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南懷瑾談斷食
2013/08/25 12:42:05瀏覽6562|回應0|推薦3

南懷瑾談斷食
實際上過午不食,加上適當的運動量,就不需要辟谷(師父指主動辟谷的行為)。在佛門裡邊為什麼很少聽說“辟穀”這個詞呢?因為很多人長期過午不食,再加上靜坐、跑香,他就完全不需要“辟穀”了。

  當修到一定程度,胃氣充滿了以後,就不需要食物了(有的是短期不吃,也有的長期不吃。)我們五臟六腑的元氣,都是通過胃產生的。大家都知道,我們從嘴裡吃進的食物,首先是貯存到了胃裡面,通過胃的研磨、胃液的消化,再輸送到小腸,營養在小腸被吸收以後,再輸送到各個器官裡面去,糟粕就被排出了體外。五臟六腑通過吸收營養產生元氣,同時又有排泄的功能。

  靜坐的人,或者有些意志比較薄弱——暗示性強——的人,通過別人的誘導(譬如說“氣滿了不思食”這句話對他產生了心理暗示),就由心理影響生理,他就可以不吃飯也不覺得餓。

  也有的人是的的確確生理的元氣充滿了以後,他不需要外來的食物來補充營養,體內貯存的能量已經足夠身體受用了。就像有些動物在冬眠以前,有一兩個月吃得非常多,就是為了讓身體蓄積能量。一到了冬天,它就封口了,就不吃了,把體內貯存的能量拿出來供身體消耗。

  為什麼一個冬天不吃不喝而能夠維持生命呢?就是因為體內貯存了足夠的能量供身體消耗。正好一個冬天過去了,體內貯存的能量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春回大地、陽氣開始上升的時候,冬眠的動物也開始蘇醒了,要吃東西了。

  我們“人”,不管你修行不修行,每年也都會有一個月吃食物不香。如果你是修煉的人,出現辟穀往往都是在這一個月裡面。就我個人來講,每年農曆的六月吃飯就不香。在我閉關修煉期間,都是在這一個月當中不吃不喝,每天照樣打坐。還有一些體力強壯,胃功能比較好的人,在辟穀期間照樣幹體力活,但是這樣的人很少。這一個月把體內貯存的能量消耗完了以後,身體就又開始接受外來的食物了。

  過去修煉的人,在這個階段往往功力會大大增長。因為食物是屬於陰性的東西,你吃得越多,越容易昏沉、打不起精神。也就是說你不吃食物,或者少吃食物的時候,體內的陽氣相對來講比較足。既然是陽氣,它就往上升,而不是往下沉。

  所以過去很多開悟的人,都是在辟谷期間的淩晨開悟的。也就是兩點以後,過了子時。因為這個時間大地的陽氣是從下往上升的,我們體內的能量也是從下往上升的。道家和密宗講的“開頂”,也大都是在這個時辰。其餘的時間也會有,但是很少。因為其餘的時間,體內的能量都是從上往下走。

  就像蓮花開放的時候都是在清晨。早晨我們起床以後,發現蓮花都開了!為什麼中午以後,到了傍晚,蓮花苞就都關閉了呢?因為午時一過,能量往下走了,蓮花苞就關閉了。等到子時一過,能量又往上走了,蓮花苞又全都打開了。

  我們人體生理的機能運轉與自然界的植物是一模一樣的。道教裡面講:“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這裡所講的“精”,是指人體的精力。我們通常講的“某某人精力特別充沛”,就是指這個“精”。

  越是精力衰弱的人(或者講身體虛弱的人),他的欲望越重。為什麼呢?因為他的精力(或者說元氣)不充足,體內就有足夠的空間讓它來流動,它就會亂串。而當一個人精力充沛的時候,它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力量,越是充滿越不容易走動,所以他的欲望很少產生。

  它既然是一個完整的能量體,就不僅不會往下走,還會往上升。因為我們身體裡邊有一種力量,它本身就是來自宇宙裡面,所以它很容易和宇宙的力量相應、溝通、相吸。可是我們往往由於體內的能量消耗太多,沒辦法往上升,只能夠往下沉。

  當你修煉到一定程度,體內的能量往上升的時候,它自然而然就和宇宙的力量緊緊地吸在一起。因為體內的這股力量本身就是來自宇宙裡面的一部分。因此它很容易又被吸上去,回到源頭。

  可是我們現在很少有人能夠把生理上的能量修充足,而且還能夠保證它不外漏,如果你能夠做到的話,這股能量就會轉過頭來,從下往上升。問題是很少有人做得到,常人不是能量不足,就是充足了以後也會漏掉。

  如果你能夠把這股能量修充足,而且不讓它漏掉,它就會呈圓形(督脈上升,任脈下降呈圓形,又從中脈往上升)往上升。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再在地面上打坐了,可以跑到山頂上,或者跑到屋頂上,總之離地面越高越好!因為地面有一種吸引力。

  既然地面有吸引力,那麼樹枝為什麼又會往上長而不向著地面長呢?這就說明宇宙虛空同樣有吸引力。所以當一個人的精力足了,保持不漏的話,它就往上升變成氣。這個氣不是呼吸之氣,是元氣。在道教裡面,中國的古文字寫作“炁”。

  當一個人沒有欲望的時候,精就變成了氣。狹義的欲望,指的是男女之間的性欲;廣義的欲望,指的是人的“貪、嗔、癡、慢、疑”,例如人的種種抱負,都可以列到欲望之列。

  因為你有了種種欲望(包括廣義的、狹義的欲望),就沒有辦法保持先天的元氣,它就會變成後天的“精”。有了精,你的欲望就會更強烈,就要漏掉。所以佛教裡面的“六通”,有一通叫做“漏盡通”。佛在《楞嚴經》裡講過,漏盡不證,要想成佛,無有是處,猶如煮沙欲其成飯!不可能的事情。

  就算是你通過某種手段達到了不漏,但是你還得能夠讓這股力量回過頭來往上升,升到中間變成“氣”。你如果降伏了這股氣,讓它繼續往上,升到頭頂就變成“光”。在下邊是精、在中間是氣、在頭頂就是神,或者叫做光。

  就像一杯水,遇到冷空氣就變成冰,中等的溫度就是水,遇到高溫就變成水蒸氣,或者變成一股煙、一束光。這就是為什麼修行層次高的人,頭頂上會有光。他把下邊的能量,由精變成氣,把氣變成神光散發出去了。

  既然我們人體可以通過五穀雜糧吸收能量,再把體內的能量釋放出去,也就能夠把宇宙的能量吸收進來。但是你必須達到全身八萬四千毛孔都張開了以後,才能吸收外邊的能量。

  既然能夠吸收外邊的能量,也就意味著你體內的能量可以(通過八萬四千毛孔)釋放出去!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跟修行高的人坐在一起,會感到他身體的火力特別旺,感到他身體發熱;也會感覺到自己很清醒、頭腦更活躍了。

  因為他的能量場比較大,可以影響對方。就像一團大的火焰,我們一靠近它,就會感覺到身體發熱;或者是走到一個冰山旁邊,我們的身體就會發冷。這都是能量影響到對方的一種現象。

  所謂的“加持力”,譬如這個人修行很高,他身體的能量場比較大,他摸一摸你,就能改變你體內的能量場。甚至他用過的東西:杯子、筷子、碗、衣服上都有他的能量。你一碰到他的東西,就能改變你自身的能量場。這就是佛教裡面千百年來講的所謂的“加持力”!

  實際上秘密說穿了,也就是能量場的作用。“能量”是現代科學的用語,過去沒有“能量”之說。科學越發達,越能證明宗教裡面講的是真實不虛的。科學只有200年左右的歷史,宗教已經有一萬多年的歷史了,就佛教來講,也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所以科學就目前來講無法證明宗教!

  就像我們中國的《黃帝內經》,科學考證有5000年的歷史,據人們傳說已有一萬年的歷史,但是科學家是以考證為依據,不聽人們的傳說。即使是五千年,科學只有200年的歷史,怎麼能夠證明《黃帝內經》是否正確呢?

  實際上我們中國的中醫就是源于《黃帝內經》。學中醫的人必須要讀《黃帝內經》,就像是學佛的人必須要讀《楞嚴經》、《金剛經》、《圓覺經》的道理一樣,這是學佛的“根本經”,《黃帝內經》也是學醫的根本經!

  中醫的針灸、按摩過去都是按照“子午流注”來治療的。因為在子時,我們人體的能量全部要歸源。這個時候你就不要工作、不要勞動了,最好要休息。如果這個時候你不休息,集中精神去做一件事情,體內的能量就很難回到它的源頭。

  “源頭”一是指丹田,二是指身體的各個臟器。身體工作了一天,到了子時是要休息的時候了。當我們這個時辰休息,氣血全部回到五臟裡,補充了以後(五臟吃飽了),過了子時,能量又要從五臟裡面分佈到身體的每個角落,又開始工作了。

  過去的修行人,尤其是年青人,通常在子時都還在用功,也就是說在這個時辰容易降伏身體的能量。身體虛弱的人、精力不充沛的人,在子時通常就要休息。

  為什麼男同志在清晨的時候,會明顯地表現出很強的欲望呢?因為這個時候生理的能量都走到了下邊。在這個時候你必須起來修煉,你通過一種方法修煉,能量就上來了;你不修煉,能量就一直停在下面。所以我們佛教裡面通常都是四點鐘就要起來修煉了。有機會我會對這些男同志專門講一堂課。

  修行人必須要懂生理學,要懂醫學。你不懂生理學、不懂醫學,想修行是不可能的,你想入道、弘道,絕無可能!沒那麼回事。一個修行人,你就是不精通“五明”,也要瞭解五明。

  釋迦佛就是一位大醫學家,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生理學”,就是釋迦佛講的《禪觀正脈》。我以前曾經推薦給大家看,你們可能都還沒有看過!修“白骨觀”的人,都要先讀這本書。

  我們體內的能量,在頭上是“神”,在中間叫做“氣”,在下面就變成“精”。修煉了以後,就由精變成氣,由氣變成神;你如果不修煉,有欲望,就由神變成氣,由氣變成精,有精就有欲望。也就是說精、氣、神它是一個東西。譬如“水”,你可以把它變成“冰”,也可以變成水蒸氣,變成一種霧狀散發掉了。水蒸氣就是水,就是冰;冰就是水,就是水蒸氣,三者是一,不是三。

  為什麼古人要把它分成精、氣、神呢?它在我們體內確實是一種東西,但是它走到不同的層次,就變成不同的形象。如果你沒有欲望的話,身體裡面就有用不完的元氣;如果你體力不消耗,欲望又沒有的話,身體裡就有用不完的神光。

  如果你這個人很能幹活的話,你體內的“神光”也少,“精力”也少,但是你的體力比較大。如果你不動腦筋,也不幹體力活,你體內的“精力”就特別旺盛,通常容易產生生理的欲望。為什麼過去祖師爺們都是半天幹活,半天修煉,而且在修煉之前,都要運動——跑香。通過跑香把身體跑熱,把下半身的能量輸送到上半身來。下半身沒有能量存在,就不容易有欲望出現。

  我們人體有週期性的生理變化,就是由於我們有欲望,才會有這些現象。一個修煉成就的人,功力很深的人,他就沒有生理上的週期性變化。這也就是佛經上面講的“馬陰藏相”。道教裡面講的“斬赤龍、降白虎”就是這個意思。修行成就的人,沒有後天的生理反應。

  我們之所以有後天的生理反應,是因為有欲望了以後,神光就變成了氣,由氣變成了精,有精就要漏。如果你沒有後天的欲望,就會保持先天的精、先天的氣、先天的元神。它在身體裡面是轉的,你有欲望了,它就從上面轉到下面;你如果沒有欲望,它就從下面轉到上面,由上面出去了。

  關於生理方面,我曾經給我幾個比較好的道友講過。因為他們比較渴望修行,我看他們確實苦苦地追求道,而在生理上又不明白,我給他們講過。不過在這裡談及這個話題,就不好講透。因為各行各業都有保守派和開放派。我想我們這裡也會有保守派、有開放派。今天請允許我以“開放派”的表述方式,把人的生理給談透!如果談得有錯的地方,或者是語言不文雅的地方請大家一定要原諒。

  我手裡拿著一串念佛珠,就先來講一講念珠的來歷。據說文殊菩薩在無量劫以前做教主度眾生的時候,遇到了“一闡提”,何為“一闡提”呢?大家可能都知道,就是極難發心、極難度化、極難成佛的人。

  這一類的人要到無量劫以後,才能發心、才能成佛。可是文殊菩薩是急性格的人,等不到無量劫以後再來度這些眾生,於是文殊菩薩手中的寶劍放到空中,哢、哢、哢、哢,這些一闡提的頭就都掉了。

  我們在座的也有“一闡提”,你怎麼說他都執迷不悟,他都不聽!你怎麼說,他都有道理。文殊菩薩遇到這樣的人,一著急,寶劍一揮,腦袋全部掉了。掉了以後怎麼辦呢?他把這些一闡提的腦袋用繩子串起來,給他身邊的阿羅漢每人發一串。

  阿羅漢拿在手裡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馬上就把這些一闡提的佛性給喚醒了,不需要等到無量劫以後他才發心,乃至成佛!也就是說今天殺了他,阿羅漢拿著他的頭念佛,他下一世投胎以後,菩提種子馬上就會萌發了。

  “一闡提”他也能成佛,但是極難成佛。因為他雖然也有佛性,卻很難萌發,要等到無量劫以後,才能萌發。所以文殊菩薩替他著急,就用這種方法來度他。這就是念佛珠的來歷!

  過去有些阿羅漢成聖了以後,不出來度眾生,他手裡拿著念佛珠不停地念、不停地念。意思是說大地的眾生好比是一闡提,我雖然不出去有形有相地度眾生,我在這山上不停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加持一闡提,也是在度眾生。到了後來,大家就都不知道念佛珠的來歷和作用了。

  念珠還有一種作用是古人在傳法、講法的時候,用它來比喻我們的生理構造的。(師拿出念珠)我這串念珠是拉蒙上師給我用鐵樹做的。十八羅漢的頭像,各具形態,沒有一個是重複的。念珠的中間用一串星月菩提子連通,來象徵人體的中脈。羅漢頭穿成的珠圈可以代表左、右脈,或者任、督二脈。

  在座的有讀過道教和密宗經典的都知道,密宗比較重視左、中、右三脈,道家比較重視任、督、中三脈。一個是前、中、後,一個是左、中、右,因此兩家爭論得非常激烈!

  我們現在不管他哪一派怎麼說,但是他們有一點是共同的,也就是說他們都非常重視“中脈”。無論你是想“開悟成佛”,還是想“得道成仙”,都必須要中脈暢通!

  為什麼必須要中脈暢通呢?這個中脈就是我們人體的中樞、中軸,相當於一支蓮花的蓮杆。我們頭頂這朵蓮花要想開放,必須要蓮杆吸足了養份,不斷地往上輸送。日夜地輸送,這個蓮花苞脹得滿滿的、脹足了,蓮花一下子就打開了,才出去了!

  這就是我們的頭(師用念珠示意),這串小念珠就是我們的中脈,下邊的穗子就是我們的男、女生殖器。你有了欲望,這個能量就沖不上去,就要從下面漏掉;你有了精力,又沒有欲望,精力充足以後,這個能量就從這個中脈往上輸送,輸送給你的頭腦了。

  能量順著中脈不斷往上輸送,自然就達到“還精補腦”,腦袋也會鼓鼓的、圓圓的。能量沖到腦袋這個蓮苞上,這個蓮苞脹得鼓鼓的、滿滿的,脹得沒辦法了,“啪”就打開了!能量足了,就沖出去了。

  大家看這個蘋果,後邊有個蒂把,前面有個凹,中間有個中樞(即蘋果核),我們人體跟這個蘋果一模一樣。我們頭頂有個“旋兒”,相當於蘋果把兒;下邊的會陰穴——生殖器與肛門之間,相當於蘋果前面的凹;我們的中脈,就相當於蘋果的中軸部位。

  上面的蘋果蒂把是和大樹連接的部位。沒有這個蒂把兒,蘋果就回不到大樹上。我們人體就是一個完整的蘋果,你要修到如何讓落到地上的蘋果再回到蘋果樹上去。因為這個蘋果原本就是從樹上掉下來的,所以我們有足夠的理由讓它再回到樹上去。

  宇宙就是一棵蘋果樹,我們每個人就是一隻從樹上掉落下來的蘋果。為什麼會掉落下來呢?因為地球的吸引力太大了,蘋果熟了、能量足了,就降落下來了。但是我們沒有做到能量足了,再反彈上去。那麼這個“修煉”,就是要把體內足了的能量從背後面升上來,再從前面沉下去,再從中脈回上來。一回上來,這只蘋果自然還會回到樹上,又和宇宙同一體了。

  這個能量足了以後,先從後邊(督脈)上來,升到頭頂以後,再從前邊下來。經過眉間、鼻樑、下巴、下到胸口(順著任脈),到了這個三江口(即會陰穴)。密宗、道家叫做“三江口”、“生我之門,死我之戶”,意思是說我們生是從這裡生,死也是因這裡而死。

  降伏了三江口,你就超越了生死!你降伏不了,生也是從這裡生、死也是從這裡死!你降伏住了,這個能量從前邊降下來,就再也不走後脊背了。因為它已經走了一個圓、陰陽交合已經走完了,它就直接開始進入中脈了。

  當能量進入中脈的時候,整個人都沒有力氣了,因為能量不在肌肉裡面了,而是進入中脈了。這個時候的修行人,會感覺到要死死不了,要活活不了!

  當進入中脈以後,你繼續修煉,這個時候就需要“保養”了,不要講話,整天閉著眼睛,總之“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功寒”。你動個念頭,這個能量就出去了;你一開口說話、一做事、一考慮問題能量就全部消耗了。就不進入中脈了,還會往下走。

  這個時候你如果做到六根關閉,眼、耳、鼻、舌、身、意都不起作用了,能量分分秒秒都在增長、增長,往上走、往上走(示意)。走到頭頂上了,可是頭頂又打不開,你眼睛閉上了,裡面又放光、又炸雷、又頭痛、眩暈、嘔吐!因為能量出不去,在裡面搞得天旋地轉!

  這個時候,就要靠一種方法。當你掌握了方法以後,下邊的能量就繼續往上補充,補充到了一定程度,蓮花苞(頭)承受不了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譬如說你摔了個跟頭,或者受到了驚嚇的時候,這個蓮花苞“啪”打開了!豁然頓悟了。

  虛雲老和尚就是在禪堂裡打禪七期間,護七的人倒茶時濺到了手上,燙著手,杯子掉到地上“嘩”地碎了。虛雲和尚天天都是處在那種定中,突然受到這個刺激,一下子就開悟了!當下就連著說出兩首悟道偈:“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燙著手,打破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身體是個房子(家),“家破了,人出去了,語言難以形容!”虛雲和尚從此以後就不打坐了,就出去弘法了。這就是虛雲老和尚開悟的經過。

  為什麼那麼多人都被聲音驚得“激靈”了一下子,只有虛雲和尚他開悟了呢?因為他的能量已經達到了頭頂,已經快破了,所以“激靈”一下,他開悟了,他破了。別人下邊可能還沒有能量,而他已經差不多了,就是這個道理。在過去有很多這種情況,被石頭砸了一下,摔了個跟頭,一個聲音的刺激,開悟了。

  古時候的祖師,把身體的中脈(脊柱)比做“竹根”,指的就是我們生理的構造。這都是一些術語、行話,你不是這個“行”裡的人,說了你也不懂、你還會譭謗,你是這個行裡的人,也不需要表達,自然會明白。

  這也就是為什麼過去禪宗裡的人都不講。因為你不懂,講了你會譭謗。人就是這樣,他越是不懂的人,越是敢發言、敢譭謗;越是懂了的人,行內的人呢,就不說話。所以“語言”是在沒辦法的情況下才使用的,如果彼此能心領神會,就不需要語言了。

  你看那些得道的人,很少說話,彼此眼神一看就瞭解了。如果還不瞭解,就不講話。因為心靈就溝通不了,語言更沒辦法溝通!可是現在的人恰恰相反,心靈溝通不了,不斷地用語言溝通;語言溝通不了,還不斷地做手勢來輔助溝通!

  而人家那些得道的人哪,手勢也不做,語言也不說,眼睛一看就明白了。語言是下策,手勢是下下策,心靈溝通才是上策!為什麼無色界的人他們不通過語言、不通過形象就可以溝通呢?因為他們長期住在深沉的禪定裡面,是用一種真意在溝通。

  我們的頭是圓形的,上面有眼、耳、鼻、舌四個地方可以漏掉,我們頭上還有一個先天的通道,就是嬰兒時期頂骨未長合縫的“囟門”,又叫“頂門”。小孩子在哭叫的時候這個地方還會動,一歲左右就閉合了。這個地方就是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一個通道。

  大家看那個蓮花苞,它沒有開的時候花瓣一層包著一層,花苞的頂端有一個開口。能量不足的時候,它不開,等到能量不斷地輸送,充足了,它就會慢慢、慢慢打開。如果花苞沒有這個先天的裂縫,它能量足了的時候,它就有可能從花苞的其它地方打開,不一定都在頂端打開。

  學佛的人都知道,人死了以後,頭頂發熱——神識從頭頂出去,往生極樂世界。既然是這樣,我們學佛的人為什麼還讓人家把意識守在下丹田、守在什麼中丹田?本來把意識放在頭頂是正確的,你把意識調到下丹田,臨終時神識從肚臍眼兒出去——進入餓鬼道!你生前如果習慣性地把意識放在頭頂,你臨終的時候,意識就很容易從頭頂出去,不就和三界以外相應了嗎?!

  有許多人駝背,就是因為他體內的能量不足,當他體內的能量足了,進入了中脈以後,腰杆自然就挺直了。所以說你有沒有“道”,看你的腰杆、看你的頭蓋骨就可以知道,聽你說話的聲音就可以知道!你如果中氣不足——中脈裡面沒有能量,說話的聲音像太監一樣;如果你中氣足——能量在中脈裡邊,發出的聲音像從海底發出一樣,在空中嗡嗡響!

  大慧杲禪師說:你得道沒得道,往我面前一站,不用講話;你修行處在哪個層次,你一開口,我一聽就知道。他講得絲毫不錯!因為你有一分的功夫,生理上就會有一分的表現;有兩分的功夫,生理上就有兩分的表現。

  我們的脊樑骨是一個一個椎體連接起來的,中間是一個空管,充滿了骨髓,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精力。如果骨髓足的話,它就不斷地往上輸送、輸送……,再加上你不斷地修煉,它凝聚、凝聚、凝聚得多了,就從頭上出去了!

  這是一支蓮花(示意),下邊是藕,你如果把這個蓮花杆割一刀,會是一種什麼情況呢?漿液馬上就流出來了。第二天這朵荷花就枯萎了,或者不生長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修行人要節欲,不要夫妻生活的道理。

  佛門裡講“欲轉心,先降身;欲降心,先轉身”,就是說我們想要降伏生理上的欲望,首先要轉變心態;要想轉變心態,先要降伏生理的欲望。身心相互牽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不可能轉變身,不降心;轉變心,不降身,要同時下手。要轉變生理,就要轉變心理;要降伏心理,就要轉變生理。

  所謂的“心能轉物”,那是得道的人才能夠“心能轉物”,心理才能夠改變生理。而我們凡夫往往是心態被身體所轉!今天摔了一跤,乃至紮了根刺,身體有病的時候,心理本不應該有病,可是心理情緒也跟著低落。

  我們凡夫都是生理轉變心理,也就是說凡夫都是被物所轉,而不能轉物;聖人都是以心轉物,而絕不會被物所轉。譬如說一位聖人他的手破了,說不痛就不痛!為什麼呢?他可以以心轉物,如何“心轉物”?他入定走掉了,他就能夠轉變身體了!

  大家都知道虛雲老和尚入定的故事,光緒二十七年,虛老在終南山獅子岩茅篷中煮芋頭,當時大雪封山,嚴寒徹骨,虛老跏趺坐待芋熟,不知不覺入定了,走掉了。當時是臘月,當鄰棚的師父正月來賀年時,以磬開靜,問吃飯了嗎?虛老說:“沒有,煮芋在鍋裡面,估計熟了。”一看,芋頭長黴有一寸高,凍得像石頭一樣硬,一算日子,入定已有半個月了!他那個時候就是“以心轉物”,本來是肚子餓了,來煮東西吃,但他一入定走掉了,說不餓,就可以不餓!他隨時可以進入一種狀態。

  我們現在肚子餓得不得了的時候,晚上連覺都會睡不著!還入什麼定,都是被物所轉。現在的修行人,別說你的能量凝聚不了,就算是能凝聚一點點,欲望就產生了。

  為什麼欲望產生了?身沒有轉、心沒有轉,再加上後邊尾侶穴、後脊樑骨不暢通,能量一足,它走不上來,憋在下面,欲望就產生了。生理的欲望一產生,心理就會動念頭;心理的念頭一動,生理的欲望就更重,相互影響。

  你如何讓心理上沒欲望呢?首先要讓生理的能量充足了以後,轉到上面來。如何能轉到上面來?我教你們的那套動功就是轉變生理能量的!你生理沒能量,它可以啟動你生理的能量,使你生理上變得年青、精力充沛;你精力充沛了以後,它可以使你生理的能量往上送,不留在下部往下走。

  尤其是第三節(河住江翻),為什麼叫“河住江翻”呢?這是禪宗裡的術語,河裡的水停止了、不流了!我們一般的人都有生理週期,不僅僅是女同志每個月有週期,男同志也有。男同志每個月會有幾天生理的欲望特別強。

  人為什麼會有生理的欲望呢?正是因為有了後天的欲望,“神”就轉變成氣、氣轉變成精,有“精”就要漏,就變成了後天的精子和卵子,它就必須發洩,就要漏掉。如果你沒有欲望的話,它就保持先天的精、氣、神。

  “河住江翻”,就是說生理上再也不會漏了。河裡的水一年四季都在流。不會住(都在漏),現在河裡的水都住了、停止了、不流了!“江翻”,江裡的水是在下面,現在江裡的水都翻上來了,不在下邊,在空中了!“河住江翻”就是指生理的能量不漏了,由下而翻上來了。

  在禪宗裡面,道友彼此見了面:“廳前‘柏樹子’降伏了沒有呢?”“慚愧、慚愧,還沒有降伏!”又譬如說“竹根通了沒有啊?”這個竹根指的就是我們的脊柱。你問我竹根通了沒有?我說:哎呀,慚愧、慚愧,竹根還沒有通,還沒有長足!”

  外邊的人一聽,搞不清我們兩個在說什麼,這叫做說“行話”。外人聽不懂,他也不會誹謗;如果聽得懂,他會說:哎呀,佩服佩服!你的竹根已經通了!你的廳前柏樹子已經降伏了!這都是生理上的一種境界。“境界”是什麼?是一種心理和生理的現象。這個跟理論、佛理絲毫沒有關係!

  佛教由兩大塊形成,一個是功夫,一個是理論。“學院派”出來的都是搞理論的,功夫他連做夢都沒有夢到是什麼意思!而禪堂裡出來的全部是走功夫這條路線。所以法師遇到禪師,只要是一講功夫,法師聽都聽不懂,不知道在說什麼。只有禪師之間,彼此才聽得懂。

  “禪師”是實證過來的,“法師”是撿禪師講出來的話去研究,他不去實證。“佛學”是怎麼來的?是釋迦牟尼佛悟道以後,講自己的修行體驗,後人把它記錄整理出來,流傳下來就成了佛經,就像大家看我的《開示錄》,是怎麼來的?是我講自己的修行體驗和對佛法的認識,弟子們把它記錄整理流傳下來的。

  但是它不能代表你們的體驗和認識,你即使把我的《開示錄》、我的《閉關紀實》都背會,與你自己也毫無關係。這叫做“拾人牙慧”!我們現在都是在拾釋迦牟尼佛的“牙慧”。我們天天只是讀經、誦經,如果我們能夠按照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走一遍,能走進去,再走出來,我們講出來的話,就是經、就是論!

  但是為了尊重老祖宗,只有佛講的話才叫“經”,過去祖師大德講的都叫“論”,有的甚至連“論”也不敢稱,而稱作“語錄”。都是為了尊重佛陀,為了尊重祖師爺!

  造化為什麼要給我們造六根呢?因為你不修道的話,能量足了,你就沒辦法,它就讓你從六根漏掉。就是說造化造人的時候,讓你有積蓄能量的地方,還得讓你有漏掉的管道。如果你光能凝聚,不能夠漏掉,你又不修道,必死無疑!

  如果你的能量足了,你不讓它從六根漏掉,它就從頭頂漏掉(頭頂也是一種漏),從上面出去變成一種光散發出去漏掉了!所以明師加持眾生多了,也消耗自己的能量。為什麼眾生有病,佛就有病呢?佛加持眾生多了,能量消耗得多了。就像是一個父母親對子女操心多了,整天焦慮也能病倒!

  這堂課——給大家講的生理上的內容,我在21歲的時候空有師父點化過我,到了荷花島,拉蒙上師又親自給我系統地講了一遍,然後用鐵樹給我做了十八羅漢的念珠。十八羅漢的頭像,沒有一個是重複的,長相都不一樣!你們可以傳著看一看,那個紅色的(珠頭上的一小塊方形物),是珊瑚石,是從荷花島帶過來的。

  過去的修行人,上來修煉的第一步,首先就是要斬斷生理的欲望,不讓能量漏掉。能量一充足了以後,人很容易入定。能量不足,就像一隻杯子裡面只有少量的水,就會有足夠的空間讓水在裡面晃蕩來、晃蕩去,就很難入定。

  當元氣充足了,它在體內不流動了,就容易入定。就像風不停止,樹葉就會不停地擺動;要想樹葉不動,首先要讓風停止,樹葉才會不動。要想入定,首先要使生理的元氣充足,元氣充足了,在體內沒有空間了,它就不流動了。也就是說身體裡面的“風大”停止了,“地大”就穩固了,就不會動盪了。

  地大動盪,說明體內有足夠的空間讓風大在裡面流動。風一動,“火大”就開始了,火大一開始,四大就不協調了,你就沒辦法入定了。

  我們現在的人根本不知道修行的道理,只知道每天拜佛、燒香、念經,我可以講,你這樣做十大劫也成就不了!只能夠種種因。你種下這個因,什麼時候能夠成佛?什麼時候能夠開悟?那就是下輩子、下輩子、下下輩子……你想要這一輩子“花開見佛”,你必須要有足夠的能量不斷地往上輸送,花才會開。

  花一開,先天原有、本自具足的那個東西出去了,你就見到它了,它就見到你了。這叫做老朋友再會,又見面了。觀自在菩薩,就是又見到自己了,(觀是又見面的意思)。否則的話,能量都從下面漏掉了,你雖然有這個荷花杆,有這個先天的荷花苞,它也不開,也沒有用。

  為什麼叫“花開見佛悟無生”?因為本身就有這個東西,我們不需要修煉,只需要把能量蓄積足了以後,把它送上去,就看見了。我們身體的生理構造,就相當於一套完整的火箭發射裝置。我們的四大——身體,就是個發射架子,中脈就是發射通道,體內的精、氣、神就是火箭發射之前堆放的、發射時點燃的火藥。

  當傳給你們一種微妙的方法,把體內的精、氣、神點燃,也就是把“火藥”點燃。火藥一燃燒,火箭頭“呼——”一下子就被送到太空中去了!

  我們體內的這個“火箭頭”,叫做“自性”也好、“智慧”也好、“靈魂”也好,或者叫做我們的“本性”也好,在這裡我們不討論它的名字。總之,不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古人,還是今人;道教還是佛教,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是人還是動物,都有這個“火箭頭”,都有這個靈氣,都有不生不滅的這個東西!

  問題是你是否凝聚足了體內的能量,還要能夠把它點燃。能量燃燒,才能把這個“火箭頭”通過發射架子送到空中去。火箭頭飛到了空中,它就不再需要能量(火藥)了,它就循著軌道自己運行了。當我們的靈體出去了以後,飛到太空就和太空相應了,就掉不下來了,在空中轉了。想到哪裡就可以到哪裡!

  我們現在是需要燃燒體內的精、氣、神把“火箭頭”送上去,送上去以後,就不再需要體內的精、氣、神了。我們沖出去的這個東西,本來就是從虛空中下來的,《八識規矩頌》裡講:“去後來先做主公”,意思是說來的時候,是它最先來的;走的時候,是它最後走的。我們投胎時是它最先來,我們死的時候是它最後走。

  它走到哪裡去了呢?因為這個東西本身就曾經是從上面下來的,所以只要是開過頂、出去過的人,它一脫離身體出去,上面就有力量和它相應成一體了。密宗講的,這個時候就不需要禁欲了。在沒有開頂之前,就需要禁欲。

  禁欲的目的,就是為了能量的積蓄。蓄足了,通過“寶瓶氣”、“拙火定”把它燃燒,把那個先天的無形無相的東西(或者叫有形有相,因為它看不見,但可以感受到)給送出去。送出去以後,你就不需要禁欲了,因為它已經上去過了,就和上面的力量相應了。

  為什麼要靜心?為什麼要六根關閉?就是要凝聚能量。現在我們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使能量充足,可是我們往往都是充足了以後又都漏掉了!你如果不想讓它漏掉,就必須要通過一種方法,使它進入先天的軌道。

  任、督二脈就是先天的軌道。密宗講左脈、中脈、右脈,道家講前(任)、中、後(督),但是他們都承認、重視這個中脈。最重要的就是這個中脈,它是中樞。就像一隻蘋果,前面有個凹,後邊有個蒂把,中間的中樞把二者連接,猶如人的中脈。

  為什麼很多高層次的宗教,在修煉時都要盤腿打坐呢?因為盤腿打坐,手腳不動,小腿、大腿壓住了,不消耗能量,等到腿發麻、發熱,能量就往上走,體內的能量就不會下沉,就把體內的能量送上去了,人的生理就容易打開了。

  四禪八定修完了就不需要執著打坐了,就可以每天出去晃晃悠悠、游山逛景了,但是還需要靜心。既然是靜心,就不一定只有盤腿才叫做靜心。你幹任何事情,只要是心靜下來,六根關閉,能量就會不斷地往上輸送!

  你們沒有聽懂的趕快問,這些問題一下子也講不完!大家突然聽到這麼一個稀奇古怪的話題,從來沒聽過,恐怕聽不懂。就算聽懂了,恐怕還是不能夠接受,因為過去,我們很少聽到佛教裡面有人這樣講過。

  “觀照”,就是把你的意念放在一個地方,為什麼要有“觀照”,就是為了集中思想;思想一集中,體內的能量就集中,不容易外露。譬如說你的意念放在頭頂,身體的能量自然由下而上到頭頂;你如果把意念放在丹田,能量就跑到丹田。

  道家修這個丹田,下丹田修100天就不能夠再修了,就挪到中丹田;中丹田修100天,就挪到上丹田;上丹田修100天,就破殼(頭頂)出去了!可是我們現在的人呢,根本不懂,所以他一輩子都守這個下丹田。也有個別人他知道上丹田重要,他一輩子守這個上丹田。實際上每個丹田只修100天,修圓滿了,馬上就從下丹田到中丹田,又從中丹田到上丹田了。

  道教裡面守這個下丹田,是為了凝聚能量。底氣足了以後,就叫它上升,挪到第二個臺階;第二個臺階足了,挪到第三個臺階。三個100天,差不多是一年的時間,一年的時間就可以出去了。“出神入畫”,“神”可以出去了,“入畫”了,入了這個虛空,虛空是一幅畫,宇宙是一幅畫。

  第二年他完全就是訓練出去——進來、出去——進來,第三年就起用了。所以一個真正得真傳的人,三年足夠成功了!如果再笨一點的人,還可以再來第二個三年。如果不懂方法,三十年也沒有用!所以說“得法歸來好修道”,你不得法,歸來也沒有用啊!“得法歸來好修道”,如果沒有“法”這一說,就不存在過去有“求法、傳法、得法、證法”這一說!

  所謂的“無法為法,無門為門”,是指成就的人,已經沒有法、沒有門了!說入定就入定,說走掉就走掉,不需要借助某一個方法。他已經達到無法為法,無門為門了!而我們一個初學的人,就算是有法我們還修不好,何況我們還沒有法!每天只能夠誦誦經、拜拜佛、打打坐。甚至我們連誦經、拜佛都懶得搞了,還想睡覺!

  早、晚課誦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唐末宋初,大家都以為早、晚課誦是修行的根本法門,實際上恰恰是皮毛,是儀規、是傳播法的一種需要、一種手段。正是因為把皮毛當成了根本,所以把了生脫死的根本方法給忘掉了!

  一個人形式上做得越多,內在的核心失去得越多;一個人越是注重了核心,他對外在的越是不太注意。可是有幾個人能夠看到我們的核心?只能從我們的外表來看。為了傳播佛法的需要,我們只能做這些外表的東西,你內在修行多高,別人都不知道。

  我們男、女的生理構造(指主要經、脈)一模一樣,絲毫沒有差別!不管是現在的人,還是古時候的人,絲毫沒有差別!就是說每個人的任脈、督脈、中脈(或者說左脈、中脈、右脈),都長得一模一樣。

  為什麼前幾天我講對治昏沉的方法時,說要把下巴壓到胸前呢?就是為了鍛煉中間這個中樞、中脈。你一刺激,一暢通,就把能量輸送給頭腦了。能量一輸送上去,它就不缺氧了,不昏沉了。還有一種控制妄念的方法,你把這個中脈控制住,像水管一樣,一折彎,頭腦馬上就入定了,就不會散亂了,就是這個道理。

  但是這些都是需要有些方法的,沒有到達一定的層次,我現在告訴你們,回去就瞎胡試,出了問題就不好辦了!最後搞得呆頭呆腦,頭腦長期缺氧,搞成了腦萎縮,腦血栓,我可沒辦法負你們的責任!

  我們佛門裡睡覺為什麼要“吉祥臥”?尤其是男同志在這方面是受用無窮的,而且感受也是最多的。人在吉祥臥的時候,就把三條脈的會聚點——三江口——給折起來了,一折起來,人就不會有欲望了,就不容易漏了。而且吉祥臥,你一折起來能量就往頭上走了。

  問:吉祥臥是左側臥還是右側臥?

  師:右側臥。正確的姿勢是把手枕起來,大拇指放在耳朵後邊,其餘四指放在太陽穴的地方。把手當枕頭,但並沒把耳朵蓋起來。當你修到一定程度就不是這樣做了,就換一種方式了,就把大拇指塞住耳朵睡覺了。但很少有人能達到這個境界。

  問:左手怎麼放?

  師:左手就自然放在身上。但是左手有左手的用處,左、右手都有用。現在我們是“身轉心”,你有心沒有力量,心有餘力不足,你有心也沒有用,能量上不來。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inita&aid=8230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