聯合大學設有台灣研究院之外,北京清華大學也設立台灣研究所,而且這一兩年,連大陸最高學府北京大學,也設立了台灣研究院,讓大陸的台灣研究變成全大陸高等教育的顯學,不再讓念外交的學生瞧不起。 但是台灣方面,儘管馬英九已經執政5年,但台灣相對於大陸研究所,還是只有少數原有的幾所,政府方面卻沒有增設對大陸的研究,這也是在大陸舉辦的兩岸關係研討會,台灣出席的師資,顯然年紀偏高,即使年輕的學者,似乎也不全然是研究兩岸議題者,這是台灣在兩岸的研究無法提升水平之因。
要讓一門學問能夠奠定研究的基礎,應該要有更多的學者參與,才能獲得更好的結果,台灣在兩岸關係的研究,如果無法讓更多人參與,那麼以後兩岸的話語權,都會被大陸掌控,這是兩岸交流中,台灣可能發生的另一種危機,千萬別以為反正有大陸研究就夠了,為了掌握話語權,台灣大學雖多,但相關係所仍然不足,這是台灣應該加把勁的地方。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