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1/30 02:36:43瀏覽148|回應0|推薦2 | |
德國《畫報》引述德國國防部機密資料,設想俄羅斯擴大烏克蘭戰爭、攻打北約國家的可能情景,推演俄軍7階段戰爭計畫,包括與北約的直接衝突。《畫報》的報導引起美國福斯新聞網、《紐約郵報》、英國《每日郵報》等媒體的關注與評論,西方國家對俄烏戰爭可能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憂心不已。
憂心源於美國在冷戰初期所形成的「抗蘇觀」,認為蘇聯共產主義是美國安全的最大威脅,在馬漢海權論的影響下,當時國務卿肯楠提出圍堵戰略,要在歐亞大陸周邊形成由島鏈所建構的軍事要塞,包圍歐亞大陸島,阻止蘇聯勢力向海洋擴張。 1950年代大陸領導人毛澤東採取向蘇聯傾斜的「一邊倒」政策,但肯楠在建構圍堵戰略時期,並未把大陸視為是敵對的對象,這也讓1960年代中蘇共因珍寶島事件翻臉,美國尼克森總統有機會採取「聯中抗蘇」政策。這一政策後來促成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改變大陸經濟發展方向,進入西方國家市場,進而從世界工廠進化到世界的市場。 可惜的是2018年美國前總統川普拋棄全球化策略,改採現實主義與保護主義政策,對美國的全球領導角色棄如敝屣,讓原本逐漸融合的全球社會,再度分裂為東西方兩個世界。 就大陸來說,川普的保護主義衍生美中貿易戰,拜登上台後川規拜隨,讓大陸喘不過氣,因而靠向天然資源豐富的俄羅斯,採取中俄似聯盟又不是聯盟的特殊關係。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西方國家以經濟手段制裁俄羅斯,大陸在美中對抗格局下,更被推向俄羅斯。俄國從大陸獲取經濟金融支援,烏克蘭從西方國家獲得戰略武器,俄烏戰爭僵持至今。 俄烏戰爭發展出緊密的中俄關係,中國為擴大合作範圍,開始學習毛澤東向南方國家擴展,向全球南方搶進。「全球南方」一詞出現在1960年代,原先以「第三世界」稱呼,而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定義,「全球南方」大致包括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亞洲(不包括以色列、日本和韓國)以及大洋洲(不包括澳洲與紐西蘭)的國家。這裡面包括金磚國家、G20等。相應對的國家和經濟體則是「全球北方」,大致包括北美洲和歐洲、以色列、日本和韓國以及澳洲和紐西蘭等,這也是1970年代南北對抗的原型。 冷戰結束後,「一超多強」的美國超級霸權,於21世紀20年的反恐戰爭後退出超級霸權舞台,面對俄烏戰爭、以哈衝突、紅海威脅,除了提供武器之外,呈現束手無策的窘境,這也是當前世界紛亂之因。
從美國來說,跟大陸打貿易戰,並不能一舉把大陸打回「解放前」,反而樹立中俄連結一起的巨大敵人,協同向全球南方擴展。美國同時壓制中俄與全球南方集團的外交工具有限,這是德國憂心俄羅斯可能找到北約突破口,繼而引爆世界大戰的理由。 對俄羅斯來說,俄烏戰爭結束遙遙無期,烏克蘭不可能攻進俄羅斯境內,只要把矛頭指向北約,讓北約無力支援烏克蘭,戰爭或許可提前落幕。只要俄羅斯能夠穩住大陸與北韓,遠東地區無憂,擴大歐洲戰事將足以改變世界。日本突襲珍珠港,拿破崙、希特勒攻擊俄羅斯另闢新戰場,戰史比比皆是。 面對紛亂的變局,大陸展現戰略定力,力求穩定中美與中歐關係、強化與南方國家合作,與俄羅斯的關係雖「上不封頂」,但在軍事與地緣政治上仍然十分謹慎,只是中美關係變數太多,美國用「台灣牌」測試、施壓中國,讓大陸在統一問題上更有急迫感。大兩岸「山雨欲來風滿樓」,小兩岸寒風凜冽,對歐洲而言,不確定的台灣海峽,更平添俄烏戰爭前景的複雜。 為避免捲入紛擾的世局,追求兩岸的和平穩定,面對大陸不斷祭出的壓制政策,各方應冷靜以對,在兩岸民間交流問題上,要有所作為,這是攸關兩岸命運的一場大棋局。 ( 本文為旺報社評,主筆/王崑義 )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