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跳躍 和 縱脫
2006/01/31 00:49:12瀏覽1204|回應0|推薦1
在閱讀當中如果發現上下文意不連貫,一般說是思考過程的「跳躍」,認為是一種創作上的缺陷。

但是對佛學文字有興趣並稍作涉獵的,就會發現推衍邏輯以疊宕綿密著稱的佛學文字裡,很多時候會有文意不連貫的現象。而且這種牛頭不對馬嘴的文句或對話,還多半出自大師之口。
於此且將這種上下文意不連貫的句法模式,稱為「縱脫」。


如何定義文字語意中的間隙是一種思考上的「跳躍」,還是「縱脫」呢?

思維一但脫序,在言談中就會出現「跳躍」。這種情況出現時,很多時候連「跳躍者」自己都會啞然失笑,知道自己講話講得前後不一。

思考過程的不連貫、思考者對所思考的事項沒有能持續地集中,在表達當中就會有所謂「跳躍」的情事發生。

如果思考不成熟,文意(語意)上下不能連貫。我們也說它是種思考過程(脈絡)中的跳躍。這可能是因作者對所談的主題還有不透達之處,所流露出來的缺陷。


但是,如果作者對主題有充份、深入的了解,在引導讀者思考過程裡,於文句中利用語意的不連貫,促使學人思考,以期達成誘導學習者經思考(於此姑以「思考」名之)而「突破」自己的藩籬。這就不能說是思考上的「跳躍」而應判定為「縱脫」。

換句話說,這個文意語意不連貫的「空檔」,是經過設計,有意地引導讀者或傾聽者的思維,進入另一種境地的作法。

引導思考的人,除了得在所談的主題上有全面性某一深度的透達。可能的話,對被引導人的思維模式也應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先讓人跟著亦步亦趨地思索,當對方已習慣於被牽引的思脈,一但遇到了這所謂的「縱脫」之處;就正巧是前面那個已習於依附的念頭 ---
沒了依附(前念已失),
又一時還反應不過來(後念未起)。
這電光火石的剎那,也正是「念」無能無所依持的當兒(空),
就是 自 性 展 現 的時刻。


只要讀過這一類佛學文句的都知道,這「縱脫」之處,正是整套思脈精彩之所在。更是被引導思考的人潛藏的心性本質(本性)開始暴露、展現其風采之時。

事實上,言談對話所給予的反應的時間比較短,閱讀文字可利用來反應的時間就長得多。古德多藉言談動作而捨文章字句來啟發學人的自性,也其來有自了。


可惜我們現代人一向的學習模式,絕大多數都是被動式的思考方法,久而久之習於被牽引。一但遇到可供縱脫的空檔,多是在不知所措之餘,孜意添附找碴發難,而非懇摯地試著迴光返照本具的覺性。....
誠可嘆也。


----------------
【註】
1. 這「前念已失,後念未起」的空檔,或謂「心行路斷」之際,就是「空性」之所在。

2. 又及,學習者對教授者的恭敬心是否具足,也是在開發覺性過程中不可乎視的條件。只是這已出離本文的主題了。




本文於 2005/01/19 發表於《聯合網棧.心法》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noyana&aid=16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