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5/07/20 03:50:07瀏覽676|回應1|推薦7 | |
『兒子給我上了一課(二)』所想涉談的,不是僅止於「選最好的來吃」這個層面。更不是對自私心態的闡發,教人選好的給自己,留下壞的給別人吃。
主要的著眼和出發點是對「當下」的把握。 「當下」問題,是佛法中最難闡釋的觀念之一。我當然是類犬之流,難觸皮骨。由於自己的學識有限文墨乾澀,看到人們相左的回應也無力多言,加以不忍繼續看到善信被偏導,只有把原來在《心法》城市裡的貼文刪除了事。以免誤導更多的人仕。 至於個人網誌裡的貼文,則屬私人塗鴉行為,無意投公,看到的人或與原始文意有偏左意見,我也大可不理。 爾今看到您的回應,琢磨您的想法,發現也有錯解的可能,加以您一向對在下多有厚愛,所以試著進一步說明本文當初執筆的出發點和觀念所團著之處。 如前所說,我涉談「兒子選最好的來用」,其出發點絕非是「只顧自己」的自私心態的表彰。更不是教唆侵佔他人利益的做法。 主要想著墨之處是,「在面臨抉擇的時候,儘量把握機會拿最好的來呈現」。 試想一想,一堆水果中,你看到好的同時也會看到沒有那麼好的。如果我們沒有「要留給某某人」的顧慮,只有自己一個人,我們是不是可以選好的來用? 一般世法的觀念多半認為,先把不好的、快要壞的拿來吃掉,下次再吃好的。 事實上在這種觀念下,形成了「每一次都吃次等貨」的境地。而好一點的東西,都會以「期望未來」的心理「供」在那裡。 再講得難聽、講得實際一點,等下一次吃那些留下來的「好」東西時,好東西也開始變壞了。如果以現在這一刻來比較下,所吃的「好」東西仍舊是「壞」東西。 如果反過來思考:先選好的來用(我一再的說,這裡面沒有自私心態的摻雜,也沒有人我的分別)的行為,自己心中可以有一種「了無遺憾地不再盼望下一次」的意識;可能可以慢慢地促成「掌握因緣,充份發揮,不計得失,了無遺憾」的平和心理。 其中的道理倒也簡單:既然已經在現在這一刻充份地滿足於最圓滿的境地,就不應該有什麼欠缺、進而去期待著彌補或捕捉。 如此,沒有期待,就沒有失望;沒有失望,其它不滿情緒生起的機會自然就可能降低。 久而久之,「平和心境」是可能培養得出來的。而且是從生活中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段落裡踏踏實實地反映出來。 如果拿上述這種心境來看您所提的「凡事不要太好」的說法。某個角度上我們可以理解到,作此申說的背後,是教人不要過於貪圖,以致因「知足」而得「常樂」。 但是買了新衣回來剪破才穿的做法,可能和我想敘說的理念有所不同。 更無心屈釋,為之圓說了。 ---------------------- 本文原為奉答 恰恰 女士於『兒子給我上了一課(二)』的回覆『我又想到』而作。 俟得文成,回想亦足堪供愛護在下的網友們對『兒』文當初之構思,做進一步的了解。 故爾改貼於個人網誌裡。 能得申說,實為 恰恰 女士之澤被。特此申謝。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