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高鐵通車 有助香港2次回歸
2018/09/24 23:38:19瀏覽105|回應0|推薦0

 


9月23日廣深港高鐵正式通車,透過陸港快速通達的交通,不僅讓香港跟大陸更緊密的連結,香港人也開始思考香港是否可能進行第二次回歸,這裡面除了港澳居民在大灣區能夠參加國家治理體系之外,香港人的身分認同結構也會產生變化,有助於打破原來侷限於本土的意識,所以大陸的融合政策,香港已經比台灣先行一步的更能達成目標。
  
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至今已經有21年,第一次的回歸被認為是主權的回歸,如今香港正在經歷第二次回歸,即人心的回歸。隨著高鐵香港站的啟用,港珠澳大橋的竣工,港澳台居住證的推出,大陸政府在推進港人進一步融入整個粵港澳大灣區,乃至整個大陸的工作上又進了一步。
 
一國兩制造成隔離
 
「一國兩制」的設計,原本是為了保障香港的繁榮與發展,所以制度上的設計自然就把香港與大陸進行隔離,以致於多年來香港即使持續發展,但香港的地位仍然只是大陸的邊陲地區,在國家的治理上起不了作用,這也是促成香港從「雨傘運動」到「港獨」興起之因。
 
而在香港政府強勢打壓之下,港獨並沒有被消滅,反而是積極的變身為「軟性港獨」,其中主要包括傳統反派、自決派、本土派等共治一爐,他們近來推出「風雲計畫」全面落實到社區,從文化層面著手,把社區組織當成是他們實現港獨的場域。而這個「風雲計畫」成員中的傘後團體,包括「社區前進」、「樂聚土瓜灣」、「紅土家」、「維修香港」、「社福同行」、「大專政改關注組」等。
 
面對風起雲湧與不斷變身的港獨,大陸政府為求一勞永逸,就積極的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計畫,其中「大灣區人」的稱法是2017年至2018年在香港開始被提倡的身分認同概念,也是指大灣區內,尤其是針對香港居民「未來新身分」的一種指標。一般認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融合,區內的居民自然會產生「灣區人」的概念,屆時「人們不再以城市本位去思考,而是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去選擇就業、置產和生活的地區」。
 
當然,要建構大灣區,首先要有便捷的交通連結,才能打破港澳與大陸的藩籬,所以港珠澳大橋的建造,以及可以直通北京的高鐵,變成是促成大灣區不可少的硬體建設。而如今隨著廣深港高鐵的通車,外加港珠澳大橋即將在年底也跟著通車,硬體的連結基本上大致完成,陸港的藩籬也將一步步被拆除。
 
硬體建設之外,今年8月3日大陸取消台港澳人員在大陸就業的許可事項,除了讓台籍員工在大陸各地工作不需要再申辦就業證之外,也大幅增加港澳人員在大陸工作的機會。另外,9月1日開始實施的港澳台居住證,也是屬於大陸融合港澳台政策的一環。
 
要身分認同的回歸
 
所以,在軟硬體政策陸續實現之後,港獨生根的土壤將逐漸被剷除,香港居民進行第二次身分認同上的回歸就越有可能實現。畢竟越是隔離的環境,越容易產生「本土化」的情境,香港如此,台灣也是,這也是民進黨政府要不斷的祭出對大陸隔離政策之因,這都是為了保有台獨發展的土壤所為。
 
如今,大陸政府知道隔離只會產生分離主義,所以主動扮演拆牆的角色,這是融合政策的本意。而這項拆牆的動作已經逐步在香港實現,台灣的民進黨政府是否還能抵擋這股拆牆的潮流,恐怕也只能像唐吉軻德一樣,在沒有騎士的年代,還要存在刻意去扮演夢幻騎士的虛無主義。
 
(本文刊登於旺報,2018.9.24,https://opinion.chinatimes.com/20180924002313-262104)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88899&aid=116573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