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01 10:28:44瀏覽1234|回應1|推薦10 | |
新聞稿 華文世界第一次
「第一屆兩岸民族文學交流暨學術研討會」登場 值此兩岸文化密切交流之際,突破華文世界第一次紀錄之民族文學會議,即將在台舉行。 由臺灣藝文作家協會、新地文學社聯合主辦之「第一屆兩岸民族文學交流暨學術研討會」,將於2011年12日4日至10日分別於台北、台東、台中登場。本會議之舉辦,不僅促進兩岸民族文學創作與研究,更擴大民族文學之交流、合作空間,可謂時勢所至的必要盛會。 第一屆兩岸民族文學交流會議,以座談會、研討會兩種方式進行。座談會部分,以「民族文學中的人與情感」、「民族文學中的人與自然環境」、「民族文學與宗教、神話、圖騰」、「民族文學中的部落歷史與社會變遷」、「民族文學與文化研究」五項議題為主題。與談之大陸少數民族作家計有艾克拜爾‧米吉提(哈薩克族)、南永前(朝鮮族)、郭雪波(蒙古族)、烏熱爾圖(鄂溫克族)等十餘位。臺灣原住民作家則有夏曼‧藍波安(達悟族)、瓦歷斯‧諾幹(泰雅族)、亞榮隆‧撒可努(排灣族)、里慕伊‧阿紀(泰雅族)、巴代(卑南族)等重要作家出席。雙方將針對所屬族群之歷史發展、文化特色,進行交流、討論。研討會部分,則有朱雙一、湯曉青、周翔、金雯、王潤華、董恕明、黃季平等兩岸學者,針對民族文學相關議題,發表論文及評論。 本次會議,為兩岸民族文學交流之重要里程碑,透過各族群作家相互交流與學者之論文發表,相信兩岸民族文學在創作與研究領域,勢必能更進一步,開拓更多發展空間。
主辦單位:臺灣藝文作家協會、新地文學社 協辦單位:《文訊》雜誌社 聯絡人:林啟超 0919-718-061、02-2666-02222 陳學祈 0928-844-009、02-2666-02222 會議網址:http://dcc.ndhu.edu.tw/hldoc/web/purpose.html 記者會日期:2011年12月1日(星期四)14:30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臺北市濟南路一段2之1號) 與會作家: 詹澈(臺灣藝文作家協會理事長) 郭楓(臺灣藝文作家協會名譽理事長、新地文學季刊社社長) 封德屏(文訊雜誌社社長) 與會作家 一、大陸: 艾克拜爾.米吉提∕哈薩克族 艾克拜爾‧米吉提。1954年生,新疆霍城人。1979年開始文學創作作品被譯成日、德、俄等外文,以及哈薩克、維吾爾等少數民族文字。著有中短篇小說集《哦,十五歲的哈麗黛喲……》、《瘸腿野馬》、《存留在夫人箱底的名單》等,傳記文學《穆罕默德》,譯著《論維吾爾十二木卡姆》、《阿拜箴言錄》,以及大量散文、隨筆、評論、紀實文學、電視文學和譯作。《努爾曼老漢和獵狗巴力斯》獲1979年第二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作品連獲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獎,多次獲全國及省區文學獎。現任《中國作家》主編,中國作協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委員。 李鴻然∕回族 李鴻然,筆名冉洪。1939年生於山東,河南淮陽人。先後在中南民院、華中師院和海南大學工作,任學報主編、民族研究所副所長、系主任。1978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魯迅與文學、歷史及其他》、《魯迅的小說史研究與胡適的小說考證》、《海瑞年譜》、《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論》、《新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六十年》,主編《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稿》、《文學理論基礎》等。《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稿》獲1989年國家民委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1991年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優秀著作獎,《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論》獲2005年全國第八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2006年首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現任海南大學教授,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副理事長。 烏熱爾圖∕鄂溫克族 烏熱爾圖,原名塗紹民。1952年生,黑龍江甘南人。當過獵民、工人、民警。鄂溫克族古老的森林狩獵生活,提供了文學創作豐饒的題材。是鄂溫克族歷史上第一個有影響的作家,創作主要為短篇小說。代表作《一個獵人的懇求》、《七岔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他連續獲得1981年、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在藝術上,於生命的關鍵時刻著力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美好靈魂,較強的情感色彩和藝術感染力。中國作家協會任書記處書記。 黃愛平∕瑤族 黃愛平,筆名江村。1962年生,湖南江華人。著有詩集《邊緣之水》、《黃愛平詩選》,組詩《楚辭》、《蒼茫時刻》、《一釐米的憂傷》、《遙遠的河》,長詩《茫茫大草原》,詩歌《田野岑寂》、《蛇形》、《瑤鄉酒壺》、《黃愛平的詩》、《詩三首》。1989年獲湖南文學雜誌社青年文學大賽二等獎,詩歌《邊緣之水》獲1991年芒種雜誌社全國詩歌大賽二等獎。 鐵穆爾∕裕固族 鐵穆爾,1963年生,甘肅肅南人。1985年開始文學創作。從事文學創作和遊牧民族歷史文化研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星光下的烏拉金》、《北方女王》和歷史專著《裕固民族――堯熬爾千年史》。作品曾獲甘肅省第七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甘肅省少數民族文學銅奔馬獎、甘肅省敦煌文藝獎、甘肅省黃河文學獎、《民族文學》龍虎山杯全國少數民族文學新人獎、2008年全國少數民族文學最高獎駿馬獎。現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裕固族文化研究室、地方誌編纂辦公室工作。 艾傈木諾∕德昂族 艾傈木諾,原名唐潔。女。1970年生,雲南瑞麗人。2000年瑞麗黨校經濟管理大專班畢業。1989年在瑞麗供電公司工作至今。1988年發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以我命名》。組詩〈蝴蝶情緒〉2005年獲雲南省邊疆文學獎,2008年獲全國第九屆少數民族創作駿馬獎。 韋文揚∕苗族 韋文揚,1955年生。貴州丹寨人。曾任丹寨縣塘中小學教師、校長、文化館任館長、貴州省作協專業作家等;1999至今《杉鄉文學》主編、社長;1996年起任黔東南作協主席。201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中篇小說《蠱》《山》《水》《苦李花·無根花》《尋找娘阿莎》;短篇《龍脈》《無言的結局》;小說集《苗山》。小說《龍脈》獲貴州省政府民族文學獎。 帕爾哈提.伊力牙斯∕維吾爾族 帕爾哈提‧伊力牙斯。1964年生,新疆察布白爾人。曾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校任教師、《世界文學選評》編輯部編輯主任;2000年至今在新疆教育出版社當編輯、編輯部主任、審讀室主任。201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取火種的孩子》《星之幕》;中篇小說集《超自蘆蕩的小路》《希望在燃燒》;電影劇本《阿裡木江沒有出息嗎》;兒童篇小篇小說《棧蘭之子》《樓蘭古國的奇幻之旅》。1994年獲“新疆汗騰格裡文學獎”;2001年獲“新疆汗騰格裡文學獎”;2008年獲全國第九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2008年獲首屆“新疆青年文學獎”;2009年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2009年獲“天山文學獎”。 郭雪波∕蒙古族 郭雪波,1948年生,內蒙古庫倫旗人。1968年畢業于內蒙古蒙文專科學校,1980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曾任內蒙古社科院文學所助理研究員,農村讀物出版社文藝室主任,華文出版社編輯部主任,編審。中國環境文學研究會副主任,現為北京市作協簽約作家。1975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銀狐》、《狼孩》、《紅綠盤》,中短篇小說集《郭雪波作品自選集》(三卷)、《沙狐》、《沙狼》、《大漠魂》等十餘部。長篇小說《大漠狼孩》獲首屆全國生態環境文學獎及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中篇小說《大漠魂》獲臺灣第十八屆《聯合報》聯合文學中篇小說首獎,《繼父》獲臺灣《中央日報》宗教文學獎,根據《沙狐》改編的廣播劇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作品譯介至法國、日本。 周建新∕滿族 周建新,1964年生,遼寧興城人。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大戶人家》、《血色預言》等五部,長篇報告文學一部。曾在全國20多家文學刊物發表中短篇小說100餘篇,作品多次被選刊選載。《大戶人家》獲第四屆東北文學獎和第三屆曹雪芹文學獎提名獎,短篇小說《收穫》獲第三屆遼寧文學獎,長篇報告文學《飛天驕子:楊利偉》獲第四屆遼寧文學獎、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2004年被評為遼寧省優秀青年作家。歷任文學編輯、編輯部主任、副主編等 黃偉林∕壯族 黃偉林,1963年生,廣西桂林人。 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兼廣西師大旅遊研究所副所長。1986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文學評論集《桂海論列》、《轉型的解讀》,評傳《孔子的魅力》,教材《中國當代文學·小說》,文學賞析《席慕蓉言情散文賞析》等,論文《論張中行的記人散文》、《論晚生代》、《抒情敘事象徵》、《不斷自我超越的廣西當代壯族文學》等。獲中國作協第八屆莊重文文學獎、中國作協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 阿牛木支∕彝族 阿牛木支,筆名尼惹。1967年生,四川喜德人。筆名尼惹。1990年開始發表作品。200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專著《當代彝文文學研究》、《中國當代彝族文學創作論》等。理論集《當代彝文文學研究》2002年獲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論文《當代彝文詩歌創作概論》2003年獲全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優秀評論獎。現任西昌學院彝文系辦公室主任兼團總支書記,教授。涼山州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馬學功∕撒拉族 筆名馬丁。1959年生,青海循化人。1982年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系。現為青海省文聯《青海湖》雜誌副主編,青海省作協副主席。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家園的頌辭與挽歌》。作品獲青海省第二、三、四屆文學創作獎,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南永前∕朝鮮族 1948年生,吉林輝南人。美國世界文化藝術學院文學博士。1968年赴黑龍江柳河縣城關鄉插隊,後任柳河縣工業局、縣委宣傳部幹部,現任長白山雜誌社、吉林朝鮮文報社社長、總編輯,編審。中國作協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朝鮮文化研究所研究員。1971年開始發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相思集》、《圓融》等15部,隨筆集《難忘的人們》等三部,譯著(漢譯朝)《唐宋傳奇選》、《封神演義》等三部。詩歌《祖母》、《相思集》、《圓融》分獲第二、三、八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作品共獲各類文學獎40項。曾獲英國劍橋和美國世界名人傳記中心榮譽成就獎章四枚。 郎偉∕回族 1962年生,浙江富陽人。1984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1991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迄今已出版著作3部,在國內刊物和報紙上發表文學評論、散文、雜文150餘篇。曾獲全國第八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二、臺灣: 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布農族 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1956年生,曾任《山棕月語》主編、高雄縣母語教材布農語編輯、台中縣國中鄉土藝術活動教材編輯,現為布農文化發展總社社長。身為族語教育推廣者,除了漢語,母語創作亦是卜袞的創作重點,故詩集《山棕月影》、《太陽迴旋的地方》,皆為布農語∕中文對照。卜袞的詩作,以口述傳統為基調,以神話、歌謠、諺語為素材,並觸及部落空間與自然環境,呈現布農族人的生命觀及宇宙觀。這種以傳統文化為骨,以布農族語為肉的創作方式,已獲評論家肯定,如瓦歷斯‧諾幹在評論《山棕月影》時,就指出:「以文字紀錄關於布農口傳為主體的詩篇,在一片眾聲喧嘩中顯得樸實而彌足珍貴。」 巴代∕卑南族 1962年生於台東卑南鄉泰安村(大巴六九部落)。創作文類以小說、報導文 學為主。巴代無疑是2008年台灣文學一顆乍現的新星,以其樸實的文筆書寫族群歷史的大河小說《大正年間》上部:《笛鸛: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獲得97年度金鼎獎「最佳著作人獎」、2008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從他即將出版的長篇小說《卑南族歷史演義系列:斯卡羅人》、《馬鐵路: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間》、《走過:一個原住民台籍老兵的故事》,已可窺見他旺盛的創作力。 巴代曾獲報導文學獎首獎、散文二獎,驗證其書寫能力多元,質與量俱佳,目前寫作重心在族群歷史演義的長篇小說為主。 瓦歷斯‧諾幹∕泰雅族 1961年生於台中縣和平鄉Mihuo部落。在台灣原住民作家中,瓦歷斯‧諾幹是多產的一位,創作面涵蓋論述、現代詩、散文、小說、傳記及報導文學,且皆有所成果。90年代是瓦歷斯‧諾幹豐收的年代,這段期間他獲聯合報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臺北文學獎散文首獎、時報文學獎之新詩類評審獎、陳秀喜詩獎及1992年度詩獎等獎項,證明文壇之肯定。同時,與利格拉樂‧阿女烏共同創辦《獵人文化》雜誌及「台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並以小學教師和在地文史工作者的身份,回到出生的部落,推展部落文化重建工作。其著作有散文集《戴墨鏡的飛鼠》、《番人之眼》、《想念族人》,詩集《伊能再踏查》、《伊泰雅孩子‧臺灣心》,報導文學《荒野的呼喚》等等。 沙力浪‧達凱斯茀萊藍∕布農族 1981年生於花蓮縣卓溪鄉,為年輕一代的原住民文學作家。2000年以〈笛娜的話〉榮獲第一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詩歌組佳作,2001年再以〈走風的人〉榮獲第二屆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詩歌組第三名。2010年,沙力浪獲得花蓮縣政府獎助,出版生平第一本詩集《笛娜的話》。對此,年輕的沙力浪有更高的自我期許:「我不能沈醉在寫出一本漢語文學《笛娜的話》的光環中,回歸書寫族語文學,也是讓自己的漢語書寫,更具有自己的族群特色。」 里慕伊‧阿紀∕泰雅族 1962年生於新竹縣尖石鄉,台北師院幼教系畢業,長期從事蒙特梭利學前教育,曾任幼稚園園長。1995年獲第一屆山海文學獎散文首獎、2000年獲中華汽車原住民文學獎小說組第三名,並於2001年出版散文集《山野笛聲》。里慕伊的散文,不走強烈的批判、控訴路線,故不同於許多男性原住民作家的剛健、激昂,而是以女性特有的婉約細緻風格,來表現泰雅族人的文化特色為人所知。近來,里慕伊持續於小說領域耕耘,於2010年出版長篇小說《山櫻花的故鄉》。 林志興∕卑南族 1958年生於台東,父親為台東南王部落卑南族,母親為阿美族。1996年畢業於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班,現為博士候選人,目前服務於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在台彎原住民作家中,林志興是較早起步的一位,1980年代初期開始進行創作,1986年於澎湖服兵役時,自印詩集《族韻鄉情:檳榔詩稿》。1992年參加文建會舉辦之「第一屆山胞文藝獎」競賽,同時拿下小說組第二名、散文組第一名、新詩第三名之成績。其作品〈我們都是一家人〉、〈小姑娘〉、〈我們是同胞〉已成為原住民大專青年的流行歌曲。而〈鄉愁〉,則由金曲歌王陳建年譜曲演唱,轟動一時。 夏曼‧藍波安∕達悟族 1957年生於台東縣蘭嶼紅頭部落。2003年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畢業,碩士論文《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呈現夏曼對其母體文化的深刻認識與感知。夏曼‧藍波安的作品以小說與散文為主,計有散文《冷海情深》、《海浪的記憶》與小說《八代灣的神話》、《黑色的翅膀》、《老海人》等書。內容以描繪蘭嶼達悟族海洋文化為主,頗獲學界與文壇肯定,曾獲吳濁流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吳魯芹文學散文獎、九歌年度小說獎,為當前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中最受矚目之作家。 孫大川∕卑南族 1953年生於台東縣卑南鄉下賓朗(pinaseki)部落。族名巴厄拉(Palabang), 台灣原住民作家。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輔仁大學哲學所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碩士。1993年創辦「山海文化雜誌社」,出版《山海文化》雙月刊,為台彎原住民文學中極為重要之刊物。1994年與台大謝世忠等教授於屏東縣瑪家鄉舉辦「第一屆台灣原住民文化會議」。近二十年來,孫大川獻身於台灣原住民族運動之業績,深獲原住民各族信賴,而提出之原住民文學相關論述,也引起學界重視及肯定,為台彎原住民文學重要推手。曾任台灣大學、政治大學等校教授,現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 席慕蓉∕蒙古族 1943年生於四川重慶,童年居住香港,成長於台灣,族名穆倫‧席連勃。席慕蓉是作家也是畫家。文學創作方面,以詩和散文馳名,1981年出版詩集《七里香》,緊接著出版《無怨的青春》、《迷途詩冊》,獲得廣大讀者的喜愛。散文集則有《信物》、《在那遙遠的地方》、《我的家在高原上》等,曾獲金鼎獎最佳作詞獎、中興文藝獎章新詩獎。繪畫方面,則以第一名畢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在國內外多次個展,獲比利時皇家金牌獎與歐洲美協兩項大獎。近十年來,潛心探索蒙古文化,以原鄉創作為主題,2002年受聘為內蒙古大學名譽教授。 啟明‧拉瓦∕泰雅族 1964年生於台中,現任職於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以報導文學為主要創作,目前已出版《重返舊部落》、《我在部落的族人們》、《移動的旅程:啟明.拉瓦的部落報導文學》三書,對於原住民部落發展的變遷,有深刻的觀察及見解,並曾獲2002年原住民報導文學獎第二名、2003年第24屆耕莘文學獎散文類優選、2003年台灣文學獎之報導文學類第一名之肯定。 馬列雅弗斯‧莫那能∕排灣族 1956年生於台東縣達仁鄉阿魯威部落,由於少年時代長期營養不良與沉重勞動,1978年開始罹患弱視,30歲前視力已完全喪失,目前依靠按摩維生。1989年出版詩集《美麗的稻穗》,為台灣原住民文學史上,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漢語詩集,其詩作深刻描繪70與80年代台灣原住民所面臨的雛妓、勞工、環保等諸多社會議題。2010年出版回憶錄《一個台灣原住民的經歷》,陳述其坎坷之身世與參與原住民運動之經過。 亞榮隆.撒可努∕排灣族 1972年生於台東縣太麻里香蘭部落,漢名戴志強。在排灣族語裡,「亞榮隆」 的意思是「雷聲」,「撒可努」的意義是「動物的奔馳從未停止,植物的生長從未間歇」,即生生不息之意。創作以散文、小說為主,是台灣原住民作家中年輕輩的代表者。1998年第一本著作《山豬、飛鼠、撒可努》獲得巫永福文學獎首獎;亞榮隆.撒可努本人也獲選為文建會「2000年十大文學人」。2002年出版第二本作品《走風的人:我的獵人父親》,用排灣族的詞彙,將風的意象和獵人的力量結合在一起。2004年,撒可努於台東新香蘭部落創辦獵人學校,其目的在於體驗排灣族獵人生活的健康態度,藉此傳承原住民獵人文化。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