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05 10:24:28瀏覽3383|回應1|推薦31 | |
第一次造訪香港該是二十年多前了,每一次進出香港的時間都不長,不過只要進大陸,我都會想辦法在這裡停留幾天,一方面探望老朋友,一方面也看看香港有什麼變化,從這裡來觀看和想像兩岸三地的未來。 中國收回香港十年了,從大情況來看,整個社會的景氣越來越好,建設也越來越多,表現在硬體上的都是一片榮景。 新機場落成,迪士尼也來了,IFC、四季飯店,最近還買在九龍蓋了個新的「平價精品購物中心」叫圓方,據說是針對全球M型化消費浪潮而量身打造的。 但是在軟體的建設上,很少人看到香港到底在如何的改變,開始學著當中國人十年,香港人的心裡和腦袋到底如何了? 我一直很好奇也注意這件事,香港在軟體建設上很重要的一個工作方向,就是向世界轉化行銷自己的中國資產,特別是在中國熱看來至少還能在地球上熱個幾十年的這時候,香港把中國文化資產翻譯成全世界能懂的語言,再大量的商業化,這看來是香港下一個繁榮的加速引擎。 不過,想爭食這市場的,竟然不是台灣,而是南韓,從書法到中藥,從思想到經典,文化深度厚度都差中國甚至的韓國現在其實大量的在「借用」中國文化的軟資產。 這場文化軍備競賽的結果對彼此社會的影響將是深遠的,影響整個社會的繁榮可能超過一百年,但是台灣看起來一點都不在乎,即使我們其實是全世界保存中國文化最完善的一塊土地,除了故宮裡有中國最精華的一批國寶,來自中國最長的盛世乾隆皇帝,每個台灣人的腦子裡的作業系統也都是最原汁原味的儒家思想。 在這次飛往香港前夕,我忽然想到這些,也想到,台灣社會到現在好像還沒想清楚「台灣人」、「中國人」、「台灣中國人」、「中國台灣人」這幾個定位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