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18 17:15:01瀏覽1753|回應0|推薦7 | |
宇宙無敵帥哥的爹(vchen123) 於 2011-03-16 10:03 回覆: 輻射強度是接受體與發射源間之距離之平方成反比(若發射源固定不動),而汙染源的濃度也是一樣,散佈到越廣的區域,其污染物濃度必然與其擴散區域的大小(即距離之平方)呈反比的下降。 這是低度輻射汙染之含氫氣體爆炸,反應爐已停機,圍阻體仍完好,與烏克蘭之車諾比核電廠之核溶爆事件完全不能類比,因為車諾比之反應爐主要是為了研製核武之用,發電是其副產品,連圍阻體都沒有,而且當時在進行反應爐破裂之模擬演習,所以很多安全防護警告系統是人為故意使其失效(這些前蘇聯人,真的很瘋狂)。 這些含氫的氣體是輕水反應爐停機後仍有之約6%餘熱,由於冷卻系統完全失靈,進而蒸發內部冷卻水所產生的高壓含氫氣體,由圍阻體之洩漏閥故意排出至廠房內部而來的。至於為什麼不直接排放到大氣去,如該MIT教授所述的,可能是運轉人員故意延長其滯留的時間,以渡過鍶、碘同位素之半衰期,以大幅降低其輻射強度,但還未排放就產生氫爆,但圍阻體仍完好,並不是圍阻體破裂的嚴重事故。 東京比我們距離事故地近至少五倍左右,所以即使這幾天的風向一直正對著台灣吹,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這些輻射物對台灣人的影響,會是對東京人的影響的1/25,至多4%左右,不要太緊張。何況風是不會一直固定正對著台灣吹的,你故意要大自然這樣做也辦不到,因為風本來就是亂吹的,風向會一直在變,高低層氣流走向也常相反,不要太擔心了。 總之,這些輻射塵只要不要吸入人體就還好,還是害怕的話,這幾天出外戴口罩與撐傘,回家先淋浴,但不要搓洗。 基本上,固定之風向所產生的汙染物飄移(就是擴散啦)現象,只是限縮可能之擴散半圓球狀體為橢圓錐體,其平面的投影,因為被風吹上去的汙染物,因為重力的關係,總是會掉下來的,其落下來的機率與汙染源間的距離,總是呈線性漸減的機率分佈,(其實是呈對數關係,距離噴發點越近,汙染物落下的機率應比線性關係還高,但為了計算方便,我們假設是呈線性下降的關係),並不會有例外,所以也是呈圓錐狀,從上方看,其平面投影應該就像被切割後的一片蛋糕狀。 所以,所謂汙染物飄移或擴散面積的問題,就是計算這個圓錐片面積的大小,也就是將整個汙染圈,這個圓圈的面積(r之平方*pi常數),轉換成計算被風向限縮成多小的一塊圓錐片的問題。 假設都吹精準的西南風,而汙染源也持續保持同等密度與速度在噴發,則可能就是八分之一個圓的大小,所以圓錐面積是pi/8*r*r,所以汙染物的密度與量測點距離汙染源的關係,還是呈距離(r)的平方之反比關係,當r變大時,前面的常數是被除以多少,就不是那麼重要了。而且,自然風沒那麼精準的,即使是季風,計算上也只能限縮到1/3的圓面積罷了,而汙染源照原子爐的設計,在停機後也沒能夠一直噴發下去。 剛剛查了一下,台北到東京是兩千一百多公里,而東京到福島是約兩百四十公里。所以,台北到福島,直線距離約兩千四百公里,剛好是東京到福島距離的十倍,所以,假設風就是這麼精準的吹上一周,把這些汙染物通通吹到台灣來,風吹過太平洋能到達台灣的汙染物的密度,應該也會降到東京所量測到的1%以下,所以我才會說,不要太擔心,擔心一點點就可以了。 假如你要抬槓說你要擔心那個風,有可能就是很厲害,就是會把福島核電廠噴發的汙染物,很精準的從福島通通吹起來,越過太平洋,一股腦通通倒到距離它至少兩千四百公里外的台灣上面,然後對準你家倒下去,那我就沒辦法了,你假如能碰到這種自然界不可能發生的奇蹟風而受到核汙染,那你是應該要好好的擔憂一下的。 --- 原能會副主委謝得志說,此次日本核災已比三哩島事件嚴重,需認真看待,但台灣目前仍不需要擔心;昨天下午,環境輻射監測值還在每小時零點零四至零點一微西弗之間,低於需要加強偵測的零點二微西弗。而真正使人體不適,需要一次接受五百毫西弗(即五十萬微西弗)的輻射量。 原能會表示,核研所針對「最惡劣」的放射性汙染狀況做模擬:如果日本福島的十部機組都出問題,放射性核種全部跑出來,在大氣穩定、擴散差的狀況下,以每秒五公尺的速度直線飄到兩千兩百公里外的台灣,放射性劑量濃度也會降低一百萬倍,平均大約是每小時一百五十微西弗。 在這個情況下,台灣民眾兩天累積的有效劑量僅七點三毫西弗,低於需要掩蔽的十毫西弗標準;七天內民眾身體累積的有效劑量也只有廿五點五毫西弗,仍比疏散的基準低(五十至一百毫西弗)。 核研所同時模擬,如果核島十部機組的「碘一三一」全數排放,劑量將達到車諾比事件的十三倍。但以「最壞假設」來看,台灣民眾甲狀腺的累積吸收量也只剩七點二毫西弗,遠低於需要服用碘片的一百毫西弗,所以民眾不用擔心是否要服用碘片。 氣象局長表示,依照氣象軌跡圖,未來卅小時至卅六小時,風向會略微往西再往北運動,輻射塵會吹出海。 --- 問:除了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外,更令人擔心的是,不知飲用水源、農作物等要如何防備? 答: 基本上是毫無辦法,只能撤離汙染區。 因為銫-137的半衰期長達三十年,若是鈽洩漏,那更久。車諾比核災上次的影響是整個北半球,對人體有發生影響的區域大小是直徑約八百公里的橢圓形,對人體有立即危險區域(現在為無人區)是30公里半徑的區域。 所以,若福島核電廠三號機用的鈽燃料洩漏,那會比車諾比核災更糟糕,因為鈽的半衰期為兩萬四千多年!鈽經過核分裂後,毒性與鈾差不多,兩者分裂後的放射性物質也是以碘與銫為主。所以日本人現在是全力灌水搶救三號機,不要讓它爆! 受損核電站在釋出放射性物質時往往會遵循同一種模式。首先會釋放一系列危險性較低的氣體﹐如氚、氪和氙。這些氣體通常會在大氣中消散﹐放射性也很快消失,不會構成什麼威脅。 然後過熱鈾-235/鈽-239燃料棒會釋放出某些氣態易揮發放射性元素﹐比如銫-135/137、碘-129/131、及鍶和碲的放射線同位素等。上升過程中﹐這些放射性元素會附著在空氣中的塵埃上﹐變成微粒﹐大小相當於一粒砂子的四分之一。 就是這些元素﹐在發生核災難時帶來最大的風險﹐也是車諾比爾事故後最有害元素的一部分。比如銫-137會釋放出高能伽馬射線﹐吸入或嚥下就會把這種放射性物質分佈到軟組織中﹐特別是肌肉中﹐從而增加致癌風險。 這些放射性微粒形成之後﹐可以飄到很遠的地方﹐具體多遠就看主風的速度和方向。如果下雨或下雪﹐放射性元素就能以更快速度降落至地面。 包括鈾/鈽在內﹐很多不易揮發的高危險放射性物質往往會留在反應堆核心裡面﹐如果發生全面熔解﹐它們就可能液化﹐會蝕穿密封裝置(圍阻體)﹐進入週邊環境。只有在發生大爆炸的情況下﹐這些不易揮發元素才會散落到週邊地區以外更遠的地方。 不易揮發物質所釋放的輻射線﹐和逸出的銫、碘等易揮發元素一樣﹐對接近核電站的工作人員或善後人員來說仍然是一個巨大的危險。 唯一比較好的消息是台灣在福島南偏西約兩千多公里外的遠處,而福島當地現在是吹西風或西南風,會搭上太平洋環流帶,由西往東吹往加拿大與美國吹,預計福島核電廠第一次氫爆的輻射物周六(就是明天)會到達美國西部(南加州)。等它繞地球一圈,能真正到達台灣的量,就真的是微乎其微了!大家不必擔心。 --- 問:吃碘片、碘鹽、含碘食物(像海帶)有抵禦輻射線的功用嗎? 答: 除了碘片是藥劑外(如下述),想要靠多吃這些有的、沒的,就要增強所謂輻射線抵抗力,是天方夜譚。你還不如多吃生鮮蔬果,適當運動,讓身體免疫系統好些,會比較有效。 若真的有極大機率會吸入輻射塵時,在吸入前24小時(但是誰能辦得到?),到吸入後幾個小時內(這個就比較可能了),馬上吃碘片(碘化鉀),會對防止碘-129/碘-131被人體吸收有效果(因為我們服用碘片後,就是等於先用對人體無害的穩態碘,充滿人體的甲狀腺,讓這些有害的碘同位素,被人體的肝、腎臟自然排泄出去),但對其他的有害幅射線同位素的防治,都無效。 而且,每人每天所需的碘僅一百五十微克,若閒著沒事去吃下那顆一百三十毫克的碘片,等於吃下約一千倍之成人每日攝取碘之容許量,一般人會先出現甲狀腺機能亢進,接著甲狀腺功能低下、發炎,甚至會導致心臟衰竭、心律不整。若過量去吃含微量碘的食鹽(即碘鹽)或富含碘之食物來補充碘,也是一樣會對身體有害,也可能會吃到其他你不喜歡的重金屬等。況且,若要靠吃碘鹽,去吃到碘片(碘化鉀)同樣的劑量,你可能要一次吃下三公斤碘鹽!誰能這樣吃鹽巴?別鬧了。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