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今年8月證實已經批准賣給台灣66架新的F-16V戰機,軍售案待美國國會通過,就能開始作業。台灣的國防部表示,這起軍售案斥資新台幣2507億元,將申請特別預算支應。從1990年代以來,由於大陸經濟崛起,多數歐洲國家不再出售軍事設備給台灣,這次添購F-16V,是台灣空軍27年來,再度獲得新戰機。
雖然是台灣27年來才再度取得新戰機,但是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就此事表示,大陸外交部已就此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美方此舉粗暴干涉中國內政,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嚴重損害中美關係、兩岸關係和台海地區和平穩定。我們堅決反對。美方應立即取消有關對台軍售計畫,停止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嚴重錯誤信號。任何勢力都不要低估我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和能力。
馬曉光還表示,蔡英文和民進黨當局,損害兩岸同胞的利益,不惜充當美國馬前卒,向美繳納高額保護費,最終只能成為棄子,被永遠地釘在歷史恥辱的柱上。
這是國台辦針對軍售案,再度對蔡政府搞台獨,以及願意充當美國馬前卒所發出的抨擊聲音。而大陸外交部也要求美方立即取消該軍售計畫,否則將根據形勢發展,採取必要措施,維護自身利益。
第一支穿雲箭:大打台灣牌
事實上,美國川普政府從2018年推動印太戰略以後,已經把台灣逐漸納入印太戰略的範圍。今年以來,美國為了徹底遏制中國崛起,更是對中國射出三支「穿雲箭」,第一支是以軍事戰略,繼續武裝台灣,美艦巡弋台海,讓大陸在東南沿海有後顧之憂;第二支是以經濟戰略由美國直接對北京大打貿易戰;第三支則是以政治戰略利用香港的群眾抗爭,對大陸發動民主攻勢。
三支穿雲箭齊發,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大陸如何因應,確是一項巨大的考驗。其中尤以「台灣牌」這支穿雲箭,更是美國歷來認為遏制中國屢試不爽的一張王牌,所以只要在適當的時機,美國就會打台灣牌,給大陸製造壓力。
事實上,台灣牌一直是中美之間最敏感的地緣槓桿,尤其是「作為戰略資源與工具的台灣牌」,在歐巴馬政府卸任前,美國就已經簽署了2017年財年國防授權法案,首度將「台美軍事交流」列入法條,啟動了「台灣牌」的操作。
川普接任總統之後的2018年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更進一步強調「軍艦相互停泊對方港口與防禦合作」。到了2019的國防授權法案,則是直接提出「協助台灣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維持台灣充分的防衛能力」。而美國的外交事務部門,也通過國會運作成立了「台灣旅行法」與「亞洲再保證倡議法」。
而美國為了能掌握「一中政策」的詮釋權,不但「立法明志」,同時展現了具體的行動。例如在軍事上,售台F16-V戰機、M1A2戰車、協助潛艇製造、完善C 4ISR系統的部署等。其次,美國也派出伯克級戰艦、B52轟炸機,自由航行於台灣海峽、南海水域。在外交上,則成立美台印太戰略諮詢會議,並將台灣納入印太戰略體系,又促使南太平洋島國論壇「平等承認大陸與台灣地位」等。
這些台灣牌的戰略操作,已經觸抵中國大陸的「紅線」,但是大陸一直容忍,除了宣示抵制製造售台武器的美國企業之外,並沒有實質的反制美國武裝台灣的動作,這也讓蔡英文政府對抗大陸的政策操作,越加有恃無恐。
今年以來蔡英文除了全力抨擊「一國兩制」之外,更在「抗中保台」的選戰策略下,在法制上修訂「國安五法」,限制兩岸交流的範圍,也加重兩岸交流違規的處罰。而即將在立法院下會期修訂的「中共代理人」法,更是把跟大陸有關的個人、團體、公司行號都列為可能的「敵對勢力」,無不想方設法的趕盡殺絕,這樣以人民為敵的政府,難怪會被深綠人士批評為「民主皇帝」。
蔡政府除了對內操作反人民的法制之外,對外不斷的加強對美軍購,到底是為了「保台」,還是「抗中」,以大陸抨擊蔡政府是美國的「馬前卒」來說,顯然大陸認定蔡政府大量購買美國戰車與戰機,目的就是為了「抗中」,絕非只是為了「保台」。
如果蔡政府為了選舉,執意升高「抗中」的操作,不但會破壞兩岸和平共處的氛圍,更可能拉著台灣人民跟蔡政府一起陪葬。畢竟,選舉是一時的,兩岸和平發展才是永久的,為了兩岸的長治久安,蔡政府應該有所節制,不要刻意挑戰兩岸的底線,否則戰爭一來,那不只是太陽花式的淺嚐「芒果乾」(亡國感諧音)而已,而是可能真正在台灣掀起烽火滿天,這才是台灣真正的危機。
第二支穿雲箭:美中貿易戰
美國對中國大陸射出的第二支穿雲箭,就是美中貿易戰。從2017年12月18日美國總統川普公布了上任以來的第一份《國家安全報告》,在新的國家安全戰略方面,將「中國大陸與俄羅斯」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美國國家安全首重國家間競爭,而非恐怖主義,並從軍事與經濟安全兩個途徑著手,以創造「富裕與實力」,達成「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目標。
將中國大陸視為戰略競爭對手,川普是主張直接拋棄對美國不利的國際政經機制、規範與貿易規則,首重自身實力的強化。而其中所操作的特質,是從應對「恐怖主義」轉向「中國崛起」與「大國政治」的競爭,其力量將鋪天蓋地的壟罩在東亞第一島鏈上。
而美中貿易戰的起源是美國總統川普於2018年3月22日簽署備忘錄,宣布以「中國偷竊美國智慧財產權和商業秘密」為由,依據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指示美國貿易代表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關稅,涉及商品總計估達600億美元。中國商務部其後作出反制措施,也向128種美國進口商品徵稅,其中包括美國向中國出口最多的農產品大豆。
2018年7月6日,川普政府正式對來自中國價值34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25%關稅,標誌著川普對中國關稅政策正式實施。中國商務部其後在聲明中指出,「美國違反世貿規則,發動了迄今為止經濟史上規模最大的貿易戰」。中國海關總署指出,中方的報復措施已在美方加徵關稅措施生效後即行實施。2018年9月18日,美國政府宣布將加徵25%關稅的中方商品範圍擴增至500億美元。中國政府旋即宣布對約600億美元美國輸入中國大陸商品加徵10%或5%的關稅。
2018年12月1日,G20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高峰會上,中美兩國領導人習近平與川普達成共識,同意舉行為期90日的談判,並在談判期內暫停新增貿易措施。2019年3月1日最後期限到期後,美國方面宣布已有重大進展,並延長暫停新增貿易措施的期限。
2019年5月5日,川普宣布對另外價值約2000億美元,合計共25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商品徵收25%的關稅,該措施於6月1日起正式對到達美國港口的中國商品生效。
2019年5月13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宣布自6月1日起對原產於美國價值600億美元的部分進口商品提高到加徵5%至25%的關稅。6月1日,美國貿易代表署宣布將美方加徵25%關稅時間推遲至6月15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則表示中方加徵關稅舉措於6月1日如期生效。
2019年6月29日,習近平與川普在G20大阪峰會上舉行會談,同意重啟經貿磋商,美國不再對中國產品加徵新的關稅。但是,2019年8月1日,因川普政府不滿中國政府對美國農產品的購買進程,川普在推特宣布將在2019年9月1日起,對餘下價值3000億美元的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徵收10%的關稅。8月5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破7關口。同日,美國財政部宣布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
爾後,中國政府宣布暫停購買美國農產品,並於8月24日宣布對約750億美元美國商品加徵10%或5%關稅、對美國汽車及其零部件恢復加徵關稅;而美國在次日也增加之前加徵的3000億美元中國貨品的稅率至15%,以及目前的2500億美元的中國貨品從25%關稅加徵至30%作為反制。
而中美的貿易戰,經過一年的交鋒已經明朗。美國的訴求,遠遠超過關稅與貿易逆差,還包括了技術移轉、智慧財產權保護、金融匯率與經濟結構調整等,可以說這場貿易戰已經到了「經濟冷戰」的範疇。
至於,美國會把美中貿易戰打成經濟冷戰,國際間的批評是認為,美國是基於對中國崛起的恐懼,以及為了維持「美國第一」的尊嚴,他們想將川普發動的貿易戰轉變成科技戰,以打擊中國的科技發展,並再進一步轉變為經濟冷戰,封殺中國企業尤其是華為的全球競爭力。
但是,在今日全球供應鏈的環環相扣之下,要打擊中國高科技發展,而不傷到美國的筋骨,簡直是不可能的事,除非把兩國糾纏不清的經濟利益剝離,但這又何其困難。在全球高度分工的時代,要剝離美中的經濟關連性,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兩國貿易總量超過6,350億美元,相互依賴盤根錯節,美國打擊中國的經濟,最終受害的恐怕還是自己。
第三支穿雲箭:香港反修例
美國對中國射出的第三支穿雲箭,就是操縱香港的反修例行動。川普從2018年正式推動「印太戰略」以後,已經把傳統的美國戰略領域的衝突面,由東海、台海、南海,進入南太平洋的鏈接。權力抗衡已由第一島鏈,向東擴大到第二、三島鏈領域,進入美澳傳統戰略控制區。
也就是說,美國在太平洋與印度洋做好戰略部署之後,2019年6月更藉由香港反「逃犯修例」(也稱反送中)所掀起的動亂,伺機又把戰略推向中國大陸的邊緣,這是除了台灣之外,更接近大陸邊緣的戰略地帶。
而這次反送中行動並無統一的領導和組織,示威者以遊行集會、佔領道路、圍堵建築物、「三罷」(罷工、罷課、罷市)行動、自殺行為等一系列作為,向政府抗議與施壓。運動的主要起因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出《逃犯條例》修訂草案,該草案容許將香港的犯罪嫌疑人引渡至中國大陸受審,反對者擔憂會削弱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立司法管轄區地位。
事實上,早在2019年3月和4月,香港的民間人權陣線就兩度發起示威遊行。6月9日,民間人權陣線再度發起遊行,並有大批市民參與。6月12日,由於香港立法會將恢復二讀辯論,示威者與警方發生暴力衝突。之後示威者提出完全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撤回「暴動」定性、撤回控罪、追究警隊濫權、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辭職下台等五大訴求。6月16日民間人權陣線發起更大規模的遊行,近200萬香港民眾穿著黑衣上街表達「反送中」訴求。7月1日,在七一遊行期間,部分示威者佔領立法會綜合大樓,之後則將林鄭月娥下台的訴求更改為實現「雙普選」。
其後,示威者幾乎每週發起常態抗議活動,並從一開始的和平示威演變成警民衝突。示威者甚至試圖升級策略,將運動擴及至香港各地,與警方間的衝突因而加劇。到了8月中旬,示威者兩度癱瘓香港國際機場。8月18日,民間人權陣線再度舉辦大規模和平集會。林鄭月娥之後提出四項行動,宣布將動議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但未回應其他四項訴求。直至9月2日警方共拘捕1,117人,超過115人遭到檢方提控。
針對香港反送中行動,美國國會民主、共和兩黨多位議員表態將致力加速推動《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很明顯的是劍指中國。而以美國反中派國會議員力推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來看,提案內容要求美國國務院每年對香港的自治狀態進行認證,以決定是否維持香港目前所享有的特殊地位和待遇,並制裁侵權官員;還要求美國總統對香港基本自由人權壓制的人員進行調查,以及凍結這些人在美國的資產及禁入美國等。特別是鎖定官員個人,號稱極具殺傷力,並稱一旦法案通過,則美國對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將被改為「每年一檢」。
美國醞釀推出《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有其國內政治的背景,賣力尋求連任的美國總統川普卯足力操作對抗中國爭取選票;他左手抓美中貿易戰,右手抓「香港牌」和「台灣牌」做籌碼。在這氛圍下,西方勢力繼續支持香港抗爭,這把火燒得愈來愈旺,《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就更有可能通過。但通過之後,除了北京必然反制,中美對抗也會更加激烈,香港也被綁上風火輪,當反對派受到鼓舞繼續向前衝,加上外國勢力的介入,香港人不樂見的一國兩制變一國一制,有可能提前發生。
從以上三支美國的穿雲箭來看,美國視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經濟戰與武裝台灣的手段成了優先的戰略工具,台灣的執政者則認為中國大陸是「台灣獨立」的「障礙與敵人」,台灣與美國有了共同對抗目標,戰略具有了融合性,操作也就具有了同步性。台灣依託美國,參與對中國的戰略競爭行動,希望對中國大陸走上了「自我攤牌」的道路。
而香港反送中行動的興起,也讓美國找到另一個機會,可以把美國在東亞的戰略防禦進一步推進到大陸的邊緣地帶,讓第三支穿雲箭有機會直穿大陸的核心,讓大陸在處理周邊的事務更加棘手。
這種美中衝突的戰略對陣,即使出現「修昔底德陷阱」,美國也不會自己捲入戰火中,只要在中國領土範圍包括台灣與香港燃起烽火,中國自顧不暇,美國本土依舊不會遭到戰火襲擊,這是美國製造三支穿雲箭的最大圖謀。
(本文刊登於祖國雜誌,2019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