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4月25日文章】題:第三次國共合作:善意與局限性(作者 中國問題專家胡利奧·裏奧斯) 2005年開始的國民黨與共産黨之間的直接公開對話是一次出人意料的轉折,開創了兩岸關系的新時代。 這是中國現代史上兩大敵對勢力之間達成的第三次諒解。頭兩交合作都是在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出于拯救中華民族的共同需要而暫時聯合。那麽2005年的中國又遇到了怎樣的威脅,促使兩黨決定開展第三次合作呢?毫無疑問,台獨勢力日益壯大,威脅到了1949年以來保持的兩岸現狀,造成台灣與大陸日益疏離,進一步發展下去可能會引發—場軍事沖突,造成整個東亞地區失去平衡,打斷中國和平崛起的進程。 胡錦濤與連戰的會晤促成中國共産黨與國民黨之間的諒解,推動了一種不對稱的平行外交,回避了陳水扁和民進黨制造的對立氣氛。國民黨的努力和民進黨的失誤,促使國民黨在2008年的選舉中重新執掌政院。從那以後,兩岸關系發展迅速,變化首先體現在“三通”的全面正常化、恢複“九二共識”,以及重啓海協會與海基會之間停滞了10年的接觸。 馬英九上台一年後,兩岸的接近主要體現在經濟、安全和政治三個領域。經濟方面,在确定行業和企業聯盟,使其免受全球金融危機沖擊方面不斷有新的進展,體現了兩岸政治精英之間的相互諒解。盡管民進黨表示反對,并呼籲訴諸全民公決,但總的來說,簽署經濟協議似乎是指日可待,且可行的。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很難理解雙方各自都可以同全世界簽署合作協議,而它們相互之間卻做不到。“中華經濟共同體”即将誕生。 在安全領域内,圍繞和平協議的談判即将舉行,兩岸關系也将随之進入緩和期,有助于通過軍事接觸和交流推動雙方更大程度的互信。 這種接近使北京可以塑造一個更符合其和平崛起與和諧世界戰略的國際形象,也可以在中國國内造成一定影響。實際上,這一趨勢的地區效應可以爲中國關于其他熱點地區的亞洲政策帶來更大的可信度,中國在這方面的政策基礎是擱置沖突,營造和擴大諒解空間。另一方面,大大削弱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解決沖突方面的影響力,在不放棄使用武力的前提下首選和平接近政策,使動用武力的可能性遙不可及。雙方是有可能達成和平協議的,但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 政治是最棘手的問題。國民黨是一個代表包括大陸在内的整個國的政黨。統一意味着台灣将成爲中國的另一個特别行政區,而國民黨也将實現台灣化,這似乎并不在國民黨的計劃之内。國民黨會接受一個使其在大陸成爲非法團體的統一模式嗎?台灣領導人馬英九多次重申,在當前的條件下,兩岸關系的進展是以和平而非統一爲目的的。盡管雙方的聯系更加密切了,也涉及到各個層面。但大陸不進行政治變革是不可能實現統一的。在這方面,統一面臨的主要政治障礙是民主化和多黨制,這也不在大陸的日程之内。 完成統一大業是北京最大的願望。可以在經濟和安全領域内簽署有助于緩解緊張局勢的協議。并保持穩定的現狀,但要想實現統一,除了善意的表态和大陸方面的小姿态之外,還需要更多。民主是統一的條件,沒有民主是很難獲得台灣人的支持的。抛開華盛頓的重要角色不說,逆台灣民意而行也是不會受歡迎的。政治多元化和台灣社會的活躍性,決定了國共兩黨達成的諒解不可能輕易強加于2300萬台灣人頭上。因此,政治接近的進程比其他領域内的接近要曆時更長,也更坎坷。同台灣的對話會對中國超級強國的最終性質産生直接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