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13 21:51:22瀏覽1389|回應1|推薦35 | |
※引用文章: 《十三座城市》部落格試讀活動 Subject:閱讀《十三座城市》 開始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正剛從花蓮買了車票,搭上最近一班往台東的火車,疊坐雙腿,輕啜著在7-11剛買的卡布,隨著車站一站一站過去,書頁也跟著一頁一頁的過去。而隨著時間的消逝,跟著王盛弘的城市腳步,我也開始旅行,用一種新的意像貼近城市,並嘗試用最初的雙眼,接受城市的洗禮,感受它呼吸的震顫。 《十三座城市》內文包含兩輯,其中輯一有文章數十篇,敘述他過往橫跨歐亞十三座城市:上海、蘇州、香港、京都、東京、首爾、巴里島、愛丁堡、約克、倫敦、巴黎、巴塞隆納,台北的所見所聞,輯二則有別於輯一,非常單一的收錄〈京都的石頭〉專門詮釋京都的庭園造景,細膩的刻畫京都的禪意、詩意。這次我打破慣例,將本書輯一主要介紹的十三座城市擱著,而著重於輯二,如此並非對輯一沒有感覺,而是希望能留著讓讀者自己購買來閱讀,暸解作者如何以一顆純然的心感受旅行的城市,並在他新知的世界用眼睛、鼻子、耳朵、意念去感覺。而〈京都的石頭〉意象在本書中十分鮮明,除了京都充滿花草的文化場景,更有著未知寧靜的禪。 據我們一般人所了解的日本庭園,在國際上有相當且絕對的影響性,而其特色我們不容多述,本書輯二中就對其就有眾多詮釋,就拿石頭來說,除了樹木外,石頭可說是日式庭園的主角,有著「庭園之心」的雅號(頁160),且不同地方的石頭就有他不同的質性(頁206),而在古代,山、海、樹、石皆被神格化(頁164),庭園也用來象徵神齋庭,後來佛教傳入,又出現了眾多佛教的細節,這些都一直影響到日本現在的庭園設計。以金閣寺來說,就是非常具有舟遊和回遊功能,且極富池泉特色的庭院(頁168-172),而智積院除了滿庭的畫作外,則為鑒賞式池泉庭園(頁173-177),摹寫了中國山水。 而除了庭園外,京都仍是講求文化的藝術之地點,建仁寺就是一個與茶文化淵源深厚的地方,開山住持是日本的「茶祖」(頁178),其中就難免一題茶室的規劃,包含草庵與茶庭(露地),很喜歡《禪茶錄》所說「割斷一切煩惱之緒,現出真實本性,故稱露地。」(頁179)然而這些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仍是他的內涵,因其道不離禪,禪宗「絕不是自結構中被抽離,或是抽象的宗教,由於高度的心靈特質,他十分著重維持形式之美,以及環境的潔淨,禪因而是一種能衍伸出獨特藝術形式的宗教。」(頁185),而「所謂的美往往由實際生活發展而成。」(頁193)進一步才論及山水、植物與四時的變化、添景物(日本庭園三重要元素)等,例如運用在枯山水中,鋪砂就是一種留白的趣味(頁212)。總體而言,庭園美化設計主要是創造人為美,保存並修飾自然美(出自:謝評諸),而日本的庭園在美的內涵上,是經過長時間歷史的洗禮,成就成為現代的庭園藝術…… 這些一篇篇發表於《幼獅文藝》的作品編輯成冊,將京都的所見、所感、所學完整呈現,也成就了現在《十三座城市》輯二的部份,作者流暢的文筆成功的將京都庭園的寧靜滲入讀者的心中,而筆者在閱讀過後更不禁因此揣摩京都的樣貌,回味以往所學過的茶道與插花,細思日本文化的茶道與花藝特色,也許正如日本的庭園般受到歷史、藝術、宗教的洗禮,這些難以觸及的內涵層面,或許正就是日本人文的一部分特色,它所展現的唯美與詩意更是許多國家所望塵莫及的。 閱讀後,我開始旅遊了,沿著花東幹線朝南北奔跑,隨著眼睛的方向東西拓展…… |
|
( 休閒生活|雜記 ) |