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6/08/18 18:18:06瀏覽457|回應0|推薦0 | |
李德和: 政府官員到底收了多少好處,要開放讓外國的Uber就地合法?為什麼不用同樣的心態,去改變既有不合時宜的法令,先讓台灣人享有更合宜的發展空間不好嗎?圖利台灣人不好嗎?為什麼要讓外國人恣意違法、誘騙民眾違法、而政府卻不願管制、反而去修改法規讓它就地合法合法的剝削國人,要這種政府何用! Vincent Chen: 我認為Uber就是以前(現在的中國)火車站前的無照野雞車,躲避政府取締,乘客也心知肚明,但會配合,車資隨司機喊價(運氣好比跳表便宜,但通常會比跳錶貴),司機不用繳特許費用給政府,也不用特別租計程車來開,用自己的車子就能載客,只要給拉客黃牛抽佣(對,Uber其實就是取代拉客黃牛的腳色),... 而Uber對於司機也沒有盡到選任與監督的法定責任(因為它不是車行,也不是租車公司,它只是負責媒合的網路公司而已,所以我說它是拉客黃牛,一點也沒有錯),但若出事當然也沒有公司來負責,... 少跟我談共享經濟,創新思維的那一大套廢話,Uber的專車就是野雞車,Uber就是拉客黃牛啦,... 愛恆春: 但以消費者的立場來說,uber的品質真的計程車很多,我兩年前在加州搭uber的車,司機跟乘客就要互打分數了,很重服務品質。 Vincent Chen: 這些都是現在的車隊與叫車軟體可以提供的服務,..我也碰過服務超好的野雞車司機呀,他是偷開公司的賓士車在載客,搞不好油錢也可以報公帳,所以他的車資是隨便開價,比一般計程車要價便宜一半。沒錯,我是賺到了,但你覺得這樣對嗎? 愛恆春: 政府可以輔導業者uber化,ubder合法化,然後給原來合法業者比uber更多的優惠,還是要保障原來合法司機的利益比較公平。但原來的車隊跟叫車軟體都是學uber的,也沒有人加強,還是放uber進來競爭比較好。 Vincent Chen: 講過了,Uber如果願意負選任與監督司機的管理責任與連帶損賠責任,以及為乘客保意外險,幫司機納勞健保,還有誠實繳稅,我們政府(&每一個台灣人)歡迎都來不及,怎麼會取締他們? Uber就是不願意做這些呀!它說它是做網路媒合而已。 Vincent Chen: 台灣的計程車服務品質下降,這是因為車行老闆只會抽成,叫車軟體也是抽成,大家都對於司機沒有要求,也沒有提供其金錢誘因,司機收入很少,又不斷被剝削,光在路上繞來繞去也沒有人刻意搭乘某車隊的車子,更多人還跑去搭乘野雞車,然後拒絕搭合法的小黃,這樣長期惡性循環下來的結果,就是這樣。 你應該去上海坐坐大眾計程車隊的車子,都是一年以內的新車,而司機都是戴帽與身著西裝畢挺的制服,空調絕對開到足,而椅套也是每天更新(上面有星期幾的標示,沒得騙人),司機絕對不繞路也不加價,因為只要乘客投訴查證屬實就開除,而路上很難看到大眾的空車,因為只要有大眾的車子停靠下車,等車的乘客都會優先搭乘,一般要透過其叫車軟體叫才比較可能叫得到,乘客也願意等大眾的車子才搭乘。 愛恆春: 對啊,聽說大陸那個甚麼滴打之類的很強,但其實那就是uber的大陸版。這種改變是一定的,台灣不能故步自封。其實我對於計程車要靠行這件事不太能接受,這就是一個繳保護費的概念,政府要管理根本不需要透過車行,讓司機多被剝一層皮不是很必要。 Vincent Chen: 他們要靠行,是要形成規模經濟,才能與保險公司、車商與修護公司談判,取得較好的條件,然後回饋消費者。計程車是大眾運輸的一環,不可能不管理,政府要做的是,要如何做好管理而已。 而消費者需要的是車行/公司所帶來的品牌效應(包括管理,監督,費用,效率等),還有保險與連帶損賠責任。 如果個別車主,是加入某公司,那這公司,就應該要提供消費者這樣的服務。 Uber有能力,但沒有意願提供這樣的大眾運輸服務,只願意賺取媒合與付費的差價,但不願提供管理監督與負擔連帶損賠責任,那就很抱歉,就是拉客黃牛的電子化而已。 愛恆春: 贊成管理啊,但不必透過車行,車行的功能其實很低,你看台灣採車行制結果計程車的品質越來越爛。Uber很有錢啊,你剛剛說的這些,政府可以當成合法化的條件,一定有辦法分一杯羹的 Vincent Chen: 我覺得我國的官員(1)沒那麼聰明,(2)有收到好處,或(3)秉持多做多錯,不做不錯原則;要嘛繼續擺爛,任由非法橫行,沒有管理;要嘛就地合法,也是不用管理。 你看看桃園機場的野雞車與拉客黃牛為佔位問題在打架,那些乖乖排班的正牌計程車敢說話嗎?那些航警局/啥警局的會不知道嗎?反正台灣政府,尤其交通部就是以不管事為原則。 另外,大陸的滴滴出行等叫車軟體,為什麼能夠打敗Uber,因為他們並不跟計程車司機抽成,而是由其他地方取得獲利,早期推廣階段,甚至是加倍給付車資,所以不論是計程車司機或所謂專車司機,當然會想加入滴滴出行,而不會想用Uber。 李德和: 台灣還能做什麼? Vincent Chen: 沒錯,太早進入市場,就會死在沙灘上。 其實,有這種想法的,錢都燒玩了,而退出台灣市場,你Google一下計程車叫車軟體,就知道了。 我覺得他們都是:(1)在已經很瘦的鵝(計程車司機)身上,還想要拔更多的毛(每次派車抽5元/10元),或者(2)找不到其他可以獲利的方法,又(3)沒有富爸爸(像滴滴出行,找了騰訊、阿里巴巴,最近是蘋果,三個富爸爸),...所以都不能讓他們如滴滴出行般,先取得品牌知名度,贏得消費者的信賴,然後取得客源與其消費者出行與活動的資訊,變成廣告與撘售服務的平台,而產生獲利。 李德和: Vincent Chen 現在的計程車叫車軟體還是您講的“在已經很瘦的鵝(計程車司機)身上,還想要拔更多的毛”的設計;我的設計是用Google Map的平台,讓APP成為通訊營運商區分市場的工具,司機只要用收機+無限上網(他原來就有的),我和做APP的人再從通訊營運商的月租費和APP下載收益抽成,主要的利潤源於市場的極大化,而不是去拔"瘦鵝毛"。 Vincent Chen: Uber在中國,已經虧了十億美元以上,如果不趕快找到可以贏過滴滴出行,快的叫車等競爭業者的方法,它在中國是玩不動的。 賴昭琦: 說到重點了,其實要共享,得地方政府共同參與監督,改善交通是政府的責任,維繫安全更是政府需要的作為 Vincent Chen: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5740 難敵本土對手,Uber中國、印度陷入苦戰 Vincent Chen: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12130078-1.aspx 陸叫車軟體當紅 肥了電商苦了司機 | 重點新聞 | 中央社即時新聞 CNA NEWS Vincent Chen:http://www.appledaily.com.tw/....../new/20140716/434074/ 【PunNode】國產叫車軟體 加入計程車大戰 | 即時新聞 | 20140716 | 蘋果日報 陳志銘: 大推這一段 Vincent Chen: 中國的手機叫車軟體,曾經推出加價叫車服務,就是你提出加價多少來叫車,由附近的司機來搶標,在中國,上下班時間不但常塞車,也是計程車的交班時間,願意往市中心或由市中心往特定郊區走的計程車是很少的,趕時間的人,就會加高價,如此一來,所有司機都在等出價高的才接單,也都不在路上繞了,變得只有用手機叫車軟體的人,才能叫到車。你就知道這個服務有多對位,司機的收入也高了,跑車的成本也降低了,還有競標軟體可以玩。 後來中國政府下令取消這個服務,因為這對於不用手機叫車軟體的人,是一種歧視,而且加價搭乘,破壞坐車價格平等,叫車機會均等的管理原則,且無法讓在路邊排隊等計程車的人參與,這是對的服務,但政策上就是不能支持。 陳志銘: 這前提就是 要有(需求大於供給) "趕時間的人,就會加高價" , 透過科技的進步 , 雙方都減少無謂的成本 ! like表情符號 陳志銘: 另外補充 費率問題,因為是固定死的 這也需要檢討 .. 往加價的方面去增加誘因 ... 3分鐘到 多少 5分鐘到多少 ~~ 挑車多少 ! 否則 同樣收費 又不能比較多 ~ 人性自然擺爛 ... 反正服務好 又不增加收入 ! Vincent Chen: 不能因為不好管,就不去管,擺爛吧? 我認為加價叫車或允許乘客公開給小費,或按讚多的由政府給獎金或取得優先派車權,都是個可以考慮的改進方向。 Vincent Chen: 如你說的,新錶是台平板電腦,這種APP其實是馬上可以做的事情,只是交通部放不放行而已。 陳志銘: 沒錯 ... 重點是要盡快在既有制度上 排除非法(先穩住現狀) , 然後把遊戲規則和管理制度落實 .. 陳志銘: 光換錶利益 就一堆人在分食了 , 公務員心態 反正不做不錯 ~ 要務實把事情 整個拿出來檢討 由政治面去改變 ,可是 有話語權的所謂計程車公會 等等... 相關人士都是既得利益者 ! Vincent Chen: 那就真的沒辦法了。台灣的工會(勞方)與公會(資方),不但發音一樣,連成員腳色都是不分的。 陳志銘: 可以啦 ,關鍵是找到重點人物 …讓他們聽見聲音! 李德和: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7957 被Uber噎到 整鍋飯丟掉|產業|2016-08-17|天下雜誌第604期 Vincent Chen:
http://blog.udn.com/vchen123/70961538 |
|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