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8/12/26 21:13:11瀏覽220|回應0|推薦0 | |
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大打貿易戰,根據美媒報導意外讓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熱銷,也讓大陸民眾掀起重讀《論持久戰》熱潮。如果大陸的持久戰對美國貿易戰有對照的影子,對台戰略是否也有相同的戰法呈現? 《論持久戰》是毛澤東1938年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的講稿。這篇總字數超過4萬字的文章,主要是針對8年抗戰初始中日力量形勢對比所做的分析,並提出打贏日本勢力的戰略與戰術。依照台灣歷史學者的研究,後來蔣介石整個抗日戰略,其實跟毛澤東的持久戰非常相像,所以中共即使想要搶奪抗戰美名,蔣介石恐怕也難以完全否定。 蔣毛抗日採持久戰 而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最重要的貢獻,就是提出對日抗戰的戰法,其中主要的戰術可簡化為「戰略退卻、戰略僵持、戰略反攻」三階段。第一階段的「戰略退卻」是指在開戰之後,由於敵強我弱,為了保存實力,我方可以暫時退卻,不跟敵人打速決戰。 第二階段的「戰略僵持」,毛澤東稱做是「運動戰」,也叫「犬牙交錯」的戰法,實質上就是典型的游擊戰,是周旋在敵人的周圍,在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退我進的過程中,逐步扭轉我方的劣勢。依照抗戰的情況來看,雖然戰爭初始日本的兵力強大,但是中國土地廣大,讓日本兵會越來越顯得心餘力絀,這是戰略僵持階段用以消磨敵人實力的戰術。 第三階段的「戰略反攻」,毛澤東認為這時中國已經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禦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到保守到退卻。這是中日戰爭的過程,也是一種必然趨勢。所以,在戰略反攻時期,國際形勢對中國有利,中國內部只要能團結,就可以擊退日本的侵略取得勝利。 毛澤東提出這三個階段的抗日戰法,印證蔣介石的8年抗戰模式,其實是不謀而合,即使後來的國共戰爭,毛澤東也都沒有放棄這樣的戰法,這也是「持久戰」會讓大陸人民視為是經典戰法之因。這樣的戰法應用到美中貿易戰,雖然不必然能夠成為真實,但是美中貿易戰如果一直看不到盡頭,現在中國對戰的方式,是否正處於戰略退卻階段呢? 而比較對台戰,從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來,大陸對戰的方式似乎也是有持久戰的影子。包括從一開始面對蔡英文挾著在大選中大勝的氣勢,大陸沒有攖其鋒,而是在兩岸交流中暫時處於退卻的姿態,再以一份「答卷」讓蔡英文回答。在蔡英文遲遲不回應「答卷」之後,大陸就跟蔡政府進入僵持的階段,雙方不對話、不往來,除了外交戰之外,兩岸關係形同一池死水。 對台進入戰略反攻 到今年228,大陸率先祭出「31項惠台措施」,進入戰略反攻階段。蔡政府在執政不力欠缺人和之下,「31項惠台措施」對台灣人民來說像是一盞明燈,台灣民心向背的結果,蔡政府找不出可以反擊之道,在兩岸對戰中已經處於弱勢局面。 雖然兩年多的時間不算「持久」,但是戰術上卻印證大陸對蔡政府也採取「退卻-僵持-反攻」三階段的節奏,而其引發的台灣民心向背的力量,一直在找尋可團結的對象,當發現到「韓流」,立即附隨上去,以致綠營在九合一選戰中敗得那麼悽慘。 (本文刊登於旺報,2018.12.26,https://opinion.chinatimes.com/20181226003976-262104)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