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太陽花學運有助綠營?
2014/03/27 21:48:45瀏覽148|回應0|推薦0

 

台灣大學生所發起的“太陽花學運”,3月23日夜間完全變調成激進、暴力和霸佔“行政院”的脫序行為。為了避免“行政院”也像“立法院”一樣被學生長期佔領,所以馬政府以危機處理的方式,當夜即要求警方必須驅離佔領的學生,在警方與學生雙方的拉扯下,造成百餘學生和警察受傷,這已經是台灣社會運動最慘烈的一次,但是經此一役之後,民進黨是否會得利呢?答案是是很難判定的。
 
3月23日警方在午夜驅離學生的行動中,民進黨的幾位核心人物,包括黨主席蘇貞昌、蔡英文、謝長廷等,都到“行政院”的現場關心被驅離的學生,而警方在心戰喊話中,還特別點名謝長廷,說他也曾經擔任過“行政院長”的人,應該知道“行政院”的重要性,所以請他協助把學生帶走,這樣的心戰喊話,民進黨的幾位領導人,並無法勸離學生,顯見他們根本也無法動員學生。

其實,還有幾個明顯的現象是,學生反服貿協議的基調,雖然是由民進黨率先喊出來的,並非是學生自創的議題,而且在現場的學生,已經逐漸把反服貿扭轉成反中的氛圍,這也是民進黨在蘇貞昌的領導之下,最基本的反對基調,儘管如此,學運的學生還是跟民進黨劃清界限,盡量避免被民進黨收割成果。

當然,簡單的回顧一下台灣的學運史,民進黨還是有一些收穫,例如,台灣在解嚴初期的“野百合學運”,也就是在1990年3月16日至3月22日發生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前靜坐的學生運動,當時的學運領袖林佳龍,今年他將代表民進黨參與台中市長選舉,另一名學運領袖鄭文燦也將代表民進黨爭奪桃園市長的寶座。所以“野百合學運”民進黨還是有收割到幾員學運大將,但是大部分的人並不必然都走上政治這條路,所以民進黨收割還是有限的。

而2006年由施明德所發起的“紅衫軍”反扁貪腐的運動,雖然不是典型的學生運動,但是參與該次運動的學生,也大多轉向支持國民黨,只是當時國民黨在老人當家的情況下,學生比較不容易出頭,所以不大能看出哪些人是紅衫軍出身。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場社會運動,最後收割者在野黨還是居多。

而這一次的“太陽花學運”,從學生的激進和前所未有的攻佔公權力機關來說,一些學運領袖,最終他們的意識型態還是會變成“親綠、反中”,能夠在學運中當領導者,也將會有很長的時間被媒體視為是在野陣營的人士,但這也僅只是少部分的領導型學生,大部分參與學運的學生都是搭便車者,學運結束以後,他們還是會回歸自己的政治信仰,不會在對政治感興趣。

另外,在“行政院”攻堅之時,警方逮捕魏揚在內的61人,被認為領頭者魏揚被無罪釋放,其他人都依現行犯由檢察官複訊後裁定交保候傳,這些學生雖然是由親民進黨的律師陪同到法院辯論,但因學生都被交保,未來這些學生民進黨想吸收,他們也不見得有興趣繼續參與政治。 再從另一方面來看,台灣過去發生的許多社會運動中,大概都是發生在選舉年,今年台灣有七合一的地方選舉,佔領“立法院”的學生運動,表面看起來是對民進黨最好的宣傳,但是選舉還是要看整個台灣社會的氛圍,才能決定誰勝誰輸,現在還很難判斷。

事實上,台灣在馬英九主政5年來,已經和大陸簽署了21項協議,這些協議大多是在大陸讓利下達成,短暫時間還看不出成效,所以民進黨就利用空窗期大作宣傳,但是就像蔡英文所說的,兩岸協議並非政治對抗,所以她為了維持形象,盡量避免把跟她有關的學生劃清界限,顯然她也擔心跟學運攪在一起,讓她未來的那一哩路越拉越遠。

所以,服貿協議對台灣到底好不好,在學生運動的介入之下,已經變成一種意識型態之爭,誰也講不清楚結果如何,但是可以想定的是,民進黨不必然會得利。, 再從另一方面來看,台灣過去發生的許多社會運動中,大概都是發生在選舉年,今年台灣有七合一的地方選舉,佔領“立法院”的學生運動,表面看起來是對民進黨最好的宣傳,但是選舉還是要看整個台灣社會的氛圍,才能決定誰勝誰輸,現在還很難判斷。

事實上,台灣在馬英九主政5年來,已經和大陸簽署了21項協議,這些協議大多是在大陸讓利下達成,短暫時間還看不出成效,所以民進黨就利用空窗期大作宣傳,但是就像蔡英文所說的,兩岸協議並非政治對抗,所以她為了維持形象,盡量避免把跟她有關的學生劃清界限,顯然她也擔心跟學運攪在一起,讓她未來的那一哩路越拉越遠。

所以,服貿協議對台灣到底好不好,在學生運動的介入之下,已經變成一種意識型態之爭,誰也講不清楚結果如何,但是可以想定的是,民進黨不必然會得利。

(本文寫給中評網,2014.3.27,網址)http://hk.crntt.com/doc/1030/9/3/8/103093894.html?coluid=136&kindid=4730&docid=103093894&mdate=0327011208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88899&aid=1204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