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9/09 01:35:08瀏覽387|回應2|推薦1 | |
中鋼坐擁75億CO2排放權 ■ 記者林政鋒/高雄報導 中鋼集團積極籌備濱南工業區的申請編定作業,期待早日取得建廠許可,不但台灣高爐煉鋼潛能將暴增近600萬公噸;而且濱南工業區已通過環評,中鋼將坐擁1,200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配額,國際市價可達75億餘元。 鋼鐵專業人士說,目前濱南案的價值不在於是否興建大煉鋼廠,尤其中鋼全力推動台中港中龍高爐案,已經無暇他顧,短期內再建大鋼廠的可能性不高,較受矚目的是濱南案的環保資源,可為中鋼的競爭優勢加分。 由於京都議定書實施後,對二氧化碳進行總量管制,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配額炙手可熱,甚至可以從事跨國交易。雖然台灣並非京都議書締約國,但政府表明遵守國際社會相關規範,台灣二氧化碳排放管制將與國際同步。 依統計,生產1公噸粗鋼,約需排放2公噸二氧化碳,濱南案規模雖然縮減到年產577萬公噸,估算可以獲得近1,200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配額,根據國際交易行情,1公噸二氧化碳排放配額最高可賣到15歐元,量化後濱南案二氧化碳排放權的價值可達75億餘元。 市場人士說,國際間二氧化碳排放配額交易價格有漲有跌,但長期來看,隨著更多國家加入管制行列後,二氧化碳排放配額的行情絕對看漲,因此中鋼當前雖然沒有建大鋼廠的需求,仍積極按進度推動濱南案,重點在於取得珍貴的二氧化碳排放配額,厚植國際競爭力。 濱南案是民國83年由燁隆集團提出,原計劃在七股1,000公頃土地,興建年產750萬公噸大煉鋼廠。但全案遭到環保人士抗爭,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嚴重受挫,整個濱南大煉鋼廠開發案身陷困境。 市場人士普遍認定濱南案已經胎死腹中,但中鋼入主燁隆(現改名為中鴻)後,仍依程序進行濱南案流程,歷經數年鴨子滑水式的推動,已於今年初通過環評,中鋼進一步向內政部區域計劃委員會申請工業區編定,日前政府官員到七股現場實地勘察,中鋼人員全程陪同。 相關人士指出,通過環評的濱南案規模已經縮小,開發面積減為572公頃,年產量降為577萬公噸。希望先完成工業區編定,並進一步獲得建廠許可,屆時中鋼可以興建大鋼廠,且能獲得濱南案的環保資源。 【2006/09/08 經濟日報】 最近政治紛紛擾擾,很多人都忽視了(我想,其實很多人根本也不會去在意)一件事情的發生: 沈寂已久的濱南工業區開發案已完成環評作業程序,環保署上週正式公告濱南案環評報告書定稿本。負責開發的聯鼎鋼鐵公司將把環評公告文件,送交到內政部、經濟部進行後續作業,也會與「反濱南」的台南縣長蘇煥智持續溝通。 原本以為這個案子也只是個死案子,也不太在意,但是看到今天的新聞才知道推手是中鋼。以中鋼的能力及執行力,及國內的政經氛圍,這件事大概等於是定案了,剩下的只是何時的問題。 要期待聯合報在這件事情做什麼持平的評論是不可能的,別說政治不正確(對聯合報而言),我長期的觀察,聯合報大概是對環保人士最不友善的大報,凡是擋住經濟建設的,都會被簡單歸類成激進環保人士,而從來不會去深入了解這些人在這些問題上做了多少研究。 我希望能夠在這件事情上做一個很有學術性的分析,但我是業餘中的業餘。不可能比蘇煥智及謝志誠在「黑面琵鷺的鄉愁」裡說的更多了,所以我也不用再多花這個工夫了。 我所能做的,只是將我所知道的寫出來,能影響幾個人去嚴肅而認真地看這件事情就算幾個囉! 在「蓋婭,大地之母」一書內這樣說了: 如果我們幸運的話,會發現大地之母的身體重要器官不在陸地,而在港灣、溼地及大陸棚的淤泥。這些水域沈埋碳的速率,自動調控了大氣中氧的濃度,讓許多維生元素重返大氣層。因此,除非我們更了解地球以及這些水域扮演的功能,否則我們最好將之排斥在開發地域之外。 如果你不信這一套,還是認為經濟要緊的話,那就看看中鋼自己對台塑大煉鋼場的說法: 負責推動濱南案的聯鼎公司董事長江耀宗,之前以中鋼董事長的身分向經濟部提出建言,希望政府能勸阻台塑興建大煉鋼廠。直擊台塑要害的建議言猶在耳,如今中鋼左擁中龍高爐,右抱濱南案,確實展現鋼界老大的架式。 建言認為,台灣缺乏汽車、造船、家電等龐大用鋼產業支撐,這種情況下台塑再增設大煉鋼廠,整體效益低落,尤其鋼鐵是高耗能、高用水量工業,使用國內珍貴環保資源,成品外銷讓其他國家享用,是否符合台灣利益,有待斟酌。 先不論中鋼的兩面手法,那不是本文關心的重點,重點是在於他說了一個要緊的事:台灣在產業結構上根本就不需要用那麼多鋼鐵。那麼市場在那裡?我想也只有大陸了。那我們來看看大陸的鋼鐵產業發展情況吧! ... 2002年至2004年,中國鋼鐵產能增長8100萬噸,佔世界總增量的46.4%。2003年,中國鋼鐵產量22011.53萬噸,佔 全世界總產量的近四分之一,同比增長21.15%,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的鋼產量紀錄 ... 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發佈的最新統計,上半年,我國共產粗鋼19946.96 萬噸,同比增長18.26%;鋼材22195.18萬噸,增長25.78%,繼續保持 鋼鐵生產高增長。 從上半年發展態勢看,全年粗鋼產量將達到4.24億噸 就算不懂經濟,看到這樣的數字也該有些感覺吧!2003 年中國的鋼鐵產量才2.2億噸,今年估計己經可以達到4.2億噸了,若非宏觀調控,這個數字將更可怕。拼產量,台灣絕對不可能壓得過這些陸鋼(最好的策略其實是開放到大陸投資或合併鋼鐵廠,那又是 another story 了)。 現階段來說,陸鋼品質低,良率低,競爭力差,台灣鋼鐵銷往大陸還有利基。但這是可以逐步改良的,特別在鋼鐵業這種大量生產的行業沒有所謂的先進優勢(不像電子或生技產業可以建立許多技術專利門檻)。花大資源,冒上缺水危機,背上被制裁與抵制的風險(京都議定書)以及喪失一個國家級的景觀來拼這樣的產業,難說是個永續經營台灣的聰明點子。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